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发现中学会“创造”。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呢?笔者就此作了一些点滴尝试。
一、摆正师生关系,营造利于自主学习的民主氛围
物理教学过程中,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必须营造—个自由、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质疑,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首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自由,将有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搞“满堂灌”。每节课教师精讲、点拨的时间尽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而且是能够学好的,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自己能学会的、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自己能做的、自己能说的,教师一概不讲、不做、不说,让学生自己完成。
其次,要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意识。设法消除学生紧张、畏惧的心理,善于诱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让每一名学生在讨论中都能畅所欲言,表现自己的聪明睿智,将课堂变成师生共有的互联互动的的阵地,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
第三,改革课堂问答方式。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大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方式,学生始终跟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走,这样学生的思维往往被教师的思路限制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变单一的教师提问为师生互问、共同讨论、质疑为主的课堂问答方式;变单向师生问答为多向师生交流,即:师—生、生一师、生一生间互联互动的交流。这种课堂问答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驾驭者。
二、注重物理知识的过程教学。强化点拨引导
物理知识是由物理概念和规律组成的,而任何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分析基础上的。只有加强过程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过程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而启发引导的关键就是点拨。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启发、点拨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思考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首先演示实验引导思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黑板擦,用力推它时就会运动;停止用力,它就马上静止。再举出一些类似的生活实例。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这些现象可得到什么观点呢?”,有的同学提出“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力的作用”。有的同学对此产生疑问,这时教师进一步点拨,指出:“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这些生活直觉也认为‘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停止用力,运动也就停止。’你对这一观点有不同看法吗?”。学生求异思维迅速活跃,展开激烈讨论,相继举出了许多否定这一观点的实例。接着教师启发设问:“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那么运动的小车若不受推力也不受阻力时;它又将怎样呢?”。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过渡到“伽利略斜面实验”。在学生完成这一随堂实验时,在关键处或困惑处教师进行系列点拨导思:(1)为什么小车(或小球——有的同学实验时用小球作为被研究的物体)每次都要“从同一高度滑下”?(2)毛巾、棉布、平滑木板表面的光滑程度与小车(或小球)运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如果水平面“完全”光滑,物体的运动距离会有多长?物体的运动情况会怎样?(4)上述“完全光滑”的假设能用实验来验证吗?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边总结,最后通过假设推理,既批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又全面地理解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其获得的过程。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当然,在创新教育中实施启发式教学,还要在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让学生在多层面、多形式的启发点拨中悟出新知,在讨论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赋予启发式教学以更强的生命力。
一、摆正师生关系,营造利于自主学习的民主氛围
物理教学过程中,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必须营造—个自由、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质疑,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首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自由,将有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搞“满堂灌”。每节课教师精讲、点拨的时间尽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而且是能够学好的,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自己能学会的、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自己能做的、自己能说的,教师一概不讲、不做、不说,让学生自己完成。
其次,要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意识。设法消除学生紧张、畏惧的心理,善于诱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让每一名学生在讨论中都能畅所欲言,表现自己的聪明睿智,将课堂变成师生共有的互联互动的的阵地,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
第三,改革课堂问答方式。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大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方式,学生始终跟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走,这样学生的思维往往被教师的思路限制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变单一的教师提问为师生互问、共同讨论、质疑为主的课堂问答方式;变单向师生问答为多向师生交流,即:师—生、生一师、生一生间互联互动的交流。这种课堂问答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驾驭者。
二、注重物理知识的过程教学。强化点拨引导
物理知识是由物理概念和规律组成的,而任何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分析基础上的。只有加强过程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过程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而启发引导的关键就是点拨。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启发、点拨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思考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如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中,首先演示实验引导思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黑板擦,用力推它时就会运动;停止用力,它就马上静止。再举出一些类似的生活实例。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这些现象可得到什么观点呢?”,有的同学提出“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力的作用”。有的同学对此产生疑问,这时教师进一步点拨,指出:“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这些生活直觉也认为‘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停止用力,运动也就停止。’你对这一观点有不同看法吗?”。学生求异思维迅速活跃,展开激烈讨论,相继举出了许多否定这一观点的实例。接着教师启发设问:“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那么运动的小车若不受推力也不受阻力时;它又将怎样呢?”。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过渡到“伽利略斜面实验”。在学生完成这一随堂实验时,在关键处或困惑处教师进行系列点拨导思:(1)为什么小车(或小球——有的同学实验时用小球作为被研究的物体)每次都要“从同一高度滑下”?(2)毛巾、棉布、平滑木板表面的光滑程度与小车(或小球)运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如果水平面“完全”光滑,物体的运动距离会有多长?物体的运动情况会怎样?(4)上述“完全光滑”的假设能用实验来验证吗?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边总结,最后通过假设推理,既批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又全面地理解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及其获得的过程。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当然,在创新教育中实施启发式教学,还要在教学过程、情景创设、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让学生在多层面、多形式的启发点拨中悟出新知,在讨论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赋予启发式教学以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