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与实例研究

来源 :教学世界·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ian_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础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更主要的还要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和做法实例。
  
  一、增加学生参与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活动
  
  让学生动手做、动手画、动手算、动脑想是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获取感性认识,进而通过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I:在“棱柱侧面展开图的探索”课题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各种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几张,课上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
  


  问题1: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你能用已有的纸片围成一个棱柱的侧面吗?
  问题2:给你一个长宽分别为a、b的矩形纸片,能否围成一个底面是等边三角形、 两个侧面是含 的全等平行四边形的斜三棱柱侧面?(投影)
  对问题1,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排除了平行四边形是斜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对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斜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究竟是什么还不知道,经学生广泛的动手、动脑和交流活动后,好多学生提出了将一个由塑料片做成的斜三棱柱的模型打开,认识斜三棱柱侧面展开图(图2)。
  对问题 2,学生普遍认为要将矩形纸片变成图2形状的纸片只要将图4中的Ⅰ移至Ⅱ,由问题2的折叠要求可知梯形ABCD中,AD=,AB=BC=CD,∠BAD=30o,学生
  计算得出AB=,剩下就是如何用尺规作图法,
  在已知的矩形纸片上作出梯形ABCD,并剪下移至EFGH的位置,学生都作出了很好的解决.课上还有学生提出了a、b必要的限制条件:出色的解决了问题。
  教学中,本人还及时要求学生自己小结,得出了立体问题平面化、逆向思维等探究问题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亲自操作与实践,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
  
  二、变难点教材为研究性学习教材,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参与研究过程的时空
  
  高中数学课程中存在许多教学难点,如何突破难点,甚至通过难点教学,提升学生能力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将难点教材改造成为研究性学习教材,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调查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习等多样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不仅有助于难点的解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的能力。
  例II:在高中数学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整数解”教学中,我将课本(普通高中试验修订本.必修)P63例4和习题7.4第4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把班级分成八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指定各小组组长,学生自己查找资料、阅读自学,采用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一难点内容进行很好的探究和总结。几天后的课题教学中,各小组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有两小组研究得出“图像观察法”:画出可行域内所有横、竖网格线,将目标函数对应的直线平移,观察得出最优整数解;有三小组研究得出“全计算取优法”:计算可行域内的所有整点对应的目标函数值,比较大小可得最大(小)值,从而得出最优整数解;有一小组同学指出不需要全计算,因为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在可行域内的每一条竖线上最高(低)点的目标函数值必最大(小),故只要比较这些最高(低)点的目标函数值的大小,这个方法简单,可称为“最高(低)点法”;还有一小组同学针对课本P63例4的图形指出最优整点必介于直线与可行域的两交点之间,若两个交点之间不存在整点,则“调整”直线的位置,再按照此法求最优整点,这个方法可称为“局部微调法”。
  课题教学中,同学们还对各种方法进行评比,认为“图形观察法”在操作上不太方便,容易出现观察错误,“全计算取优法”计算量太大,一致认为“局部微调法”、“最高(低)点法”等为求最优整数解的最佳方法。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仅起到指导、纠偏、提炼、命名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新课程的理念。据此,我班学生写成《最优整数解探究》的小论文,在学校课题研究会议上作了介绍和成果的推广,受到广泛好评。
  实践证明,变难点教材为研究性学习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和参与研究的时空,提升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方法和能力。
其他文献
小学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没有提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写真话,急功近利地一味要求学生写好作文。学生只有照例文瞎编,慢慢地他们就会养成作文就是东一段西一段地凑成一篇文,当然谈不上是自己的作品,写完也就忘完。要提高作文水平,作文教学就应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尊从儿童的个性和爱好特征。要学生从“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入手,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教学方法,提倡写出真实的生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课的优劣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因而我们要重视语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教师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因而,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特别是在新一轮的课
期刊
摘要:武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称之为我国的国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武术也已经走向世界,并且深受国内外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喜爱。现在国际武联已经把武术列为世界锦标赛项目,在我国也是全运会项目。  在武术运动中柔韧性训练占有很重的位置,柔韧性训练的最佳时期应该是儿童时期。那么,如何提高儿童武术运动员的柔韧性,成为我们武术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本文通过用等组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济南武术
期刊
数学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包括数学观念、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及基本的数学逻辑。而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在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下面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期刊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涉、坠、遽、契、惑”这5个字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3、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使学生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重点难点:  1、理解“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  2、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期刊
“探索规律”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字母表示数后,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是对某问题提出多方设想或多种解决办法,从中探索规律。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探索等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加强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强调: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意味着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务必改变过
期刊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999年5月,教育部在北师大召开了“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数学课程相互关系”研讨会,会上强调指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
期刊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是每个教师应面对的重大课题。创新意识是由多种类型的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有机和的培养,它与常规思维相比最基本的差异在于常规思维通常都是逻辑思维,而创新思维除了逻辑思维外,还包含了各种形式的非逻辑思维。它是以非习惯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是观察与他人所观察相同的事物,而想出与他人思考的不同
期刊
一堂数学课四十分钟,要想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数学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必不可少。  要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要我们的老师做有心人,自觉地找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在已有的经验中进行构建,力图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曾经听一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