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门”干部根浅本薄
为什么不少干部感到一些政策难以落地?究其实质,与干部队伍的结构性缺陷尤其是与为数众多的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历有关。为此,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已势在必行。
领导干部总是在一定环境中“造就”而成的。实践证明,地域特色、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工作经历、知识结构等背景的不同,领导干部的风格、作风、行为会有较大的差异,其价值判断也会有所不同,进而会在利己与利他、物质与精神、短期与长期等维度上具有不同的倾向,甚至做出不同的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干部队伍(包括县乡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的公社干部乃至县级干部大多数来自农村,并且是从生产队长做起,自下而上一级一级提拔起来的,大多数干部熟悉农村、熟悉农业、熟悉农民、熟悉基层。“往前推10年,乡镇干部好多都是种田人出身,他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从生产队长到大队长,到副乡长,再到乡长。这些干部的实干性很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一名在组织系统工作多年的干部如是说。
随着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贯彻和农村各项改革的推进,尤其是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和“凡进必考”准入机制的运行,一大批高校毕业生不断充实进各级党政机关。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逐渐成为干部队伍主体,并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分离。这批“三门”干部大都有长期应试教育背景,理论知识强、文化素质高、思想活跃,视野较宽,其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办事方式、决策方式、处理矛盾方式、对国情民情的理解和把握等等,都与过去的工农干部有明显差异。但是这些干部的工作经历、成长途径、知识结构趋同,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缺乏比较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不太会与群众打交道,处理群体性事件与突发事件的能力显得不足,对工农大众和社会现实比较隔膜,尤其是未能很好阅读“人民群众”这本书,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和对基层群众的感情。
一项覆盖面较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县委书记和县长)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其中,县委书记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比县长要高14.7%。另外,在基层锻炼上,不同县级主要领导干部也有明显差异,其中年龄越小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在基层工作的比例越低,51岁以上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在乡镇(街道)担任过职务的占66.7%,46~50岁的占58.5%,41~45岁的占54.8%,40岁及以下的占40%。这种状况值得高度重视。“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反之,根浅则本薄,也就难保枝叶茂荣了。西部一名县委书记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我们上面的干部在制定政策时不懂中国的农业,不懂中国的农村,不懂中国的农民,那么出台的政策就很可能与基层有差距。一些部委的司局长或者省厅的处长来基层指导工作,灵活性不强,不了解我们基层。”
治国理政需强基固本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问题多,情况复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是干部锻炼成长的好地方。“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熟悉基层,不管什么年龄层次的干部,其领导与管理能力都会是无本之木。
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对于《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11个重点突破项目,53%的县委书记和县长选择了“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排在11个重点突破项目的第二位。
一名县委书记建议:“要从老中青三代掌握一批干部,并给予一定数量的相应台阶,层层提拔。可以按比例进行控制,运用信息网络对人才进行精细化管理。我很看重村干部、优大生,要从村官抓起,其中肯定有未来的骨干。要有两年以上的基层一线工作经历,这样才了解基层,知道基层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基层工作时要有大局意识,能够关心相关政策、读懂政策,并思考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求更创新更易落实的方案。”
还有一些县委书记建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招考,原则上应从县、乡、村的干部队伍中遴选,应规定在县、乡、村工作3年以上,才有资格考市、省、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因为公务员的工作经验,好些东西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你到乡里去,到村里去,你在处理问题干工作时和群众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与老百姓在一起,增加感情、交流感情、了解农民、知道农村、懂得农业。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他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以后的工作是有好处的。这一群人中优秀的可以提拔到科级、县级岗位。他们如果考公务员,可以考市级、省级以及国家机关,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选派地方中青年干部到中央机关交流任职,是改善中央机关干部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也是中青年干部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有的县委书记建议:“国家也可以每年在每个省选拔2~3个县委书记,全国就是100个县委书记到市级机关、省级机关和国家机关任职,这对县委书记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在班子换届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干部建设梯队格局调整,注意从基层一线发现和选拔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干部,以及懂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不同年龄段的干部,努力给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开辟一条制度化的脱颖而出的通道,为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
为什么不少干部感到一些政策难以落地?究其实质,与干部队伍的结构性缺陷尤其是与为数众多的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历有关。为此,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已势在必行。
领导干部总是在一定环境中“造就”而成的。实践证明,地域特色、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工作经历、知识结构等背景的不同,领导干部的风格、作风、行为会有较大的差异,其价值判断也会有所不同,进而会在利己与利他、物质与精神、短期与长期等维度上具有不同的倾向,甚至做出不同的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党政干部队伍(包括县乡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的公社干部乃至县级干部大多数来自农村,并且是从生产队长做起,自下而上一级一级提拔起来的,大多数干部熟悉农村、熟悉农业、熟悉农民、熟悉基层。“往前推10年,乡镇干部好多都是种田人出身,他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从生产队长到大队长,到副乡长,再到乡长。这些干部的实干性很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一名在组织系统工作多年的干部如是说。
随着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贯彻和农村各项改革的推进,尤其是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和“凡进必考”准入机制的运行,一大批高校毕业生不断充实进各级党政机关。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逐渐成为干部队伍主体,并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分离。这批“三门”干部大都有长期应试教育背景,理论知识强、文化素质高、思想活跃,视野较宽,其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办事方式、决策方式、处理矛盾方式、对国情民情的理解和把握等等,都与过去的工农干部有明显差异。但是这些干部的工作经历、成长途径、知识结构趋同,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缺乏比较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不太会与群众打交道,处理群体性事件与突发事件的能力显得不足,对工农大众和社会现实比较隔膜,尤其是未能很好阅读“人民群众”这本书,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和对基层群众的感情。
一项覆盖面较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7%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县委书记和县长)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其中,县委书记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比县长要高14.7%。另外,在基层锻炼上,不同县级主要领导干部也有明显差异,其中年龄越小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在基层工作的比例越低,51岁以上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在乡镇(街道)担任过职务的占66.7%,46~50岁的占58.5%,41~45岁的占54.8%,40岁及以下的占40%。这种状况值得高度重视。“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反之,根浅则本薄,也就难保枝叶茂荣了。西部一名县委书记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我们上面的干部在制定政策时不懂中国的农业,不懂中国的农村,不懂中国的农民,那么出台的政策就很可能与基层有差距。一些部委的司局长或者省厅的处长来基层指导工作,灵活性不强,不了解我们基层。”
治国理政需强基固本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问题多,情况复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是干部锻炼成长的好地方。“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熟悉基层,不管什么年龄层次的干部,其领导与管理能力都会是无本之木。
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对于《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11个重点突破项目,53%的县委书记和县长选择了“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排在11个重点突破项目的第二位。
一名县委书记建议:“要从老中青三代掌握一批干部,并给予一定数量的相应台阶,层层提拔。可以按比例进行控制,运用信息网络对人才进行精细化管理。我很看重村干部、优大生,要从村官抓起,其中肯定有未来的骨干。要有两年以上的基层一线工作经历,这样才了解基层,知道基层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基层工作时要有大局意识,能够关心相关政策、读懂政策,并思考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求更创新更易落实的方案。”
还有一些县委书记建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招考,原则上应从县、乡、村的干部队伍中遴选,应规定在县、乡、村工作3年以上,才有资格考市、省、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因为公务员的工作经验,好些东西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你到乡里去,到村里去,你在处理问题干工作时和群众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与老百姓在一起,增加感情、交流感情、了解农民、知道农村、懂得农业。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他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以后的工作是有好处的。这一群人中优秀的可以提拔到科级、县级岗位。他们如果考公务员,可以考市级、省级以及国家机关,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选派地方中青年干部到中央机关交流任职,是改善中央机关干部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也是中青年干部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有的县委书记建议:“国家也可以每年在每个省选拔2~3个县委书记,全国就是100个县委书记到市级机关、省级机关和国家机关任职,这对县委书记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在班子换届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干部建设梯队格局调整,注意从基层一线发现和选拔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干部,以及懂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不同年龄段的干部,努力给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开辟一条制度化的脱颖而出的通道,为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