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的定义为基础学科或者工具性学科,也是唯一一门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因此,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国人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本位化语文教学,帮助教学返璞归真,十分契合新课标下对语文教学模式的要求。所谓教学的本位化,就是要注重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言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语言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本位化教学;返璞归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97-01
语文是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的一门学科,语言是语文的本位,是语文教学的根,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一个抓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回归于本位,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科学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在一段时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强化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围绕语言学习,从语言学习中实现教学目标。而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做到分工明确、适合学生要求、分清层次等实际要求。
例如教师在进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清晰的知道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强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众所周知,《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某一章节。教师在对本篇课文进行教学时,应该对课文有一个较为透彻的理解,即本篇课文的特色在于细腻而成功的人物刻画,以及生动形象的文字特点。本篇课文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想象力和对文章的理解力,是一篇十分合适的教学文章。因此,教师在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中应牢牢把握课文特色,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待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熟悉后再配以课文讲解,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刻画方式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最终引发学生对于水浒这一名著的阅读兴趣。
二、简化目标,儿童居首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挥棒便是教学目标,它对整个教学进程起着整合、引领及统帅的作用。在制定语文日常教学目标中,有些教师总想着能够面面俱到,害怕学生没有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色想想,儿童是我们所要教育的对象,那么课堂教学目标必然以儿童为前提,将儿童实际所需定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寻找合适的课堂教学目标,切忌过高或者过低;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笔者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①能够正确,流利且有感情的对全文进行朗诵;②对课本的生词、生字能够熟练掌握,对于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能够进行仿写;③用自己的方式去读课文,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融入到课文中,进而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①和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对提升学生能力有较大帮助。笔者从事三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大家应该知道三年级正是学生作文起步的关键时期,让学生随文锻炼自己的仿写能力对以后作文的写作有着较大的裨益。③则以儿童为出发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阅读课文,在阅读中带入自己的想象和思考,从自身出发去理解文章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既能满足语文知识学习的要求,还能使课堂效率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并且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从以上教学案例不难看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性,即教育需面向全体学生,还需立足于儿童,时刻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效果,即专为儿童的“私人订制”。
三、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开展合理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所在。如何保证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学生与教师在其中的表现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学生能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能够在语言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才能保证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牢牢把握阅读思考练习三个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练习中体会文章的特色,理解文章的语言,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语言的理解与创造。
例如教师在对《黄鹤楼送别》一文进行教学时,牢牢把握文章情感,即不舍朋友离去的感情。教学中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完成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送别亲友时的感受,让学生对送别的情感有一定理解前提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创造语言的能力。语文是一类工具性学科,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日常交流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特点。教师应牢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立足于语文教学本位,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也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晓芳. 小学语文复述教学的策略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2).
[2]何捷.“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设计例谈[J].中国教师,2012(16).
[3]包天仁. 基础语文教改论坛. 小学教师卷:第三集[M].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11.
[4]胡春洞. 小学语文中的本位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9.
关键词:语文教学;本位化教学;返璞归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97-01
语文是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的一门学科,语言是语文的本位,是语文教学的根,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一个抓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回归于本位,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科学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在一段时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强化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围绕语言学习,从语言学习中实现教学目标。而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做到分工明确、适合学生要求、分清层次等实际要求。
例如教师在进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清晰的知道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在于强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力。众所周知,《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某一章节。教师在对本篇课文进行教学时,应该对课文有一个较为透彻的理解,即本篇课文的特色在于细腻而成功的人物刻画,以及生动形象的文字特点。本篇课文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想象力和对文章的理解力,是一篇十分合适的教学文章。因此,教师在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中应牢牢把握课文特色,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待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熟悉后再配以课文讲解,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刻画方式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最终引发学生对于水浒这一名著的阅读兴趣。
二、简化目标,儿童居首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挥棒便是教学目标,它对整个教学进程起着整合、引领及统帅的作用。在制定语文日常教学目标中,有些教师总想着能够面面俱到,害怕学生没有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色想想,儿童是我们所要教育的对象,那么课堂教学目标必然以儿童为前提,将儿童实际所需定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寻找合适的课堂教学目标,切忌过高或者过低;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笔者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①能够正确,流利且有感情的对全文进行朗诵;②对课本的生词、生字能够熟练掌握,对于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能够进行仿写;③用自己的方式去读课文,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融入到课文中,进而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①和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对提升学生能力有较大帮助。笔者从事三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大家应该知道三年级正是学生作文起步的关键时期,让学生随文锻炼自己的仿写能力对以后作文的写作有着较大的裨益。③则以儿童为出发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阅读课文,在阅读中带入自己的想象和思考,从自身出发去理解文章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既能满足语文知识学习的要求,还能使课堂效率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并且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从以上教学案例不难看出,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性,即教育需面向全体学生,还需立足于儿童,时刻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效果,即专为儿童的“私人订制”。
三、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开展合理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关键所在。如何保证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学生与教师在其中的表现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学生能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能够在语言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才能保证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牢牢把握阅读思考练习三个环节,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练习中体会文章的特色,理解文章的语言,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语言的理解与创造。
例如教师在对《黄鹤楼送别》一文进行教学时,牢牢把握文章情感,即不舍朋友离去的感情。教学中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完成对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高。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送别亲友时的感受,让学生对送别的情感有一定理解前提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升学生创造语言的能力。语文是一类工具性学科,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日常交流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特点。教师应牢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立足于语文教学本位,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也就抓住了工具,抓住了人文。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晓芳. 小学语文复述教学的策略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12).
[2]何捷.“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设计例谈[J].中国教师,2012(16).
[3]包天仁. 基础语文教改论坛. 小学教师卷:第三集[M].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11.
[4]胡春洞. 小学语文中的本位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