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内外快活空气背后的辛酸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89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所谓经典,尤其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总是要折射出某种社会现实的。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给出的说法是,“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只从文面来理解,这样的论述自然有其道理,然而这种所谓的道理又是不能直接告知学生的,而需要引导学生在研析课文的过程中去感受。
  文中两处提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笔者以为看似不起眼的这一句,其中隐含的意义其实颇为丰富。
  一、“店内外”意指社会环境
  从宏观角度来看,“店内外”就已经包括了当时的整个社会:从空间角度讲,店内加店外即是整个社会,从人的角度讲,店内无非是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人,而店外也无非是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人;从微观角度来看,店内外又有其狭义的理解,即咸亨酒店大门的内外,人自然还是那两种人,实际上也就是有体面与无体面的人。当然,孔乙己看起来有点另类,长衫原本是有体面的,可他又只是站着喝酒,说白了,长衫是无法掩盖其不体面的一面的。
  孔乙己的故事其实就是店内外的故事,孔乙己的体面与否其实也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他无疑是没有体面的,尽管其读过书并且强烈地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十年未洗的长衫与满口的“之乎者也”明确地表明了他内心的这种自我认同。可是这种自我认同不能为短衣帮所承认,否则他们不会尽情地嘲笑他,而没有嘲笑也就没有“店内外快活的空气”;孔乙己的这种自我认同也不为读书人所承认,譬如丁举人,其是读书人中的成功者,他对孔乙己的态度比短衣帮更恶劣。短衣帮只是语言上的嘲笑,而丁举人却是暴力加身,偷了他家什么东西无从得知,但以孔乙己的能力估计也偷不了太多的值钱的东西,于是“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丁举人指挥人打孔乙己的过程中,他的心里是充满不屑的,不认为孔乙己跟自己一样是个读书人。于是科场上成功与失败的两种读书人的矛盾便显现了。
  这样的矛盾其实折射的是社会矛盾,社会不同阶层之间若隐若现的裂痕在短衣帮与长衫人之间,在成功或失败的读书人身上交织缠绕着。其中既有孔乙己内心深处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有包括孔乙己在内的“成者王候败者寇”的认知。让人感觉到辛酸的是,落魄的读书人在这种矛盾中地位急剧下降。作为现代人需要反思的是:读书人成功的标志是什么?何以读书人会落入那样落魄的境地?
  二、“快活空气”后的不快活
  快活的空气中有着快活的人们,大约除了孔乙己之外的其他人都是快活的,即使是在酒店打工的“我”在老板眼中一无是处时,也能在孔乙己身上找到成就感: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又好笑,又不耐烦;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要知道这个“茴”字是孔乙己蘸着酒写的,酒是孔乙己除了读书之外的唯一爱好,不惜蘸酒教“我”以一字,可见其对认字的虔诚。)
  因此,“快活空气”中的快活实在是值得推敲的,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推敲:店内外快活的空气从何而来?人们又为什么觉得快活?
  第一个问题不言而喻,快活是建立在对孔乙己嘲笑的基础上的。此时,人与人之间那种最为冷漠的关系出现了:孔乙己因为偷而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从人品道德的角度讲,孔乙己因偷而丢了读书人的脸面,也丧失了作为诚实的人的底线。用嘲笑来表达对品行不端者的一种态度,这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气氛中是常见的。这或可成为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然而这种力量就真的完全是积极的吗?不要忘记了,同样被鲁迅先生批评的封建礼教,也是在固守者对突破者的嘲笑声中坚持的,这样的坚持往往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来突破,而革命往往又意味着流血。在这样的逻辑循环中可以发现,嘲笑并非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最佳力量,既然如此,快活空气背后所凸显出来的快活就不那么令人快活了。其实如果不介意用今天的道德规范和认知去评价这种快活空气的话,会发现这种快活空气背后的快活,恰恰是中国人劣根性的一种表现。
  这样的分析其实也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正是因为道德认知的低下,才使得人们不介意以最彻底的态度去嘲笑孔乙己。同时也可以借用原文生成一个隐喻:短衣帮短的不仅仅是衣服,还有道德认知;长衫者恰恰是用道德的长衫罩住了落后的道德认知。
  我们不妨再追问一个问题:假如孔乙己考上了秀才,那么咸亨酒店内外还有快活的空气吗?
  三、课文直白语言背后的魅力
  在文中,孔乙己的语言也值得推敲。孔乙己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既有自身的悲剧,也有社会的悲剧。从这个角度讲,苏教版教材所作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但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通过文中的人物语言尤其是孔乙己的语言,又应当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有研究者从炫耀之语、诡辩之语、自言之语、失声之语等四个角度对孔乙己的语言作了分析,从纯粹语言角度来分析,这样的分析是精确且合理的,但笔者仍然感觉到其中缺失了什么。如果将孔乙己这个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放到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便会发现鲁迅先生设计这样的人物语言,绝对不只是为了炫耀、诡辩等定位。毕竟,鲁迅先生创作这一作品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写实,更是为了写意,写批判社会现实之意!
  故,研究孔乙己的语言应当彰显一种前瞻意义,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审视孔乙己的语言,会发现更多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任湘云:《孔乙己的金钱、身体与身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②李向东:《边缘者的境遇——再读〈孔乙己〉》,《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③孙衍明:《破解孔乙己话语密码》,《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6期。
  [作者通联:江苏江阴市周庄长寿中学]
其他文献
一、爬第一级“台阶”:解读“父亲”和“台阶”  师:这篇课文是一篇小说,但和其他小说不一样的是,它有很浓的散文味。会读小说的人,看完《台阶》后可能会过目不忘。请大家说说这篇课文里的哪些句子让你过目不忘?  (略去学生的交流。)  师:我们梳理一下,这么多让我们难忘、引起我们思考的细节,都和哪个形象有关?  生:父亲。  师:大家都很会读小说,读小说就是要抓住形象。除父亲这个形象以外,还和哪个形象有
当你努力长出一片新叶  就迫不及待地召唤我  看着我  嚼碎你的奉献  当你为我结出一颗红葚  就欣喜地召唤我  听着我  贪婪的咀嚼的响声  多少个日夜里  你喂饱我晶莹的身体  自己慢慢老去  却从未抱怨只字片语  也不期许  永恒于我的记忆  今天我才知  我是你永远的蚕  躲在你柔软结实的肢腋  享受你撑开的巨大的冠  筛下的阳光碎影  温暖我每一个无知梦幻  直到今天  我才懂得为你流泪
成长的路径绵延无尽头,我涉足于茫茫的路途中,唯有那两种极端的爱,能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护着我走好踏实的每一步。  ——题记    岁月无声地在我身旁穿梭,一切美好的幻想都在脑海中定格,我一直编织着属于我自己的童话,享受成长的那份美好。  人生漫漫路,我已踏下了十二个坚实的脚印,唯有七岁时踏下的  那个脚印最稳固:最能启迪我的心灵。那是我第一次尝试着做木偶。我凭借自己的想象,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木偶的发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同学们,看了刚才播放的视频,大家能猜到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吗?  生:(异口同声)木兰诗  师:大家真聪明。木兰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边播放中国邮政发行的特种邮票《木兰出征》中的四副图片,一边师生共同梳理情节,为下文分析木兰形象作铺垫。  师、生:木兰纺织却停机叹息,因为国家有难,阿爷应出征。木
通过加热将瓶子中的空气挤出,然后再通过冷却将水吸到瓶子里。这样,你就会看到物体的热胀冷缩。  材料准备,一支可以弯曲的吸管、大盘子、玻璃杯子、塑料瓶、一杯热水、一杯冷水、橡皮泥、胶带带、食用色素。    实验步骤:  1 将吸管放入瓶口,用橡皮泥密封。  2 将其他吸管与第一支吸管相接,形成一个长管。  3 用一点色素染一下玻璃杯中的水。  4 将瓶子置入大盘子,弯曲吸管,使它探入玻璃杯中。  5
某欧洲国家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仅仅30岁就已经红得发紫,誉满全球,而且郎君如意,家庭美满。一次,她到邻国来开独唱音乐会,入场券早在一年以前就被抢购一空。当晚的演出也受到极为热烈的欢迎。演出结束后,歌唱家和丈夫、儿子从剧场里走出来的时候,一下子被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观众团团围住。人们七嘴八舌地与歌唱家攀谈着,其中不乏赞美和羡慕之词。  有的人恭维歌唱家大学毕业就开始走红,进入了国家级的歌剧院,成为扮
还是习惯性地把年份写成2006。时间流逝了,我还在原地徘徊。每天都觉得很漫长,可是,当365个漫长的日日夜夜都快去了,才猛然醒悟,原来光阴实在是太短太短。  九点钟醒来,躺在床上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四周很安静,真好,没有什么来干扰我思考的空间,我的思考,我的自由,我的幻想,一切如常继续,这真让人幸福。  放假。依然是凛冽的冷,阳光很亮,被雪洗净的街道显得宽敞笔直,大地成为天空的一部分,幸福,也在天
有一个人去找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面试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堆里,应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堆中心线开始找。”有人答:“从草堆的最凹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最长的地方开始找。”教练宣布正确答案:“按部就班地从草地的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
芹菜的话:在学习初二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后,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李炼老师和洪心老师组织同学们就当代中学生应该“乐学”还是“苦学”展开精彩辩论……    张林璇(正方):当代中学生更需要学会苦学。这里的“苦”不是痛苦,而是刻苦,是勤奋。包括对征服学海的信心、决心、恒心和耐心。众所周之,中学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不可能事事如愿,亦不可能让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兴趣。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克服困难,发挥苦学的
摘 要 “生成”对应英文为“generate”,译为:变易、变成。生成性课堂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动态生成的课堂。生成性课堂的创设,教师要考虑如何在课堂上生成什么和如何生成。郑桂华老师执教的《安塞腰鼓》一课,以学生的预习结果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线索,辅之以多媒体教学,巧妙利用提问生成一堂动态的、开放性的课堂。为了更好地了解郑桂华老师课堂上的生成性,本文将从四方面:板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