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2021年深圳市一模选择题为例,在对试题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以选择题作为切入点,实施史料教学的案例分析,并运用变式训练来检验史料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
引言
何成剛是历史课程教材的研究人员,他曾说,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抽掉有价值的史料,或缺少有亮点的史料教学环节设计,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困境,历史教育这座大厦就会坍塌。可知,史料教学意义重大,高三在试卷讲评课中适当增加史料很有必要。许多学者对高中历史课史料教学的一般方法、模式与策略等作了有效探讨,也有一些史料运用的实例与实证研究,但鲜有针对试题讲评的史料利用研究。为此,笔者以2021年深圳市一模选择题为讲评对象,探讨史料教学在高三历史讲评课中的应用,融入史料到试卷讲评中,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史料教学中讲评对象的选择
并非所有的历史试题都适合史料教学。从题型上来讲,选择题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比较易于进行史料的关联与展开。从内容上来说,要选择与史料关联性强且具有丰富史料支撑的试题。为此,笔者对2021年深圳市一模选择题进行了统计分析,最终选择了2道得分较低的单选题作为讲解对象。参与测试的同学为高三7班27人,其中2道题的得分偏低,详见下表。
笔者在高三历史讲评课中利用所选出的两道题,教师运用史料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立体的历史背景,指导学生从史料中抓住关键信息,提高解题能力。
二、高三历史试卷讲评中的史料运用案例
(一)钱穆《国史新论》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单选题1:西周时期,鲁、晋、齐、卫、燕等封国都呈现出不同族群居民混居的情形,如曲阜鲁城遗址就展示了一幅周族居民与地方土著杂居的场景。这说明分封制的推行
A.显示了华夏文明的先进性
B.有利于国家组织发展
C.破除了政治上的血缘壁垒
D.凸显出华夷一体理念
从学生的错误项来看,学生对分封制的内涵与华夷一体的概念不清晰,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分封制与华夷一体的内涵,笔者适当补充了书本上没有的一些史实。
在讲授分封制时,教师借用了钱穆《国史新论》中关于分封制的一段材料:“西周本是一个农耕部族……遂把他们的近亲近族,一批批分送去东方,择定交通及军略要冲,圈地筑城,长期屯驻……在其相互间,并完成了一个包络黄河流域,乃至南达汉水、淮水,甚至长江北岸的庞大交通网。”从材料中笔者们可以看出,西周为巩固统治,通过建立许多军事基点,形成包络黄河流域,乃至南达江淮一带的庞大交通网,原有的居民接纳周王朝的规章制度,建立受周朝统属的诸侯国,传播周朝先进的经济文化等。
在讲授“华夷一体”时,笔者借用了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的史料:“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原义指衣冠十分华丽且重礼仪。华夏成为先进经济文化的代表,春秋战国,随着各民族的交往愈来愈密切,周边民族逐渐认同了华夏,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通过补充文献史料,同学们对分封制与华夷一体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选择题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西周时期,诸多诸侯国已经出现了不同族群混居的状况,可见分封制推动民族交融,增强华夏文明认同感,从而有利于管理和国家组织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不同族群的混居,不是突显哪个民族的优越性,故A项错误;联系所学可知,分封地区管理者仍以周王分封的诸侯、卿大夫为主,原著居民仍是被管理者,难以突破政治上的血缘壁垒,排除C项;材料凸显杂居,不是强调华夷一体,故D项错误。
(二)雪莱的《西风颂》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单选题14:欧洲某一时期兴起了对新古典艺术的反叛,感觉对理性的反叛,“自然”与“自然物”对文明与技巧的反叛,个人自由对社会秩序的反叛,青年对权威的反叛。这一艺术潮流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从学生的错误项来看,学生明显对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两个概念模糊不清,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内涵,笔者适当补充了一些史实。为更好地理解浪漫主义,笔者借用了雪莱的《西风颂》。雪莱的《西风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作,诗中用奇妙的比喻和恢宏的语言勾勒了一幅气势雄浑的自然界万物和谐共生的画面。诗人在前三节分别用富有诗意的意象和丰富的比喻描述了西风对陆地、天空和海洋的影响及威力。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界的描(下转第47版)(上接第42版)写来真实地再现西风的威力,让读者在富有想象力和感召力的语言中去体会自然万物的神秘力量。借助自然的力量帮助人恢复被科技理性所钳制的崇高人性的一种尝试,从而体现了对理性、权威的反叛,从“要是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表达浪漫主义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讲授现代主义时,笔者给同学们介绍了《等待戈多》。剧本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苦等“戈多”多时,而“戈多”总是不来的情节,比喻人生是一场没有希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怪诞、人生充满苦痛的思想,也反映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空虚绝望的精神状况。
据单选题14材料“‘自然’与‘自然物’对文明与技巧的反叛”可知该流派的特点为反理性、反传统、反权威,喜欢描绘自然景物,故选B项,现代主义重在通过怪诞夸张手法描述人们的精神危机、内心情绪,而不是描绘自然,排除D项。
为检测课堂效果,笔者选了两道变式训练题,课堂现场检测结果显示,两道变式训练题同学们的答对率在90%左右,说明这节课的讲解是十分有效的,教师适当地引用史料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在高三历史讲评课中,史料教学的实施是符合现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去合理选择与运用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总结历史事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结论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以历史材料为基础,对历史史实进行合理分析和客观评价。
从选择题入手进行史料的分析与评价是在高三历史讲评课中开展史料教学的有益尝试。首先对试题进行认真的分析,选择讲评对象。结合讲评对象,融入合适的历史资料进行辅助分析,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结合变式训练来检验史料教学的有效性。总之,教师在讲评课中恰当引用史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 牟永良.高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运用问题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0(9):358-359.
[3] 路晓炜.史料教学在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百家争鸣"为例[J].华夏教师,2018(35):72-73.
[4] 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三联书店: 2012:2.
[5] 教育部组织.中外历史纲要(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10.
[6]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06.
[7] (爱尔兰)萨谬尔.贝克特著.施咸荣译.等待戈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2.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史料
引言
何成剛是历史课程教材的研究人员,他曾说,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抽掉有价值的史料,或缺少有亮点的史料教学环节设计,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困境,历史教育这座大厦就会坍塌。可知,史料教学意义重大,高三在试卷讲评课中适当增加史料很有必要。许多学者对高中历史课史料教学的一般方法、模式与策略等作了有效探讨,也有一些史料运用的实例与实证研究,但鲜有针对试题讲评的史料利用研究。为此,笔者以2021年深圳市一模选择题为讲评对象,探讨史料教学在高三历史讲评课中的应用,融入史料到试卷讲评中,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史料教学中讲评对象的选择
并非所有的历史试题都适合史料教学。从题型上来讲,选择题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比较易于进行史料的关联与展开。从内容上来说,要选择与史料关联性强且具有丰富史料支撑的试题。为此,笔者对2021年深圳市一模选择题进行了统计分析,最终选择了2道得分较低的单选题作为讲解对象。参与测试的同学为高三7班27人,其中2道题的得分偏低,详见下表。
笔者在高三历史讲评课中利用所选出的两道题,教师运用史料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立体的历史背景,指导学生从史料中抓住关键信息,提高解题能力。
二、高三历史试卷讲评中的史料运用案例
(一)钱穆《国史新论》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单选题1:西周时期,鲁、晋、齐、卫、燕等封国都呈现出不同族群居民混居的情形,如曲阜鲁城遗址就展示了一幅周族居民与地方土著杂居的场景。这说明分封制的推行
A.显示了华夏文明的先进性
B.有利于国家组织发展
C.破除了政治上的血缘壁垒
D.凸显出华夷一体理念
从学生的错误项来看,学生对分封制的内涵与华夷一体的概念不清晰,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分封制与华夷一体的内涵,笔者适当补充了书本上没有的一些史实。
在讲授分封制时,教师借用了钱穆《国史新论》中关于分封制的一段材料:“西周本是一个农耕部族……遂把他们的近亲近族,一批批分送去东方,择定交通及军略要冲,圈地筑城,长期屯驻……在其相互间,并完成了一个包络黄河流域,乃至南达汉水、淮水,甚至长江北岸的庞大交通网。”从材料中笔者们可以看出,西周为巩固统治,通过建立许多军事基点,形成包络黄河流域,乃至南达江淮一带的庞大交通网,原有的居民接纳周王朝的规章制度,建立受周朝统属的诸侯国,传播周朝先进的经济文化等。
在讲授“华夷一体”时,笔者借用了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的史料:“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原义指衣冠十分华丽且重礼仪。华夏成为先进经济文化的代表,春秋战国,随着各民族的交往愈来愈密切,周边民族逐渐认同了华夏,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通过补充文献史料,同学们对分封制与华夷一体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选择题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西周时期,诸多诸侯国已经出现了不同族群混居的状况,可见分封制推动民族交融,增强华夏文明认同感,从而有利于管理和国家组织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不同族群的混居,不是突显哪个民族的优越性,故A项错误;联系所学可知,分封地区管理者仍以周王分封的诸侯、卿大夫为主,原著居民仍是被管理者,难以突破政治上的血缘壁垒,排除C项;材料凸显杂居,不是强调华夷一体,故D项错误。
(二)雪莱的《西风颂》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单选题14:欧洲某一时期兴起了对新古典艺术的反叛,感觉对理性的反叛,“自然”与“自然物”对文明与技巧的反叛,个人自由对社会秩序的反叛,青年对权威的反叛。这一艺术潮流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从学生的错误项来看,学生明显对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两个概念模糊不清,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内涵,笔者适当补充了一些史实。为更好地理解浪漫主义,笔者借用了雪莱的《西风颂》。雪莱的《西风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作,诗中用奇妙的比喻和恢宏的语言勾勒了一幅气势雄浑的自然界万物和谐共生的画面。诗人在前三节分别用富有诗意的意象和丰富的比喻描述了西风对陆地、天空和海洋的影响及威力。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界的描(下转第47版)(上接第42版)写来真实地再现西风的威力,让读者在富有想象力和感召力的语言中去体会自然万物的神秘力量。借助自然的力量帮助人恢复被科技理性所钳制的崇高人性的一种尝试,从而体现了对理性、权威的反叛,从“要是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表达浪漫主义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讲授现代主义时,笔者给同学们介绍了《等待戈多》。剧本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苦等“戈多”多时,而“戈多”总是不来的情节,比喻人生是一场没有希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怪诞、人生充满苦痛的思想,也反映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空虚绝望的精神状况。
据单选题14材料“‘自然’与‘自然物’对文明与技巧的反叛”可知该流派的特点为反理性、反传统、反权威,喜欢描绘自然景物,故选B项,现代主义重在通过怪诞夸张手法描述人们的精神危机、内心情绪,而不是描绘自然,排除D项。
为检测课堂效果,笔者选了两道变式训练题,课堂现场检测结果显示,两道变式训练题同学们的答对率在90%左右,说明这节课的讲解是十分有效的,教师适当地引用史料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在高三历史讲评课中,史料教学的实施是符合现阶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去合理选择与运用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总结历史事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三、结论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要求以历史材料为基础,对历史史实进行合理分析和客观评价。
从选择题入手进行史料的分析与评价是在高三历史讲评课中开展史料教学的有益尝试。首先对试题进行认真的分析,选择讲评对象。结合讲评对象,融入合适的历史资料进行辅助分析,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结合变式训练来检验史料教学的有效性。总之,教师在讲评课中恰当引用史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 牟永良.高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运用问题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0(9):358-359.
[3] 路晓炜.史料教学在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百家争鸣"为例[J].华夏教师,2018(35):72-73.
[4] 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三联书店: 2012:2.
[5] 教育部组织.中外历史纲要(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10.
[6]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06.
[7] (爱尔兰)萨谬尔.贝克特著.施咸荣译.等待戈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