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广泛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这些信息技术既有一般技术的普遍特征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特征,本文尝试从技术哲学层面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剖析。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技术观;生态观
一、教育中的技术本质与价值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批判、不断发展的过程。
美国技术哲学专家米切姆通过总结前人的技术哲学思想,概括出了对技术的四种理解,即:(1)作为客体的技术(人造物);(2)作为过程的技术(对人造物的制造和使用过程);(3)作为知识的技术(技能、规则、经验、方法、理论等);(4)作为意志的技术(制造和使用人造物中人的目的、意志)。
马克思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技术的本质体现的是一种关系,一方面体现着人与自然界的之间的一种客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另外一方面也反映着技术形态中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1]。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对真理的显现,是真理的一种去蔽方式,现代技术是人类对自然的促逼和强求[2]。
(二)教育中的技术本质
教育中的技术有着技术的一般本质,而一旦将"技术"放到教育中,"技术"就有了"教育"的印迹,技术就成了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教育中的"技术"就有着和其它的技术所不同的特殊性质。我们认为,教育中技术的本质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而融入教育的技术,是对教育系统的促进和能动性改造[3]。
(三)教育中的技术价值
要探讨教育中的技术价值, 我们先得理解技术的价值,关于技术的价值,流行的观点是技术中性论或技术价值中立说,这种观点认为技术本身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它与价值无涉,没有好坏,善恶之分。
新的技术的价值负荷论认为,技术有着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技术并不是中性的方法和手段,而是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的一种载体,因而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着政治、文化和伦理的丰富内涵,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按照技术价值负荷论的观点,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技术必然承载着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教育中的技术正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体现着教育的本性。
二、信息技术的本质
信息技术,从信息哲学角度看,是社会通过人类而进行的信息进化的自适应方式,是人类调控自己与世界关系并递归地实现社会进化本质的自组织的信息进化过程的自适应方式;从系统角度看,具有"过程性 ",是以信息为基础 、以信息方法为指导、以信息技术(指的是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传递等技术)为支撑的逻辑体系;从功能角度看,具有"智能性",是全部信息过程形成的智能整体;从文化角度看,具有"亚文化"性 ,表现为文化存在和一般文化特质[4]。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我们可以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目标、信息技术与教育体制、信息技术与教育形态及形式的关系这三方面来说明。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现代社会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点,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人们的信息素质、信息技能将大大影响他们在社会里的价值和作用,因此现行教育目标强调培养信息化的人才,而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教育目标的制定又必将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体制的关系
教育体制是对一个国家整个的教育活动制定的一套规范 ,包括学制、文凭、教材 、教师问题等。信息技术对教育体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 、教育的提供者 、文凭以及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和管理体制等方面[5]:
1、信息技术使得教育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
2、信息技术使得教育的提供者多元化,信息化使得教育的提供者不仅仅是传统的实实在在的学校,还包括各色各样的网络虚拟学校。
3、信息技术使得文凭的价值发生了变化,以往文凭的价值很大,在当今的信息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文凭的价值有所降低。
4、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产权的理解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形态及形式的关系
信息技术使得由以往的课堂教育形态逐渐转向了远程教育的形态,使得学习环境也更加网络化,虚拟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自由化。
四、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双重影响及解决之道
技术能够造福人类,但是由于人们对技术的误用和滥用以及技术对人的异化,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信息技术作为技术也具有两面性,它对教育的双重影响问题已相当突出,如:信息技术能帮助人们快速的获取资源,也能扼杀学习者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实现了学习的网络化,虚拟化,也影响了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交流;信息技术在促进人们学习的同时,也异化了人,它使得人们很容易的把重心由教育本身转移到技术上来。教育与技术的包容关系,实质在于把技术嵌入教育之中,教育一方面要借助技术来扩大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价值追求-使人成为人。因此,要解决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双重影响问题,就必须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进行思考,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环境,使技术消解于教育的背后,这就是教育信息生态观。这种观点认为一项新的技术进入教育,大致要经历四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生态突变期,当社会上某一项全新的具有魅力的技术出现后,只要同教学能联系起来,必然会向教育领域慢慢渗透,当新技术的教学特点与教育领域内部变革需求相一致、能够提升和促进教育内部变革时,人们便会推动技术的革命、欢呼新技术下的教育变革。
其次是生态进化期,新技术进入教育后,经过短暂的新鲜期以后,大家开始对新技术失去兴趣,开始不适应,新技术进入了痛苦的挣扎期,进入到持续性系统变革的进化期。
新技术历经进化期的困难和裂变后,如果带来的变化与系统中的其它部分互不相容,那这些变化就会不留痕迹地消失。如果技术能够迅速与生态中的其它要素和活动聚合,能够促进原有要素和活动的发展,那信息生态将发生系统性的变化,进入到相对成熟的融合和磨合期。
技术进入到教育中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教育信息生态进化之路的基本方向就是从技术向教育回归。这个阶段,新技术就像黑板、粉笔一样,是不再需要强调的东西,而是一个很自然的存在,它是以业务方向为主导,而不是以技术为主导。新技术全面消融教育组织之中后,教育生态会取得新的平衡[6]。
五、小结
"教育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系统化、持续改进教育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多元因素群体,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技术既是教育信息化的开端,又是其进化的推动者。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技术的存在,并承认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不能够一味的反对技术。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并不意味着技术万能,不能用技术取代教育的一切,也不能一味的追求最新最好的技术,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真真正正能带来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技术,并且应该让技术消融在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幕后,始终彰显出教育和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良.技术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5.
[2]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5.
[3]单美贤.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技术教育化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4]朱永海.论"信息技术本质"[M].情报杂志.2008(7).
[5]赵勇、王安琳.技术与教育关系探究[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6]余胜泉.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6(9).
作者简介:曹飞腾(1987-),男,湖南永兴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罗帅(1987-),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技术观;生态观
一、教育中的技术本质与价值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因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批判、不断发展的过程。
美国技术哲学专家米切姆通过总结前人的技术哲学思想,概括出了对技术的四种理解,即:(1)作为客体的技术(人造物);(2)作为过程的技术(对人造物的制造和使用过程);(3)作为知识的技术(技能、规则、经验、方法、理论等);(4)作为意志的技术(制造和使用人造物中人的目的、意志)。
马克思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外化,技术的本质体现的是一种关系,一方面体现着人与自然界的之间的一种客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另外一方面也反映着技术形态中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1]。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对真理的显现,是真理的一种去蔽方式,现代技术是人类对自然的促逼和强求[2]。
(二)教育中的技术本质
教育中的技术有着技术的一般本质,而一旦将"技术"放到教育中,"技术"就有了"教育"的印迹,技术就成了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教育中的"技术"就有着和其它的技术所不同的特殊性质。我们认为,教育中技术的本质是为了教育的目的而融入教育的技术,是对教育系统的促进和能动性改造[3]。
(三)教育中的技术价值
要探讨教育中的技术价值, 我们先得理解技术的价值,关于技术的价值,流行的观点是技术中性论或技术价值中立说,这种观点认为技术本身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它与价值无涉,没有好坏,善恶之分。
新的技术的价值负荷论认为,技术有着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技术并不是中性的方法和手段,而是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的一种载体,因而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着政治、文化和伦理的丰富内涵,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按照技术价值负荷论的观点,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技术必然承载着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而教育中的技术正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体现着教育的本性。
二、信息技术的本质
信息技术,从信息哲学角度看,是社会通过人类而进行的信息进化的自适应方式,是人类调控自己与世界关系并递归地实现社会进化本质的自组织的信息进化过程的自适应方式;从系统角度看,具有"过程性 ",是以信息为基础 、以信息方法为指导、以信息技术(指的是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传递等技术)为支撑的逻辑体系;从功能角度看,具有"智能性",是全部信息过程形成的智能整体;从文化角度看,具有"亚文化"性 ,表现为文化存在和一般文化特质[4]。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我们可以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目标、信息技术与教育体制、信息技术与教育形态及形式的关系这三方面来说明。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现代社会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点,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人们的信息素质、信息技能将大大影响他们在社会里的价值和作用,因此现行教育目标强调培养信息化的人才,而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教育目标的制定又必将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体制的关系
教育体制是对一个国家整个的教育活动制定的一套规范 ,包括学制、文凭、教材 、教师问题等。信息技术对教育体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 、教育的提供者 、文凭以及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和管理体制等方面[5]:
1、信息技术使得教育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
2、信息技术使得教育的提供者多元化,信息化使得教育的提供者不仅仅是传统的实实在在的学校,还包括各色各样的网络虚拟学校。
3、信息技术使得文凭的价值发生了变化,以往文凭的价值很大,在当今的信息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文凭的价值有所降低。
4、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产权的理解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形态及形式的关系
信息技术使得由以往的课堂教育形态逐渐转向了远程教育的形态,使得学习环境也更加网络化,虚拟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自由化。
四、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双重影响及解决之道
技术能够造福人类,但是由于人们对技术的误用和滥用以及技术对人的异化,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信息技术作为技术也具有两面性,它对教育的双重影响问题已相当突出,如:信息技术能帮助人们快速的获取资源,也能扼杀学习者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实现了学习的网络化,虚拟化,也影响了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交流;信息技术在促进人们学习的同时,也异化了人,它使得人们很容易的把重心由教育本身转移到技术上来。教育与技术的包容关系,实质在于把技术嵌入教育之中,教育一方面要借助技术来扩大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价值追求-使人成为人。因此,要解决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双重影响问题,就必须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进行思考,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环境,使技术消解于教育的背后,这就是教育信息生态观。这种观点认为一项新的技术进入教育,大致要经历四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生态突变期,当社会上某一项全新的具有魅力的技术出现后,只要同教学能联系起来,必然会向教育领域慢慢渗透,当新技术的教学特点与教育领域内部变革需求相一致、能够提升和促进教育内部变革时,人们便会推动技术的革命、欢呼新技术下的教育变革。
其次是生态进化期,新技术进入教育后,经过短暂的新鲜期以后,大家开始对新技术失去兴趣,开始不适应,新技术进入了痛苦的挣扎期,进入到持续性系统变革的进化期。
新技术历经进化期的困难和裂变后,如果带来的变化与系统中的其它部分互不相容,那这些变化就会不留痕迹地消失。如果技术能够迅速与生态中的其它要素和活动聚合,能够促进原有要素和活动的发展,那信息生态将发生系统性的变化,进入到相对成熟的融合和磨合期。
技术进入到教育中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教育信息生态进化之路的基本方向就是从技术向教育回归。这个阶段,新技术就像黑板、粉笔一样,是不再需要强调的东西,而是一个很自然的存在,它是以业务方向为主导,而不是以技术为主导。新技术全面消融教育组织之中后,教育生态会取得新的平衡[6]。
五、小结
"教育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系统化、持续改进教育的过程,它是一个复杂多元因素群体,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技术既是教育信息化的开端,又是其进化的推动者。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技术的存在,并承认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不能够一味的反对技术。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并不意味着技术万能,不能用技术取代教育的一切,也不能一味的追求最新最好的技术,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真真正正能带来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技术,并且应该让技术消融在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幕后,始终彰显出教育和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良.技术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5.
[2]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2005.
[3]单美贤.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技术教育化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4]朱永海.论"信息技术本质"[M].情报杂志.2008(7).
[5]赵勇、王安琳.技术与教育关系探究[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6]余胜泉.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6(9).
作者简介:曹飞腾(1987-),男,湖南永兴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罗帅(1987-),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