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
雨一下,天地间似乎就有了某种情意,氤氲着、触动着敏感的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想象一个人儿独对花落无依、燕去难留时,雨滴恰在此时降临,那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微语轻诉哀伤;漫空的眼泪滋润着你的孤独,那意味也够让人销魂的。这雨还一直低徊至夜,将黑夜渲染得越加凄迷。敲打你的无眠,于是她又带来所有深藏心底的事儿,任凭藏得多深,都在柔肠中百转着。
天地多大。唯余心灵与雨声的和鸣共舞。
千百年来,这潺潺的雨,揭过李后主在异国的帘幕,也打过无数易碎的梨花,闭上多少沧桑的院门。那“梧桐叶,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让温飞卿不禁怨道,你怎“不道离情正苦”呢?柳郎“梦觉透窗风一线”,听着“空阶夜雨频滴”,念已久客天涯、负尽盟约,多少对心上人的心里话,何时才能“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这雨也让“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的徐再思在“一点芭蕉一点愁”的夜里,“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优,都到心头”;这雨更让蒋竹山从少年郎的歌楼上。听到壮年人的客舟中,听到白鬓者的僧庐下……
且听,在千百年来所有雨夜诗曲中,有一个声音分外深婉缠绵: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心语来自晚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那夜秋雨下不停,满溢一口池塘、一颗心,却不知能否慰藉远在天边那人的痴情。人儿相离多远?只知道,写回信的人淹蹇在南方蜀地巴山的重围中,他心意所寄的那人,在不可企及的“北”。人儿相离多久?只知道,久得让那人写过一封封信来“问归期”。然而,我能回复的是“未有期”,没有确定的日子啊,欲重逢再会,只能等待。
等待,等待,只要你一句话肯定,有情人可以等上一辈子、半辈子、数十年、数年、一年、数月、一月、半月……可无期的等意味着,你永远不知道这段煎熬何时了结,每次抬头纵目眺望南方的山屏水嶂,都只能是漫无边际的迷茫。它让人一边自我安慰:既然未有期,谁说他不能很快回来呢?它又让人一边在心底绝望:无期,会否注定无果?犹疑难定,反复煎熬,倍加折磨,独自品尝这离别的苦。古人交通不便,舟车徒步,无不艰险;古人通信不畅,往往天上一轮明月,便是地上人目光与心意的唯一联结点。——古人的离别,是真正的离别。
身在巴山的这位被等的游子,当他提笔在笺上写下“未有期”三字时,心中可有多愧歉、无奈呵?他无法给出一个男人所该给出的承诺。可他既然无法给心上人慰藉,难道还要带去更多痛苦吗?不可,不可……他或许也想起,有人说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相思可托付多情明月,隨君千里万里。可是当他去寻找明朗的月光时,迎接他的,是潇潇的秋雨。
这雨似乎来得不是时候,今夜还不够凄迷意味吗?这雨又似乎来得正是时候,只因雨的凄冷,和我此时心境,是那么契合。满腔的相思愁绪,化作漫天相思的雨,淋漓尽致;那是有情的上苍听闻归之无期后,洒下的多情眼泪。当游子把充斥天地的雨视为心灵的外化时,每一滴雨,都缠绵珍贵,它不能在飘洒中迷离消散,可否把它们蓄积起来?那么你听、你看,屋外的那口池塘,恰好就成了一口储蓄相思的心窝……雨一直下,池被涨满,情深无底。
一切景语皆情语,“夜雨”与“秋池”,在诗人笔下,是富于象征性的。天地间的点点滴滴,都会来给自己的心灵表现助力,此时无须太直白,也不可太浅露,只在那些情景相契的地方点上一点,是为含蓄蕴藉。秋雨似霖,秋池向涸,秋霖涨满涸池。又要多漫长的时间?不是一二个时辰,乃至不是半夜可至,许是一整夜吧……原来这一整夜的时间,游子都在雨声中倚窗聆听,心想着如何让心上人理解我的处境、触摸我的心扉;手中的笔,只字难下,墨汁在潮湿的空气中酝酿,终于酿出了“巴山夜雨”,酿出一口池塘,还酿出一个“涨”字——寥寥几笔,在暗示中,道尽时长与情深。诗人在他的《无题》中又说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命虽如蚕如烛股渺小短暂,思念却如丝如蜡泪般绵长;蚕死丝尽,蜡尽泪干,时间是一辈子。那么无论此时你我的空间相距多远、等待尚须多久,当你揭开这封信笺,看到这夜雨秋池,当能品尝我所要给你的希望。
心中重逢的希望有多美?所有的期盼,凝聚为一个温馨画面:“共剪西窗烛”,五个字包含着两个人、一个动作、一地、一物。蜡烛又出现了,似乎它在燃烧中发光的特质特能表现在煎熬中痴情的内涵,让诗人情有独钟。后来北宋的晏几道有词日:“今宵剩把银钮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再用银烛照重逢。《夜雨寄北》此句不似《无题》让烛燃尽生命之泪来宣誓情的至死方休,但也跟时间有关系:“剪烛”是由于蜡烛长时间燃烧后,烛身缩短、烛芯盘结而使烛火昏暗,故需剪短烛芯使其恢复明亮。——这个动作意味着蜡烛燃烧的时间之长,联系末句的“话”可知,是在强调想和对方共话的时间之久,想和对方倾诉的太多太多。而一个“共”字,又体现了二人之情投意合、亲密无间,非俗世中诸多貌合神离的配对可比拟。这么亲密的行为,将在“西窗”下进行,“西窗”当是游子心痛神驰的所在——曾经西窗下的耳鬓厮磨,现今是你西窗下的翘首独盼,只望他日西窗再相厮守。虚写了想象中他日二人共度的唯美场景,实反衬今夜二人天各一方的孤凄,慰藉了心酸而浪漫的梦想。
假如美梦可以成真,跨过万千山山水水、度过无数漫漫黑夜,西窗下的银烛终于为你我点燃,那时我想跟你说什么呢?那时蜡烛燃了一截又一截,烛芯剪去一节又一节,我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着的,竟然只是“巴山夜雨时”。
不说这么漫长的时光里,我为什么回不去;不说我经历了什么;不解释别的原因;甚至不问你是如何度过……所有人之常惰要说起的,我就不多说了,而我想说的是:给你写回信的那晚,我沉浸在怎样的巴山夜雨中,那夜的雨淋漓,蓄积着我多少深情。半尺素笺,难以尽诉;二十八字,非是薄情;此夜心情,会时再叙。或许唯有如此,才能让你展开信笺时能感知到,今夜的我心里全是你。
今夜我的灵魂从眼前穿梭向未来的重逢之时,又从未来穿越回当下的回信之夜。我把当下变成未来的过去进行回首,告诉你重逢后我想倾诉的长话,就是此夜的寂寞,只因我想让自己相信:所有等待都是值得的。煎熬会换来一个美好的结果。我与你“身无彩凤双飞翼”,这巴山夜雨,更将诗函墨迹浸渍得朦胧悱恻;此中真意,故不足为外人道也,心如有灵犀,当可一点而通。一句“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道出了李商隐对读者的希求,以至于在他的大部分诗篇中,连点明意旨的题目都没有,是为“无题”,此般扑朔迷离的艺术风格,在《夜雨寄北》扣也可见一斑。这又源于他对情感的捕捉,已抵达最细腻深沉、幽微难言处。
由此通向那千百年来的雨曲,终于听出,雨声本不苦,苦的是听雨者心之离殇。人间最美的,是心上有人,有情能使离别的人儿心魂相依;而世间最残酷的,仍是心上有人,唯有那心上人,能够让你在远山雨幕中。饱尝离别的黯然。这人儿给自己温暖,这人儿又陷自己于孤独;这人儿给自己的是幸福,还是痛苦?爱恨交织成天地间的汩网,听那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雨一下,天地间似乎就有了某种情意,氤氲着、触动着敏感的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想象一个人儿独对花落无依、燕去难留时,雨滴恰在此时降临,那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微语轻诉哀伤;漫空的眼泪滋润着你的孤独,那意味也够让人销魂的。这雨还一直低徊至夜,将黑夜渲染得越加凄迷。敲打你的无眠,于是她又带来所有深藏心底的事儿,任凭藏得多深,都在柔肠中百转着。
天地多大。唯余心灵与雨声的和鸣共舞。
千百年来,这潺潺的雨,揭过李后主在异国的帘幕,也打过无数易碎的梨花,闭上多少沧桑的院门。那“梧桐叶,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让温飞卿不禁怨道,你怎“不道离情正苦”呢?柳郎“梦觉透窗风一线”,听着“空阶夜雨频滴”,念已久客天涯、负尽盟约,多少对心上人的心里话,何时才能“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这雨也让“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的徐再思在“一点芭蕉一点愁”的夜里,“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优,都到心头”;这雨更让蒋竹山从少年郎的歌楼上。听到壮年人的客舟中,听到白鬓者的僧庐下……
且听,在千百年来所有雨夜诗曲中,有一个声音分外深婉缠绵: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心语来自晚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那夜秋雨下不停,满溢一口池塘、一颗心,却不知能否慰藉远在天边那人的痴情。人儿相离多远?只知道,写回信的人淹蹇在南方蜀地巴山的重围中,他心意所寄的那人,在不可企及的“北”。人儿相离多久?只知道,久得让那人写过一封封信来“问归期”。然而,我能回复的是“未有期”,没有确定的日子啊,欲重逢再会,只能等待。
等待,等待,只要你一句话肯定,有情人可以等上一辈子、半辈子、数十年、数年、一年、数月、一月、半月……可无期的等意味着,你永远不知道这段煎熬何时了结,每次抬头纵目眺望南方的山屏水嶂,都只能是漫无边际的迷茫。它让人一边自我安慰:既然未有期,谁说他不能很快回来呢?它又让人一边在心底绝望:无期,会否注定无果?犹疑难定,反复煎熬,倍加折磨,独自品尝这离别的苦。古人交通不便,舟车徒步,无不艰险;古人通信不畅,往往天上一轮明月,便是地上人目光与心意的唯一联结点。——古人的离别,是真正的离别。
身在巴山的这位被等的游子,当他提笔在笺上写下“未有期”三字时,心中可有多愧歉、无奈呵?他无法给出一个男人所该给出的承诺。可他既然无法给心上人慰藉,难道还要带去更多痛苦吗?不可,不可……他或许也想起,有人说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相思可托付多情明月,隨君千里万里。可是当他去寻找明朗的月光时,迎接他的,是潇潇的秋雨。
这雨似乎来得不是时候,今夜还不够凄迷意味吗?这雨又似乎来得正是时候,只因雨的凄冷,和我此时心境,是那么契合。满腔的相思愁绪,化作漫天相思的雨,淋漓尽致;那是有情的上苍听闻归之无期后,洒下的多情眼泪。当游子把充斥天地的雨视为心灵的外化时,每一滴雨,都缠绵珍贵,它不能在飘洒中迷离消散,可否把它们蓄积起来?那么你听、你看,屋外的那口池塘,恰好就成了一口储蓄相思的心窝……雨一直下,池被涨满,情深无底。
一切景语皆情语,“夜雨”与“秋池”,在诗人笔下,是富于象征性的。天地间的点点滴滴,都会来给自己的心灵表现助力,此时无须太直白,也不可太浅露,只在那些情景相契的地方点上一点,是为含蓄蕴藉。秋雨似霖,秋池向涸,秋霖涨满涸池。又要多漫长的时间?不是一二个时辰,乃至不是半夜可至,许是一整夜吧……原来这一整夜的时间,游子都在雨声中倚窗聆听,心想着如何让心上人理解我的处境、触摸我的心扉;手中的笔,只字难下,墨汁在潮湿的空气中酝酿,终于酿出了“巴山夜雨”,酿出一口池塘,还酿出一个“涨”字——寥寥几笔,在暗示中,道尽时长与情深。诗人在他的《无题》中又说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生命虽如蚕如烛股渺小短暂,思念却如丝如蜡泪般绵长;蚕死丝尽,蜡尽泪干,时间是一辈子。那么无论此时你我的空间相距多远、等待尚须多久,当你揭开这封信笺,看到这夜雨秋池,当能品尝我所要给你的希望。
心中重逢的希望有多美?所有的期盼,凝聚为一个温馨画面:“共剪西窗烛”,五个字包含着两个人、一个动作、一地、一物。蜡烛又出现了,似乎它在燃烧中发光的特质特能表现在煎熬中痴情的内涵,让诗人情有独钟。后来北宋的晏几道有词日:“今宵剩把银钮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再用银烛照重逢。《夜雨寄北》此句不似《无题》让烛燃尽生命之泪来宣誓情的至死方休,但也跟时间有关系:“剪烛”是由于蜡烛长时间燃烧后,烛身缩短、烛芯盘结而使烛火昏暗,故需剪短烛芯使其恢复明亮。——这个动作意味着蜡烛燃烧的时间之长,联系末句的“话”可知,是在强调想和对方共话的时间之久,想和对方倾诉的太多太多。而一个“共”字,又体现了二人之情投意合、亲密无间,非俗世中诸多貌合神离的配对可比拟。这么亲密的行为,将在“西窗”下进行,“西窗”当是游子心痛神驰的所在——曾经西窗下的耳鬓厮磨,现今是你西窗下的翘首独盼,只望他日西窗再相厮守。虚写了想象中他日二人共度的唯美场景,实反衬今夜二人天各一方的孤凄,慰藉了心酸而浪漫的梦想。
假如美梦可以成真,跨过万千山山水水、度过无数漫漫黑夜,西窗下的银烛终于为你我点燃,那时我想跟你说什么呢?那时蜡烛燃了一截又一截,烛芯剪去一节又一节,我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着的,竟然只是“巴山夜雨时”。
不说这么漫长的时光里,我为什么回不去;不说我经历了什么;不解释别的原因;甚至不问你是如何度过……所有人之常惰要说起的,我就不多说了,而我想说的是:给你写回信的那晚,我沉浸在怎样的巴山夜雨中,那夜的雨淋漓,蓄积着我多少深情。半尺素笺,难以尽诉;二十八字,非是薄情;此夜心情,会时再叙。或许唯有如此,才能让你展开信笺时能感知到,今夜的我心里全是你。
今夜我的灵魂从眼前穿梭向未来的重逢之时,又从未来穿越回当下的回信之夜。我把当下变成未来的过去进行回首,告诉你重逢后我想倾诉的长话,就是此夜的寂寞,只因我想让自己相信:所有等待都是值得的。煎熬会换来一个美好的结果。我与你“身无彩凤双飞翼”,这巴山夜雨,更将诗函墨迹浸渍得朦胧悱恻;此中真意,故不足为外人道也,心如有灵犀,当可一点而通。一句“心有灵犀一点通”,其实道出了李商隐对读者的希求,以至于在他的大部分诗篇中,连点明意旨的题目都没有,是为“无题”,此般扑朔迷离的艺术风格,在《夜雨寄北》扣也可见一斑。这又源于他对情感的捕捉,已抵达最细腻深沉、幽微难言处。
由此通向那千百年来的雨曲,终于听出,雨声本不苦,苦的是听雨者心之离殇。人间最美的,是心上有人,有情能使离别的人儿心魂相依;而世间最残酷的,仍是心上有人,唯有那心上人,能够让你在远山雨幕中。饱尝离别的黯然。这人儿给自己温暖,这人儿又陷自己于孤独;这人儿给自己的是幸福,还是痛苦?爱恨交织成天地间的汩网,听那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