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同时要分析汉语言文字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进而深化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整体把握。本文以汉语言文字审美特性为切入点,进而阐述它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 审美特性 教学 作用
一、汉语言文字审美特性的基本概念
语文是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针对汉语言文字,教师要注意其审美特性,从根本上深化学生的阅读写作与交流沟通能力,特别是要完善学生对语言的掌控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就成为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汉语言文字因象形与表意而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特性。一些学者指出,汉字包括三美,即音美、意美、形美。音美即汉字读音的声音悠扬,意美即汉字所含有的意境,形美即汉字的笔画。汉字的形明显有别于其他文字,因此具有特性。汉语言文字的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某种信息,其形象和实物往往存在关联。
如汉字的“山”字,汉语拼音与“山”毫无联系,而字形却和“山”具有一定的象形关联,“山”字虽然历经多次变革,但其外形依然和群山有着近似的形象,人们在看到“山”字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山的样子,可以真切体会“山”字中所涵盖的意蕴。又如“雨”这个字,与汉语拼音依然毫无联系,不过“雨”字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会让人联想到下雨时的意境,让人直观地体会到“雨”字的含义。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汉字的象形特性能使我们有直观形象的感受,這也是祖先造字时所体现出的基本意象,是在对外在事物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线条予以模仿的结果,这也从根本上深化了汉字的形象性。不过,汉字不同于绘画,绘画虽然是利用直观的形象进行表达,但它相对于文字要繁琐得多,在绘画过程中,不论对结构还是线条均有一定的要求,而汉字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因此,为了让汉字更为简洁,我们的先辈不断将汉字的线条予以简化,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汉字是对事物最为简单的描绘。
二、汉字教学要重视感悟
汉字教学并非让学生大量抄写汉字。针对汉字这种带有情感的汉语言文字而言,反复练习只会遏制学生对汉字的想象力,使其无法感受汉字的内在情感,长此以往,汉字在学生眼中便是缺乏生命力的文字,而且学生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汉字,而只会将汉字视为学习任务,无法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真正魅力。因此,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要避免模式化的练习,教师要想办法将感悟渗透到汉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结构去领会其中的意蕴,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切勿让学生机械练习,而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可以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加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教师要深化对汉语言文字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举例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向他人询问事情,以怎样的语言形式可以获得最佳效果。教师并未生硬讲解,而是让学生模拟打电话的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体验中,最大程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字的情感性。
第一次对话:
A学生:我想询问一下关于献血的问题。B学生:请问是有关某稀有血型的报道么?A学生:是的,我能献血。B学生:说一下你的基本资料。A学生:我叫某某,是某学校的在校学生。
第二次对话时,A学生所使用的语言有了一些
改变:
A学生:我叫某某,是某校的在校生,我想询问献血的问题。B学生:是有关稀有血型的报道么?A学生:是的,我能献血。
而在第三次对话过程中,A学生又有改进:我是某校在校生,我叫某某,看到了你们的有关稀有血型的报道,过来询问一下关于献血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两名学生对话的分析,我察觉到,A学生的询问模式在不断改变,其表达能力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而我并没有予以相应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不同语言形式所达到的不同效果。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到自己表达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最后获得了理想效果。
通过上面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侧重于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字有所感悟,尽可能弱化机械性的练习,这样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字的温度。
三、整体把握汉语言文字的意蕴
较之英文,汉字更为规整。同时在表达方面,汉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更小,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语法要求。在古诗词中,这一特性相对明显,古典诗词的意境正是通过简短的汉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它通过简洁的文字表现了丰富的情感与意蕴。
举例来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犹抱琵琶半遮面”等,虽寥寥几句,其意蕴却体现得淋漓尽致。若单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些古诗词,则会影响对诗歌整体意蕴的把握,使诗词变得索然无味,更不用说情感体验了,因此要让学生把握汉语言文字整体的意境感,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深层思想。比如《锦瑟》一诗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这是李商隐的传世佳句。真正懂得古诗词的人对此诗津津乐道,不过李商隐的这首诗却也不易讲解。李商隐的生平并非一帆风顺,他将这些坎坷隐匿于这首诗中,通篇诗句有痛彻心扉之感,诉尽人生中的深情苦意,让人不容易解读。教师若只从字面上解释和分析,学生听起来会觉得索然无味,对诗歌所体现的艺术之美,也无法深层次地予以解读。所以,教师可以先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句中的情感及意蕴,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样不但能够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
四、在对话中体会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
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文本的表述,此类表述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而汉语言文字的形象与模式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汉语言文字不但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整体,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构建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进入文字特有的意境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环节,阅读能够有效加强师生和文字间的互动性。而教师不应被常规的教学模式所束缚,常规独白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和文章人物形象之间构建一种平等的对话媒介,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使其进行有效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课本知识,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景,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其情感体验,为汉语言文字赋予更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许华《试论训诂学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 永梅兰《字理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方法初探》,《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 杨文惠《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导入设计》,《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2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 审美特性 教学 作用
一、汉语言文字审美特性的基本概念
语文是基础学科,汉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针对汉语言文字,教师要注意其审美特性,从根本上深化学生的阅读写作与交流沟通能力,特别是要完善学生对语言的掌控能力。因此,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就成为语文教学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汉语言文字因象形与表意而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特性。一些学者指出,汉字包括三美,即音美、意美、形美。音美即汉字读音的声音悠扬,意美即汉字所含有的意境,形美即汉字的笔画。汉字的形明显有别于其他文字,因此具有特性。汉语言文字的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某种信息,其形象和实物往往存在关联。
如汉字的“山”字,汉语拼音与“山”毫无联系,而字形却和“山”具有一定的象形关联,“山”字虽然历经多次变革,但其外形依然和群山有着近似的形象,人们在看到“山”字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山的样子,可以真切体会“山”字中所涵盖的意蕴。又如“雨”这个字,与汉语拼音依然毫无联系,不过“雨”字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会让人联想到下雨时的意境,让人直观地体会到“雨”字的含义。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汉字的象形特性能使我们有直观形象的感受,這也是祖先造字时所体现出的基本意象,是在对外在事物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线条予以模仿的结果,这也从根本上深化了汉字的形象性。不过,汉字不同于绘画,绘画虽然是利用直观的形象进行表达,但它相对于文字要繁琐得多,在绘画过程中,不论对结构还是线条均有一定的要求,而汉字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因此,为了让汉字更为简洁,我们的先辈不断将汉字的线条予以简化,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汉字是对事物最为简单的描绘。
二、汉字教学要重视感悟
汉字教学并非让学生大量抄写汉字。针对汉字这种带有情感的汉语言文字而言,反复练习只会遏制学生对汉字的想象力,使其无法感受汉字的内在情感,长此以往,汉字在学生眼中便是缺乏生命力的文字,而且学生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汉字,而只会将汉字视为学习任务,无法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真正魅力。因此,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要避免模式化的练习,教师要想办法将感悟渗透到汉语言文字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结构去领会其中的意蕴,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切勿让学生机械练习,而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可以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加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教师要深化对汉语言文字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举例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向他人询问事情,以怎样的语言形式可以获得最佳效果。教师并未生硬讲解,而是让学生模拟打电话的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体验中,最大程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字的情感性。
第一次对话:
A学生:我想询问一下关于献血的问题。B学生:请问是有关某稀有血型的报道么?A学生:是的,我能献血。B学生:说一下你的基本资料。A学生:我叫某某,是某学校的在校学生。
第二次对话时,A学生所使用的语言有了一些
改变:
A学生:我叫某某,是某校的在校生,我想询问献血的问题。B学生:是有关稀有血型的报道么?A学生:是的,我能献血。
而在第三次对话过程中,A学生又有改进:我是某校在校生,我叫某某,看到了你们的有关稀有血型的报道,过来询问一下关于献血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两名学生对话的分析,我察觉到,A学生的询问模式在不断改变,其表达能力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而我并没有予以相应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不同语言形式所达到的不同效果。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到自己表达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最后获得了理想效果。
通过上面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侧重于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字有所感悟,尽可能弱化机械性的练习,这样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字的温度。
三、整体把握汉语言文字的意蕴
较之英文,汉字更为规整。同时在表达方面,汉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更小,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语法要求。在古诗词中,这一特性相对明显,古典诗词的意境正是通过简短的汉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它通过简洁的文字表现了丰富的情感与意蕴。
举例来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及“犹抱琵琶半遮面”等,虽寥寥几句,其意蕴却体现得淋漓尽致。若单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些古诗词,则会影响对诗歌整体意蕴的把握,使诗词变得索然无味,更不用说情感体验了,因此要让学生把握汉语言文字整体的意境感,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深层思想。比如《锦瑟》一诗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这是李商隐的传世佳句。真正懂得古诗词的人对此诗津津乐道,不过李商隐的这首诗却也不易讲解。李商隐的生平并非一帆风顺,他将这些坎坷隐匿于这首诗中,通篇诗句有痛彻心扉之感,诉尽人生中的深情苦意,让人不容易解读。教师若只从字面上解释和分析,学生听起来会觉得索然无味,对诗歌所体现的艺术之美,也无法深层次地予以解读。所以,教师可以先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句中的情感及意蕴,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这样不但能够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学习。
四、在对话中体会汉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
汉语言文字的审美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文本的表述,此类表述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而汉语言文字的形象与模式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汉语言文字不但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整体,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构建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进入文字特有的意境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环节,阅读能够有效加强师生和文字间的互动性。而教师不应被常规的教学模式所束缚,常规独白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在学生和文章人物形象之间构建一种平等的对话媒介,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使其进行有效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课本知识,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景,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其情感体验,为汉语言文字赋予更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许华《试论训诂学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2] 永梅兰《字理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及方法初探》,《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 杨文惠《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导入设计》,《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