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科学史上的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如果具有了这种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背景
在近几年的实验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实验中都是按照课本指定的材料以一定的模式进行的。即按照书上的操作流程按部就班地下来,这样大部分得到了所预期的实验效果的同学往往没什么疑问,对于部分没有得到书上所描述的实验现象也不会去细细探究和分析失败的原因。我们认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探究未知,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包括实验设计的原理(为什么这样设计?是否还有其它设计?)、实验材料用具(为什么用这种材料?其他材料可否替代?)、实验操作步骤(步骤换一下是否可以?条件可否改变?)、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大家共同讨论。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发现问题在实验室,带着新问题离开实验室。然而有学生在课堂上“敢”颠倒过来向老师提出实验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质疑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实在是难得一见。为此,对“学生质疑差”这一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针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质疑难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我校高二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记录
(二)调查记录(见13页)
(三)针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1)无疑可问。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是依照课本讲解无可争议、勿庸置疑的知识;实验也一样,只要按照书上的步骤规规矩矩地操作都能得到实验结果,因此是勿庸质疑的。而且现在学生的实验课安排得都比较紧,在课堂上能匆忙做完实验就不错了。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想问题,这样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呢?
(2)不敢问。有些学生存在胆怯或自卑心理,碰到问题不敢问,怕丢面子,认为向教师或其他同学问问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
(3)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相应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不知怎样问。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只注意启发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而很少注意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课前、课中、课后老师一般都不会明确要求学生做提问、质疑的准备,这样学生不知道如何去问。
(4)没有机会问。由于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有时有问题想提出来,可老师不给他机会,学生只好不了了之。也有时因为实验课安排得比较紧凑,如果碰到问题就追跟刨底不但没有完成任务还耽误了下节课的上课。课堂上没时间,下课也就没有机会去“问”了。
三、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对策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究者,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我认为可采取下列“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提问”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
新课标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因素。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沟通,我觉得这种双方在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更有利于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我们应在课内合理分配时间,教会同学们使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我们更应创设环境,放手让学生提问,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转变教学理念、创造“提问”条件,使学生乐于质疑
作为生物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既要注意“教”的过程,又要注重“学”的过程;在课堂实施中既要重视启发学生的“答问”,又要重视学生的“提问”;在时间分配上要将“答问”时间分配一些给学生“提问”,并要教会他们如何进行提问,怎样提问才能抓住质疑的关键,迅速地提出问题来。具体就生物实验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实验对象的质疑
在学生实验课前,要求学生自行预习。预习不光是要学生知道实验材料、操作步骤,还要求考虑之所以用这种材料的原因、材料的特点和优势等。
如:《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这一实验中,书上用菠菜叶作为实验材料,我们对这一实验对象进行分析,其特点可概括为:叶绿素含量高;鲜嫩颜色较深,肉质较薄,并且表面不带蜡质。经这样一分析,学生茅塞顿开,纷纷议论,最后总结出符合上述条件的普通绿叶(如青菜叶、韭菜叶和水萝卜叶、黑藻、菠菜等)都可以。最终我们取了韭菜和水萝卜叶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韭菜叶中含丰富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水萝卜叶中含丰富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因此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层析后出现四条明显的色素带,利用新材料取得了新效果。有了这次经验后,学生在之后的实验中在改变实验对象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再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课本是以新鲜鸡血为实验对象,且实验步骤复杂、操作时间长,很多学生不能在课内完成。同时,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学生在实验课上会出现比较“忙乱”的现象:胆大、粗心且又活泼好动的男同学会把鸡血粘到实验桌、衣服、地面甚至是墙上;胆小一些的女生因会害怕鲜血而不敢动手操作,不小心碰到了还可能出现夸张的“尖叫”。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实验开展得就很不顺利。针对这个实验,学生提议改变实验对象、改进实验方法等措施进行实践,实验对象改用常见的水果——香蕉,实验方法也同课本有较大的差异,只需过滤一次,从而大大地节约了实验成本和实验所需的时间。
2对实验步骤的质疑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如果在达到同样效果的基础上学生能发现比书上更为简单易行的方法,我们同样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同样在《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中,课本上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这一步是采用将层析液倒入大试管中,再将滤纸条插入到层析液中。我们在实验中所使用的滤纸条是自己用定性滤纸裁剪而成的,因此比较短。如果按照书上的在试管中进行的做法不容易控制,因此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小烧杯呢?具体方法如下:将层析液倒入100ml的小烧杯中,然后将剪好的滤纸条在烧杯外对比一下,取一定的高度(使滤纸条能插入层析液又不碰到滤液细线)轻轻地将滤纸条折一下再插入烧杯内,将折处挂在烧杯口边缘处,再盖上培养皿(如图所示)。这样就在防止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这一关键步骤上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对实验结果的质疑
鼓励学生对于实验中因达不到课上所预期的实验效果能大胆提出质疑、分析原因。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实验兴趣进一步得到激发,从而实现“参与——成功——再参与”的良性循环。增加学生进行实验的动力,最终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做《质壁分离及复原》这一实验时,有些同学在做完“分离”再做“复原”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已经分离了的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无法再复原。此时的学生也许会有挫败感,觉得自己按照教材要求的操作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对实验失去了信心。这时教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前面“分离”部分已经做成功了,说明你的基本操作方法是没有错误的,因为“分离”与“复原”的原理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会无法“复原”呢?可以给学生举一个例子:小时候,在家里发现了蜗牛,我们常往蜗牛身上撒盐,没多久蜗牛就死了,这是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因为蜗牛因脱水而死了。”“那这时我再把蜗牛放入清水中,帮它洗去身上的盐水,给它放在被清水湿润的环境下,它还能复活吗?”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当然不能了,它已经死了呀!”这样一问一答以后,学生似乎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复原”实验会失败了,因为刚才在看到“分离”现象以后学生很兴奋,一直在欣赏自己的实验成果,还叫别的同学也来“参观”,因此“分离”的时间太长了,以致于细胞已经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失去活性的细胞当然不会再“复原”了。学生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后,兴致自然高涨,说要再做一遍。由于在实验课上已经没有时间再做一遍,但他们还是要求课后重做,对再次实验充满了信心。
四、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教师长期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实施,根据学生的现状,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其次,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过程中,特别是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上的质疑,要总结以往经验,一般需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即做到实验原理准确无误,实验方案设计科学。
第二,直观性原则:即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高,实验结论的得出要呈直接性。
第三,简易性原则:即取材容易,装置简单,实验时间短。
第四,安全性原则:即实验过程确保师生的身心安全。
五、小结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生物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生物课程改革的成败。
一、背景
在近几年的实验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实验中都是按照课本指定的材料以一定的模式进行的。即按照书上的操作流程按部就班地下来,这样大部分得到了所预期的实验效果的同学往往没什么疑问,对于部分没有得到书上所描述的实验现象也不会去细细探究和分析失败的原因。我们认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探究未知,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包括实验设计的原理(为什么这样设计?是否还有其它设计?)、实验材料用具(为什么用这种材料?其他材料可否替代?)、实验操作步骤(步骤换一下是否可以?条件可否改变?)、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大家共同讨论。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实验室,发现问题在实验室,带着新问题离开实验室。然而有学生在课堂上“敢”颠倒过来向老师提出实验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质疑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实在是难得一见。为此,对“学生质疑差”这一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针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质疑难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我校高二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记录
(二)调查记录(见13页)
(三)针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1)无疑可问。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是依照课本讲解无可争议、勿庸置疑的知识;实验也一样,只要按照书上的步骤规规矩矩地操作都能得到实验结果,因此是勿庸质疑的。而且现在学生的实验课安排得都比较紧,在课堂上能匆忙做完实验就不错了。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想问题,这样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呢?
(2)不敢问。有些学生存在胆怯或自卑心理,碰到问题不敢问,怕丢面子,认为向教师或其他同学问问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
(3)不知怎样问。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相应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不知怎样问。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只注意启发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而很少注意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课前、课中、课后老师一般都不会明确要求学生做提问、质疑的准备,这样学生不知道如何去问。
(4)没有机会问。由于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有时有问题想提出来,可老师不给他机会,学生只好不了了之。也有时因为实验课安排得比较紧凑,如果碰到问题就追跟刨底不但没有完成任务还耽误了下节课的上课。课堂上没时间,下课也就没有机会去“问”了。
三、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对策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究者,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就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我认为可采取下列“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提问”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
新课标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因素。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沟通,我觉得这种双方在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更有利于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我们应在课内合理分配时间,教会同学们使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我们更应创设环境,放手让学生提问,说出自己的见解。
(二)转变教学理念、创造“提问”条件,使学生乐于质疑
作为生物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既要注意“教”的过程,又要注重“学”的过程;在课堂实施中既要重视启发学生的“答问”,又要重视学生的“提问”;在时间分配上要将“答问”时间分配一些给学生“提问”,并要教会他们如何进行提问,怎样提问才能抓住质疑的关键,迅速地提出问题来。具体就生物实验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实验对象的质疑
在学生实验课前,要求学生自行预习。预习不光是要学生知道实验材料、操作步骤,还要求考虑之所以用这种材料的原因、材料的特点和优势等。
如:《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这一实验中,书上用菠菜叶作为实验材料,我们对这一实验对象进行分析,其特点可概括为:叶绿素含量高;鲜嫩颜色较深,肉质较薄,并且表面不带蜡质。经这样一分析,学生茅塞顿开,纷纷议论,最后总结出符合上述条件的普通绿叶(如青菜叶、韭菜叶和水萝卜叶、黑藻、菠菜等)都可以。最终我们取了韭菜和水萝卜叶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韭菜叶中含丰富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水萝卜叶中含丰富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因此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层析后出现四条明显的色素带,利用新材料取得了新效果。有了这次经验后,学生在之后的实验中在改变实验对象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再如:《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课本是以新鲜鸡血为实验对象,且实验步骤复杂、操作时间长,很多学生不能在课内完成。同时,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学生在实验课上会出现比较“忙乱”的现象:胆大、粗心且又活泼好动的男同学会把鸡血粘到实验桌、衣服、地面甚至是墙上;胆小一些的女生因会害怕鲜血而不敢动手操作,不小心碰到了还可能出现夸张的“尖叫”。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实验开展得就很不顺利。针对这个实验,学生提议改变实验对象、改进实验方法等措施进行实践,实验对象改用常见的水果——香蕉,实验方法也同课本有较大的差异,只需过滤一次,从而大大地节约了实验成本和实验所需的时间。
2对实验步骤的质疑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如果在达到同样效果的基础上学生能发现比书上更为简单易行的方法,我们同样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同样在《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中,课本上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这一步是采用将层析液倒入大试管中,再将滤纸条插入到层析液中。我们在实验中所使用的滤纸条是自己用定性滤纸裁剪而成的,因此比较短。如果按照书上的在试管中进行的做法不容易控制,因此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小烧杯呢?具体方法如下:将层析液倒入100ml的小烧杯中,然后将剪好的滤纸条在烧杯外对比一下,取一定的高度(使滤纸条能插入层析液又不碰到滤液细线)轻轻地将滤纸条折一下再插入烧杯内,将折处挂在烧杯口边缘处,再盖上培养皿(如图所示)。这样就在防止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这一关键步骤上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对实验结果的质疑
鼓励学生对于实验中因达不到课上所预期的实验效果能大胆提出质疑、分析原因。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实验兴趣进一步得到激发,从而实现“参与——成功——再参与”的良性循环。增加学生进行实验的动力,最终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做《质壁分离及复原》这一实验时,有些同学在做完“分离”再做“复原”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已经分离了的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无法再复原。此时的学生也许会有挫败感,觉得自己按照教材要求的操作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对实验失去了信心。这时教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前面“分离”部分已经做成功了,说明你的基本操作方法是没有错误的,因为“分离”与“复原”的原理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会无法“复原”呢?可以给学生举一个例子:小时候,在家里发现了蜗牛,我们常往蜗牛身上撒盐,没多久蜗牛就死了,这是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因为蜗牛因脱水而死了。”“那这时我再把蜗牛放入清水中,帮它洗去身上的盐水,给它放在被清水湿润的环境下,它还能复活吗?”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当然不能了,它已经死了呀!”这样一问一答以后,学生似乎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复原”实验会失败了,因为刚才在看到“分离”现象以后学生很兴奋,一直在欣赏自己的实验成果,还叫别的同学也来“参观”,因此“分离”的时间太长了,以致于细胞已经因失水过多而死亡,失去活性的细胞当然不会再“复原”了。学生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后,兴致自然高涨,说要再做一遍。由于在实验课上已经没有时间再做一遍,但他们还是要求课后重做,对再次实验充满了信心。
四、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教师长期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在培养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实施,根据学生的现状,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其次,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过程中,特别是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上的质疑,要总结以往经验,一般需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即做到实验原理准确无误,实验方案设计科学。
第二,直观性原则:即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高,实验结论的得出要呈直接性。
第三,简易性原则:即取材容易,装置简单,实验时间短。
第四,安全性原则:即实验过程确保师生的身心安全。
五、小结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生物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生物课程改革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