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第一镇的前世和新生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2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3基地从建设到弃用到再度开发的半个世纪历程,正契合了国家航天科技发展、产业发展和转移的历史。
  安徽宣城市广德县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的地区,它位于苏浙皖三省交汇之处,素来具有“三省通衢”的战略要道地位,与上海的距离仅220公里。目前,G50沪渝高速公路由东向西贯通而过,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使得广德县成为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第一站。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上世纪60年代,广德县就承担过一次来自上海的“国家使命转移”。因为那次转移,当地人自豪地在高速路旁打出“中国航天第一镇”的宣传标语,促使惊鸿一瞥的我们去探访、去揭开这块军工沃土的前世和新生之谜。
  前世:
  中国探空火箭发祥地
  1960年2月,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制的试验探空火箭T-7M在上海南汇老港成功发射。但是,由于老港基地条件不利于执行新一代探空火箭发射任务,1960年3月中科院确定以地球物理所二部为主,上海机电设计院参与,建立新的火箭发射场。经中科院与上海市委商定,我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探空火箭发射场选址在广德县誓节渡一片荒芜人烟的山坳里,定名为603勘探处(试验站)。这块三面环山,面积3485亩的坳地交通十分闭塞,即便是今天,车辆从广德出口下高速后,还得走十多分钟的羊肠县道才能到达,让人很难想象当年的科研工作者是如何发现这里,建设这里,又在此开创出一番载入新中国历史的伟业。
  从1960年到1966年,603基地共进行了30多次各种类型和多种用途火箭发射试验,诞生了一个个“中国第一”,誓节镇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第一镇”。1960年9月,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气象探空火箭T-7在这里成功发射。1964年7月,基地成功发射和回收了中国第一枚生物火箭,跟随这枚T-7A(S1)型火箭升空的是8只白鼠和12支生物试管。1966年7月15日和28日进行了两场意义重大的发射,雌性小狗“小豹”和“珊珊”分别乘坐2枚专门设计的T-7A(S2)型生物探空火箭成功上天并返回。在约70公里飞行高度、25分钟飞行时间里,科研人员记录了狗的心电、血压、温度和呼吸四大生理指标,还进行了生物遥测、传感器、舱内动物专用装置等一系列电子学和工程技术的研究。这是我国首次对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生物进行的空间试验,四大生理指标至今仍为我国载人航天所采用。1978年,T-7A(Sl)与T-7A(S2)生物火箭试验,合并作为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嘉奖。2006年正值我国农历生肖狗年,为纪念中国的高空生物试验火箭和两只“太空小狗”,当年7月15日,广德县邮政局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制作发行了中国小狗“小豹”和“珊珊”飞天探路四十周年纪念封。
  200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编辑出版了《小狗飞天记:中国生物火箭试验纪实》一书,首次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生物火箭试验的有关情况,翔实记述了我国航天生命科学起步阶段的重要历史。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贝时璋院士为该书题词: “小狗上天是我国宇宙生物学的开始”。原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原所长王希季院士的题词是:“宇宙生物学研究和生物火箭发射,是中国为发射载人航天而铺设的基石”。
  现在的603基地,依然可以在发射场坪中间看到那高达52米的探空火箭发射塔架。当年他是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后树立于此,建设者们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还建设了发射控制室、发动机测试室、遥测接收站、气象观测室和生活区等基础设施。1960年12月,钱学森亲临603基地指导火箭发射试验。2011年12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发射塔架旁树立起一座纪念碑,碑体正面是钱学森的铜像,主体部分浮雕刻着“603中国探空火箭发祥地”几个大字。碑体背面的碑文记载了603基地的发展历程,并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作结,以此铭记历史,勉励后人。
  新生:工业遗址的重启和遗产的保护利用
  1968年底,603试验站移交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我国的火箭发射任务逐渐转移到酒泉、西昌等新建基地,603基地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之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原探空火箭试验站的基础上,将其扩建改造为防空导弹无线电测试等航天产品试验场,为导弹、运载火箭无线电遥测遥控试验和导弹飞行试验提供条件保障。未来,这里还将面向国内航空、航天、兵器、电子等行业的科研单位,承担国家重大国防项目攻关的试验任务。
  除了航天科技的发展,誓节镇正着力发展航天文化。2012年6月,603基地成功申报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红色教育基地不断传承航天精神。誓节镇还在创建航天旅游小镇,打造“一轴三景八园”旅游景观带,以桐汭河为走廊,上游依托省级桐汭湿地公园建设航天主题公园,公园包含航天博物馆、航天体验馆和钱学森纪念馆,中游建设美丽集镇,下游建设游船码头和观光农业,形成“上观603,下赏新杨杆,集镇美景中间看”的游览胜景。值得一提的是,为促进航天文化宣传,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向誓节镇捐赠了一批长征运载火箭珍贵实物,包括长征二号丁火箭合练箭、长征四号乙火箭合练箭及其他等14件航天展品,为未来航天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思考:
  一种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技术演进观
  军工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生是一项与当地社区和更广泛区域的经济条件、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紧密关联的系统性工程。若外界生硬地以追求某种精神纪念或旅游创收为目的进行项目“嵌入”,无论是政府主导的公益类项目还是社会资本主导的商业类项目,都较难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产生“根植”于在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融合效果。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这一部分指出,“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南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但不同于技术决定论,马克思是告诉我们,技术和组织方式的生成到消亡的历史不仅可以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可以反映生产生活关系、精神观念的变化。据此,美国学者大卫·哈维构建了六要素的系统来评价城市规划设计,笔者认为这样的思维视角在此同样适用。如上图所示,技术、生产方式、社会关系、日常生活的再生产、与自然的关系、对世界的精神观念等六要素相互间形成了辩证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每一要素都内化了其他要素在发展过程中所施加的影响,所有的要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了宏观的整体框架。
  以此框架我们可以再次审视603基地的案例。603基地从建设到弃用到再度开发的半个世纪历程,正契合了国家航天科技发展、产业发展和转移的历史。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村镇经历着生产方式的转变,高端的军工产品试验产业和新型的文化旅游产业促进着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辐射带动着广德县园区经济的发展。
  物质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改变必然带来人的交往关系的扩大和精神文化面貌的改观。航天文化培育当然离不开人文历史的挖掘,誓节镇除了发挥603基地旧址风貌、军工历史遗迹等“硬件”功能,还进一步抢救性挖掘603基地人文历史等“软件”功能,走访当年开发者、参与者、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记录建设历程,编撰人物档案和故事,为将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展现和宣传打下基础。
  在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当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誓节镇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并非又走“污染一治理”的怪圈,而是在旅游小镇规划建设起就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乐的优美环境。宣城市也创新发展思路推动不同特点的县域经济发展。在2017年发布的《宣城市“十三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宣城市政府将旅游与特色工业融合发展确定为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升级的实施路径,明确指出要依托獨特的工业遗产和工业文化资源,加快建设特色工业旅游区(点),形成一批成熟工业旅游线路。围绕603基地开发的工业旅游新业态成为一大亮点,广德县大力支持誓节发展“上海一宣城”航天基地联动发展的工业旅游新范式,衍生出利用誓节通航机场开发“广德一宁国”通航旅游线路和产品等新模式,并研究将“中国航天第一镇”主题旅游纳入宣城“养生度假之旅”精品旅游路线,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当然,603基地的保护发展还远未达到成为成熟可推广模式的地步,但它规划建设的思路和以系统思维考虑问题的框架是值得借鉴的。总而言之,军工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要综合考虑军工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业技术的变迁和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和自然关系演变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要素相互间又有很强的关联性,考验着我们组织管理者的设计和规划能力。
其他文献
介绍了DGPS原理及其系统构成,分析了DGPS定位的精度,并根据我国1∶5万地质填图的现状和精度要求,提出了利用DGPS作为数据采集手段,结合GIS技术完成1∶5万地质填图的可行性方案。
开发了1种适用于各种型号带式输送机托辊的计算机监测系统。研究了托辊工况监测系统动态参数模型与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理论力学中"转动惯量法"的原理,从力矩平衡的角度出发,建立起被测参数的数学模型。论述了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进行了系统硬件原理电路的设计和软件系统结构及数据处理应用程序的设计。分析了系统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由此得出该系统的设计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一般情形下 ,Lp估计是用等价权法来进行求解 ;作者试图用规划方法来求解 ,导出了解算的数学模型 ,并利用反对称估计 ,构造了用于解算的两个等价的规划模型 ,根据测量数据处理中 ,误差分布的对称假设 ,从理论上证明了Lp估计是无偏估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日益活跃,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呈现出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错综复杂的全球食品供应链既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文化,也给食品安全的保障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即需要全世界、全社会、跨学科、多维度的协作与努力。  由此看来,“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条既是产品链,也是风险链,更是责任链。11月4~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CIFSQ 2020)在上海
用Stber法合成了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用扫描电镜对其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以纳米二氧化硅粒子作为稳定剂制备正辛醇/水乳液,考察了连续相的酸碱性对乳液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核物理所在“十三五”及之后的一段时期里机遇和挑战并存,抓住机遇,做强自己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  在中国北京房山,有一座原子科学城。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核物理所”)就坐落在这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兴建若干大科学工程为标志,国际上核物理学科正在发展和面临重大的突破,并继续对各国的国防、能源与交叉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怀着崇敬的心情和
改革与法治,如同车之双轮,彼此呼应。  一个没有法律风险管理的企业,其风险抵御能力很弱,一次法律风险把控不到位,就可能使企業面临巨大风险。  对于身处全面改革的央企来说,更是如此.国防科技工业正处于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必须确立法治思维,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为改革提供最为坚实的保障。鉴于此,国防科技工业局明确提出,加强法治军工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