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楝亭夜话图卷》考证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一件由清代画家张见阳所绘的《楝亭夜话图卷》。《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别号为“楝亭”,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有关他这一别号的来源,在这卷《楝亭夜话图卷》中可以得到印证。此长卷还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曹家的家世、生活和当时曹家的政治地位及社会地位。它不仅是名人书画真迹,更是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红楼梦的重要文献资料。
  以“楝亭”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的来历,裾史料记载,康熙二年(1663年),曹寅之父曹完璧(玺)来南京任江宁织造后不久,即“移来燕子矶边树(黄楝)”,手植于江宁织造署(今南京大行宫处)庭院之中,“久之,树大可荫,爰作亭于其下,因名之曰‘楝亭’,作为暇时偃息之所和课子(指曹寅、曹宣)之堂”,“婆娑一枝下,授经声琅琅”。曹寅后来继承父业也在江宁任织造,其父曹玺过世以后,曹寅睹物思亲,为宣扬其父的“遗爱”,遂以“楝亭”为主题,向名人雅士广泛征画征题。
  


  


  现流传于世的以楝亭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共计五件。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在《春游纪梦》里介绍说:“余昔藏《楝亭图》四卷。曹完璧(玺)官江宁织造,曾于暑中亭畔手植楝树一株。殁后子寅官苏州织造,再官江宁织造,楝树犹存,因为楝亭图咏以追怀先德。四卷共十图,……此四卷,北京图书馆赵万里君言有关《红楼梦》资料,求让于余,遂让之。”另一卷《楝亭夜话图》为大收藏家番禺叶遐翁旧藏,1962年通过张伯驹先生介绍,吉林省博物馆从叶先生处购得此卷并收藏至今。
  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楝亭夜话图卷》,纸本,纵25厘米,横65.5厘米,墨笔写意画。 卷头题署为:“楝亭夜话见阳”,有“子安”、“杏花书屋”、“见阳无声诗”、“见阳书画”四个印章。全卷共分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楝亭夜话图》,后一部分为十五人为此图所作的题跋共计十七段。
  《楝亭夜话图》创作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秋曹寅在江宁织造上任时,庐江郡守张纯修(字见阳)来访,曹寅又邀请当时的江宁知府施世纶(即《施公案》中的“施不全”),三人秉烛夜话于楝亭,追忆怀念已故友人,即当时著名词人纳兰容若。张纯修即兴作此《楝亭夜话图》。画面描绘一个静谧的夜晚,圆月当空,月色清朗空明,透过濛濛月光,竹石、楝树掩映下的庭院草亭内,三人围坐在烛台下,借着微微的光影秉烛夜话,一旁侍立一端茶童子。由于该图所绘人物较小,故只能见人物的大体轮廓而无法辨析人物的面貌特征,但从图卷后面的题跋知道,秉烛夜话的三人是张见阳、施世伦、曹寅。
  曹寅(1658——1712年),曹玺之长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字子清,一字幼清,号荔轩,一号楝亭,亦号雪樵,又号柳山聱叟,西唐扫花行者,亦署棉花道人。历官銮仪卫治仪正,正白旗包衣第五参领第三旗鼓佐领,内务府慎刑司会计司广储司郎中,管理苏州、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兼校理扬州书局。
  曹寅在当时只不过是个江宁织造,但却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这是因为他是皇帝的“家奴”,他的母亲又是玄烨的乳母,所以关系非同一般。曹家以康熙为靠山,官运亨通,蝉联几任,“世袭”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颇享受了一番“荣华富贵”的生活。在那连任几十年江宁织造的时间里,也是曹家兴文会友最昌盛的时期,流传于世的《楝亭图》或《楝亭夜话图》之类以及为数众多的歌颂“楝亭”的画、诗、词、歌、文等都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雍正五年(1727)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帝上谕:“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家产”开始,曹家也就开始走向衰败。曹雪芹此时只有四岁左右,这种衰亡的结果,以及后来的生活不能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影响。
  张纯修,生卒年不祥。字子敏,号见阳,一号敬斋,河北丰润人,隶汉军正白旗。累官安徽庐州府知府。工书及篆刻,善山水,得北苑、南宫之沉郁,兼云林之逸淡,尤妙临摹,盖其收藏颇多,故能得前人意。书法晋唐,更善图章。亦工倚声,与纳兰性德唱和。有《语石轩词》一卷。他与纳兰容若友善,康熙三十年(1691)于扬州刊刻《饮水诗词集》,其序云:“容若与余为异姓昆弟”,可见相交之密。他在序《饮水诗词集》中叹道:“谓造物者而有意于容若也,不应夺之如此其速;谓造物者而无意于容若也,不应畀之如此其厚”。
  施世纶(1658—1722年),施琅次子,字文贤。以荫知泰州,累官户部侍郎,总督漕运。性惊敏,清白自持,始终如一,是清代有名的清官。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期间,他曾为江宁知府。清代的江宁府管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高淳、六合、江浦、溧阳八个县,范围比现在的南京市辖区范围略大,在那三四年里,施世纶算是当时南京人的“父母宫”。由于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老百姓称他“施青天”,康熙皇帝则赞他为“江南第一清官”,流传至今的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以施世纶为原型的。
  纳兰成德(1654—1685年),初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楞伽山人。世人多称其为容若。其父明珠,辩若悬河,兼通汉满语言文字,在平定三藩之中因赞襄军政之力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后位至大学士。纳兰容若受选为伴读、侍卫,出入扈从,但在三十一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就不幸去世了。纳兰容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爱才好客,所与游者皆一时名士。精鉴藏。善书能诗,所著饮水侧帽词,清新秀隽。
  《楝亭夜话图卷》后面有曹寅、施世伦、张纯修、顾贞观、王槩、王蓍、王方岐、姜兆熊、顾彩、蒋耘渚、吴之騄、顾彩、李继昌等诸多人物的墨迹和题跋十七段,它较之画卷前端的画面内容更具历史价值。曹寅题诗中云:“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娇好。马曹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绪伤怀抱”,后结句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布袍廓落任安在,说向名场此一时”。盖为追念纳兰容若而作,此时纳兰容若逝世已有十年了。按织造一职,不过为皇帝内务府派出管理织造衣物执事差人,然而身为皇帝亲信的曹寅,兼采办外事、专折密奏等事。曹寅在任期间,广交东南遗民文士,来往唱和,藉以联络情感,消除其思明情绪。从张伯驹先生收藏的《楝亭图》四卷和吉博所藏的《楝亭夜话图卷》看 ,题诗签名的文人墨客就有几十人之多,他们大都是江南名士,由此可见曹寅其当时交接人物之盛。纳兰容若为一代词人,贵介公子,风度濯濯,结情输义,海内知名之士,多倾心接纳,与曹寅气息相通,又幼同侍康熙,同年中举,其两人交情之深,可以想见。
  《楝亭夜话图卷》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书画作品,通过画面及画卷题跋上的人物关系,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康熙这段时间里官场上的一些情况,对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史料作用。
  通讯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
  联 系 人:闫立群
  邮编:130041
  手机:13596478143
其他文献
黄山寿三十七岁这一年,创作力特别旺盛,与一百五十年前袁江、袁耀对话的企图心,十分旺盛,此年他作《青绿山水六屏》,又是一组一方面向过去学习,一方面求自我证明的力作,此一六屏巨制分别是:《玉洞桃源》(图20a)、《竹溪烟雨》(图21a)、《水殿荷香》(图22a)、《怒涛荡舟》(图23a)、《秋山行旅》(图24)、《深宫赏雪》(图25)。于最后一屏有款识云:“光绪辛卯长夏黄山寿”,下钤有白文印“黄山寿印
期刊
2007年秋拍后,传媒好评如潮。明代仇英《赤壁图》以7952万元创中国绘画拍卖纪录、中国嘉德“南张北齐——张大千齐白石精品”、“丹青铸颜斋藏明清书画精品”等专场百分之百的成交率及书法作品屡创佳绩,都被乐观地看作中国书画走势进入上升通道的标志。成交价位的高企和活跃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仅仅一年时间,就轻率地说中国书画市场回暖,恐怕还为时过早。但是,我们可以有点底气地说,市场经过大的波动,正朝着良性方向
期刊
吉州窑遗址是江南地区一处闻名中外的综合性瓷窑遗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西侧,濒临赣江,背负绵亘数十里的浅山丛林,面对赣江东岸的佛教胜地青原山。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深入研究吉州窑,促进和加强吉州窑遗址的文物保护,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安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对吉州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试掘。(图3)     放眼吉州窑遗址南北长约2
期刊
内地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走过整整15个年头了,15年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拍卖市场来说,却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这15年,拍卖市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没有经验,到初步走上规范。现在,全国具有文物拍卖资质的公司已经达到240家,仅北京就有83家。2007年,全国处于第一集团的北京保利、中国嘉德、中贸圣佳、北京翰海、北京匡时、杭州西泠、北京荣宝、北京华辰八大公司,拍卖的文物与艺
期刊
2007年12月1日下午,一册记录着日本侵华时期种种罪行的珍贵文献——《镇江沦陷记》手稿,以119万元的天价在匡时国际秋拍会上成交。这一价格创下了中国抗战时期文献史料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也成为了2007年中国书刊拍卖中最亮眼的新闻。在《镇江沦陷记》手稿再次成交的背后,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总经理彭震尧,早在1998年春天,彭震尧即发现并将这一手稿推上了拍卖场,并以12.65万元成交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不觉间,张永昌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每想起先生,他的音容笑貌,宛如就在眼前——身体清瘦,精神矍铄,一位态度和谒、言谈幽默、风度儒雅、让人不自觉地敬而近之的长者。张先生作为国宝级文物鉴定专家,有“南张北耿”、“中国玉器鉴定第一人”之美誉,在玉器鉴定和征集等方面为中国文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他一生竭尽心力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玉器鉴定人材,这些学生现在大都已经成为
期刊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15年掠影    (一)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起步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是19世纪70年代由西方泊来的,此后历经兴衰,在内地曾一度消失。直到1992年,深圳和北京相继出现了艺术品拍卖会,拉开了新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恢复发展的序幕。在此后的1993-1994年间,上海朵云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等今天艺术品拍卖领域的领军力量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艺术品拍卖事业以高起点、
期刊
《集结号》——拍场云集东三环    2007年,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已走过15个年景。在这个光辉而有纪念意义的年月里,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原本高雅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活动,变得越来越像一种包装华丽的商品交易行为,或者说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它就是一种越来越市俗的买卖,只不过各自的华丽外衣不同。  令人不解的是,越来越多的春拍在盛夏时节举行,秋拍则改在了冷尘迷漫的初冬。就连每次准时出现在北京秋天里的外资
期刊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御厂制瓷业中最灿烂的阶段,在这一百三十余年中我国制瓷工艺发生了不少重大变革,许多前所未有的彩釉被传入、创新并发展。其中,“珐琅彩瓷”与“粉彩瓷”都是该时期发展壮大的典型新兴低温彩釉制品。    “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发展根源    “珐琅彩”又称“画珐琅”,是15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15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而来。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广州等港
期刊
著名文物鉴赏家杨仁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月31日5时25分在辽宁沈阳逝世,享年93岁。  杨仁恺先生1915年10月1日出生于四川岳池县。20世纪30年代,杨仁恺在四川成都一家私立中学执教。期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杨仁恺对古代文物和古今书画作品产生浓厚兴趣,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时期,杨仁恺移居重庆,要从事出版印刷工作。此时,他与集中在重庆的郭沫若、沈尹默等文化名人交流密切,受益颇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