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年父子成兄弟》引发的关于教学拓展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是教学主阵地,教师结合文本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补充,不但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将作者及文本上升到新高度。但教师不应随意拓展,拓展到什么程度,把握的度是否合适,都需要在课前认真思考。《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一篇语言质朴的叙事性散文,如何选用、利用资料为课堂服务,值得探讨。
  关键词: 《多年父子成兄弟》 反思 文本 教学拓展
  一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语言质朴,看似简单平常,但淡墨中却蕴藏着深情。作者通过很多事例向我们展示了汪曾祺先生与父亲、儿子之间如兄如弟的父子之情。
  执教这篇文章后,又听了太仓市沙溪高级中学王江艳老师上的一节散文阅读课,我深深感悟到教学中,文本拓展是一种艺术,如果拓展游离文本、不扣住教学目标,则会画蛇添足。
  设计教案的时候,考虑到本文记叙的琐事较多,没有必要非逼着学生把每件事都找出来,只需稍微点拨,学生找到几处即可,更能节省课堂时间。所以将目光聚焦在本文的情和理上。课上我做了很多拓展,希望学生通过拓展补充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文本阐述的道理。
  我在“我”和儿子研读部分设置了一个问题:文中哪里能看出“我”和儿子关系也不错?答案很容易找到,但学生对文中“文化大革命”、“右派分子”、“黑帮”、“牛棚”、“黑人”等历史特有名词似懂非懂,所以我把“文化大革命”设置成了教学重难点。在讲到“黑帮”、“黑人”的时候,特地补充了一句“这个黑帮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黑社会,黑人也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非洲人,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然后又投影“文化大革命”相关知识。
  二
  当时,很多老干部、知识分子及无辜的人民群众遭到迫害,被强加上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分子、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罪名,这些人被统称为“牛鬼蛇神”。各个基层单位常常私设监狱,不经任何法律程序便剥夺“牛鬼蛇神”们的人身自由,包括办公室、学校、地下室、农场等,对他们进行批斗,强制劳动改造。后来,这种非法关押“牛鬼蛇神”的地方就简称为“牛棚”。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著有《牛棚杂忆》一书,以真实的回忆,深刻记录了“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在1957年反右斗争时,大批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少数党员干部等批为“右派分子”,人数多达55万。“黑帮”指所有被打倒的“牛鬼蛇神”。“黑五类”指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
  这些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体会在那样黑暗混乱的“文革”背景下,即使作者已被打成“右派”,但儿子始终不愿与父亲“划清界限”,仍旧亲密的原因和本质。我认为这一部分的拓展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主旨:“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我拓展的是一则真实故事,讲述一位成功母亲一味望子成龙,希望女儿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成才,但最终酿成了悲剧。
  三
  故事是这样的:
  王妈妈是在党校给地方官员上课的老师,工作很优秀。可她的女儿却有自闭症,总喜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愿跟人说话,现在她已经退学在家。王妈妈说女儿以前学习挺好,对女儿的要求很高,要一定要考上清华或北大。就因为这个目标太高,女儿的心理压力太大,后来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通过这则故事,学生得出了文中最关键的观点:“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接下来我设计的问题是:汪曾祺的父亲有没有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孩子?学生回答“没有”,说完原因之后,我直接插入汪曾祺的资料。我本想把理讲清楚,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处理得有些生硬,精心找来的材料似乎还没发挥作用就戛然而止了。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设计的问题应把拓展材料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学生从材料中感悟到用模式塑造孩子的严重性,阐明父亲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原因,如果我能就这个问题继续品读文本,分析父亲是如何对“我”,由此归纳出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那么我想这节课也不至于忽略了文章的前半部分,不会导致我专门花时间分析汪曾祺父亲的形象,导致课堂时间前松后紧。
  文章第三段提到父亲会扎纺织娘、做荷花灯、西瓜灯,于是我有意识地从网上找了图片插入。初始意图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分析汪曾祺父亲有童心、心灵手巧的特点,实际上我是做到了。但课后回顾这一教学环节,引起了思考:到底拓展多少是合适的?是不是文中提到什么都要拓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假如文中涉及的每样东西都放一张图片上去,那么目的是什么,想突出什么,文章的重点又是什么,所以拓展应为理解文本服务。
  后来我听了王老师上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她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我认为她的拓展对理解文本是有必要的,并且恰当、合理。在讲到父亲重情重义的时候,文中写到“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父亲因母亲去世所以不再养花,也许父亲是因为母亲才养花,也许这株兰花是父亲与母亲共同种植的,总之花让他睹物思人。王老师把养花这件事与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联系起来。一个是不再养花,一个是当初共同手植的枇杷树如今已生长得非常茂盛,同样是对妻子的思念和爱,王老师将二者相类比,更能引起学生思考。
  四
  品味汪曾祺其人时,王老师不仅从文本入手,还给学生们拓展阅读汪曾祺《随遇而安》中的片段:
  1.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2.我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没有领导,不用开会,就我一个人,自己管自己……天渐渐凉了,马铃薯陆续成熟,就开始画薯块。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一块马铃薯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
  3.有人问我:“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大概觉得我的精神状态不错,有些奇怪,想了解我是凭仗什么力量支持过来的。我回答:“随遇而安。”
  这些片段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与本文相照应,使学生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汪曾祺和他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汪曾祺拥有这种达观、追求自由、随性的特性,所以本文中才会有他十多岁和父亲像兄弟一般一起抽烟喝酒的情节。
  拓展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拓展,而是有理由的拓展。教师对文本进行拓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应有思考的背景,要有思考的价值,而不是随性地拓展。
  2.拓展应有思维的范式,可以紧扣作者延伸拓展,可以分析主题延伸拓展,可以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延伸拓展,还可以把握细节类比延伸。
  3.拓展应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这样,拓展就既立足文本又高于文本,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教师精心寻找的资料就能更有效地为课堂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燕萍.立足文本有机延伸——谈语文课堂上的拓展教学[J].作文教学研究,2009.3.
  [2]汪志刚.关于语文课堂拓展问题的思考[J].现代语文,2010.2.
  [3]殷明华.把守“四关”有效拓展——浅谈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J].浙江教育技术,2009.4.
其他文献
摘 要: 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手段在不断进步,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受到的冲击也在不断变化,其中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至今几乎每一所高中院校都安装多媒体设备。本文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应用  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教学需要,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激
摘 要: 法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出丰富的法治思想,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层次思考,又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具体部署,展现出多方位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的态势;既描绘了法治的宏伟蓝图,又设定了步步推进的路线图;既是我党历年来法治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又是我党法治建设思想的新飞跃,对建设法治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  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公共文化服务不具有盈利性和竞争性,均等化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和最核心的理念,要求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公共文化均等化是建立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必然的趋势和要求,2015年潮
集体备课,按照一般的说法就是,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集体备课由教学处(或教科研室)实施管理。一般由教研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公共科和规模较大、门类较多的专业教研组可分成若干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具体实施,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由此可见,集体备课,它是有严格的组织要求和
摘 要: 本文就转变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入手,注重从课本中领悟方法,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育观念 教学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讲究方法,认真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也讲究方法。学习是手脑并用,身心共济的复杂的活动当然更要讲究方法。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