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乐学习并非只是一种纯生理性的、技巧性的技术训练,声乐的学习者除需掌握一定程度的声学知识和发声技巧外,更需要调动一定的思想情感,从而对作者所赋予的深刻思想内涵进行诠释和演绎。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心理、情感与发声技巧的完美组合,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产生心理状态不佳的原因
1.歌唱的表现欲不强。歌唱的表现欲会直接影响到歌唱的质量,是一种歌唱心理的外在表现。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质,有的学生性格积极开朗,一站到舞台上就兴奋,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而有的学生性格很内向,缺乏或者没有表现的欲望,导致歌唱状态不够兴奋,不能很好地调动身体机能,歌唱的水准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2.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或过于盲目自信。部分学生因各种客观原因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勇气,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大声歌唱,对作品缺乏情感的表达;还有的学生则因为家庭的溺爱而产生盲目自信,夸大自己的能力,从而在课堂上或演出时由于过分表现自己,出现过度激动而无法放松以至于大声喊叫等情况,影响正常发挥。
3.缺乏对歌唱技巧的掌握。在声乐学习的初中级阶段,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规范的发声技巧,对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不够到位。歌唱技巧不够成熟、紧张焦虑的心理障碍等都是影响学生能否自如进行歌曲演唱的重要因素。
4.过于片面追求歌唱技巧。有些学生酷爱声乐艺术,总爱模仿很多著名歌唱家和大师们的演唱方法和声音,结果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往往因为没有切实掌握规范正确的发声方法而导致心理状态的紊乱,出现歌唱时扯着嗓子拼命喊叫的现象。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声乐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的因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着手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感表达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演唱情绪。
1.提升学生声乐学习的认知能力。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关于歌唱的发声技巧以及训练方法也是百花齐放。如果不顾自身条件,运用不恰当的歌唱技巧和方法,就会影响声乐学习和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声乐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征,予以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帮助学生选择一种最适合自身条件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选择真正合适自己的发声方法并潜心钻研。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演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演绎者健康良好、端正平和的心态。有些学生正是因为在歌唱过程中存在较重的心理负担,过于重视演唱的效果和他人的看法,导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从而引发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声音、发声状态不够积极、对歌曲缺乏情感表达等系列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歌唱中,将个人得失置于身外,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用心用情去表达作品的内涵,自然就能获得好的歌唱效果。
3.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整和调动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成功经历表明,孩提时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随着对这一事物的不断深入了解,兴趣得以升华,最终发展成对该事物的执著追求和毕生信念。这种由低到高的情感层次发展,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真正爱上声乐,才会执著地追求它的真谛。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上课参与情绪高、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稳定心理状态,从而更高效地学习;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应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法,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其对声乐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他们逐步喜爱声乐艺术。我班有个女生,因先天条件不好而逐渐对声乐学习失去信心。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她学不好声乐的关键是她存在对自身能力不信任的心理问题。学生先天嗓音条件的不足和发声技术的缺乏,可以通过大量的技术训练加以弥补、改正,但心理问题的排除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在训练中,她总是刚一唱到C2就说:“老师,我上不去了。”于是在讲授发声技巧时,我有意识地让她转过身去看不到钢琴键盘,等她发现时已经很自然地唱到了她从来不敢想象的f2了,我当即指出正是因为不良的心理因素影响了她正常地发声。通过不断鼓励和引导,她对声乐学习逐渐恢复了自信,演唱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对学生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培养,大多数学生已能将发声技巧与心理、情感表达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情绪,获得了较理想的声乐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学生在声乐学习中产生心理状态不佳的原因
1.歌唱的表现欲不强。歌唱的表现欲会直接影响到歌唱的质量,是一种歌唱心理的外在表现。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质,有的学生性格积极开朗,一站到舞台上就兴奋,表现欲望十分强烈;而有的学生性格很内向,缺乏或者没有表现的欲望,导致歌唱状态不够兴奋,不能很好地调动身体机能,歌唱的水准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2.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或过于盲目自信。部分学生因各种客观原因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勇气,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在课堂上不愿开口大声歌唱,对作品缺乏情感的表达;还有的学生则因为家庭的溺爱而产生盲目自信,夸大自己的能力,从而在课堂上或演出时由于过分表现自己,出现过度激动而无法放松以至于大声喊叫等情况,影响正常发挥。
3.缺乏对歌唱技巧的掌握。在声乐学习的初中级阶段,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规范的发声技巧,对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不够到位。歌唱技巧不够成熟、紧张焦虑的心理障碍等都是影响学生能否自如进行歌曲演唱的重要因素。
4.过于片面追求歌唱技巧。有些学生酷爱声乐艺术,总爱模仿很多著名歌唱家和大师们的演唱方法和声音,结果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往往因为没有切实掌握规范正确的发声方法而导致心理状态的紊乱,出现歌唱时扯着嗓子拼命喊叫的现象。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声乐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心理素质和情感表达的因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着手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感表达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演唱情绪。
1.提升学生声乐学习的认知能力。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关于歌唱的发声技巧以及训练方法也是百花齐放。如果不顾自身条件,运用不恰当的歌唱技巧和方法,就会影响声乐学习和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声乐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征,予以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帮助学生选择一种最适合自身条件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选择真正合适自己的发声方法并潜心钻研。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演绎一首好的音乐作品,需要演绎者健康良好、端正平和的心态。有些学生正是因为在歌唱过程中存在较重的心理负担,过于重视演唱的效果和他人的看法,导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从而引发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声音、发声状态不够积极、对歌曲缺乏情感表达等系列问题。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歌唱中,将个人得失置于身外,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用心用情去表达作品的内涵,自然就能获得好的歌唱效果。
3.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整和调动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爱好。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成功经历表明,孩提时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随着对这一事物的不断深入了解,兴趣得以升华,最终发展成对该事物的执著追求和毕生信念。这种由低到高的情感层次发展,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真正爱上声乐,才会执著地追求它的真谛。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那些上课参与情绪高、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稳定心理状态,从而更高效地学习;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应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法,培养其自信心,消除其对声乐学习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他们逐步喜爱声乐艺术。我班有个女生,因先天条件不好而逐渐对声乐学习失去信心。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她学不好声乐的关键是她存在对自身能力不信任的心理问题。学生先天嗓音条件的不足和发声技术的缺乏,可以通过大量的技术训练加以弥补、改正,但心理问题的排除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在训练中,她总是刚一唱到C2就说:“老师,我上不去了。”于是在讲授发声技巧时,我有意识地让她转过身去看不到钢琴键盘,等她发现时已经很自然地唱到了她从来不敢想象的f2了,我当即指出正是因为不良的心理因素影响了她正常地发声。通过不断鼓励和引导,她对声乐学习逐渐恢复了自信,演唱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对学生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培养,大多数学生已能将发声技巧与心理、情感表达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声乐艺术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情绪,获得了较理想的声乐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