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里,总有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吸引、转移他们注意力的或许是一张纸片,或许是半块橡皮,或者是一截铅笔,或许是窗外的一声鸟鸣,有时什么都不是,学生只是在那里发呆——他默默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学生游离课堂,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程的因素,比如课程太难,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比如一个学生往窗外看,就会带动其他学生也往外看……
不可否认,学生之所以游离课堂,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教师。从教师的角度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如下原因:
一是教师上课语言苍白、语调平淡。钱梦龙、斯霞、霍懋征等老一辈特级教师,虽然没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可用,但他们的课堂总能让学生心驰神往、如沐春风。他们靠的就是一张“嘴”——渲染情景则引经据典、激情洋溢,点拨迷津则要言不繁、简洁明了,设疑促思则异峰突起、扣人心弦,提炼小结则三言两语、掷地有声。
二是教学过程单调呆板。“文似看山喜不平”,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好的教学总能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时时给人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享受。正是这样的惊喜和享受,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沉浸课堂,欲罢不能。但有的课堂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一读到底、一写到底,课堂无起伏、无波折、无高潮,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这样的课堂怎能吸引住那些生机勃发的学生?
三是课堂缺乏深刻对话。在好的课堂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砥砺思维,智慧点燃智慧,情感激荡情感,“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动,心灵为之一颤”的学习体验,让课堂充满无限的魅力。但是,一些教师因为学养不深,或者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或者尽管自己理解了教材,却不能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因而使得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之间存有“隔膜”,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困惑做出有效的点拨,学生难以与教师和教材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震。“隔膜”的存在让知识失去魅力,让学习失去乐趣,让课堂失去引力,因而让学生游离课堂。
四是学生被动学习。在一些教师看来,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只要掌握了知识,就实现了教学的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的教学机械训练,生硬灌输,以练代讲,以考代学,学生沦为知识的容器和学习的工具。这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课堂钳制思维、压抑人性、悖离童心,学生当然会逃离。
五是教师缺乏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师道尊严”,他们总是板着面孔和学生说话,总是端着架子和学生交往,总是严格地要求学生,严格得“眼睛里容不得半粒砂子”。他们不屑于参与学生的游戏,觉得和学生交朋友有失自己的身份,认为不能亲近学生,担心“近之则不孙”。对这样的教师学生只好“敬而远之”,一个不能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又怎能让学生喜欢他教的学科、留恋他的课堂呢,需知“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呀。
第一,亲近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做学生的先生,先做学生的朋友。所以,教师要到学生中去,跟他们聊天,参与他们的游戏,聆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环境。了解了学生才能理解学生,理解了学生,才能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真心实意的爱。
第二,加强阅读,勤于写作,锤炼好自己的语言。语言的背后是深厚的学养和修养,语言和思想密不可分,和精神血肉相联,和情感水乳交融。丰富学养和修养,教师就要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与经典相伴,与大师为友,与时代同行,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丰盈思想、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但仅做一个读者是不够的,还要勤于写作,写作是思维的体操,它能让我们的思维更严谨、更深刻、更敏锐,它能让我们的语言更准确、更简洁、更生动。
第三,学习理论,丰富自己的学科素养。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都需要一定的学科理论素养做基础。学科理论素养能让教师解读教材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能让教学设计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科要求,更能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
第四,敢于放手,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让课堂留住学生、抓住学生,教师就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责任,要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主角。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主体、主角,激起学习的热情,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就会成为他们展示个性和才华的地方,就会成为培养能力和孕育智慧的地方,就会成为他们深深眷恋的地方。
第五,理解童心,让课堂多一点童趣。儿童是活泼的,不愿受形式的束缚,所以,教师的教学要活动化、游戏化;“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所以,教师要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学习不只是用大脑,而是用事个身心,所以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走进课堂,要以情激情、以情育情。课堂顺应了童心,就能受到儿童的欢迎。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创造“抓住”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学得有效、有趣,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因为“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斯多惠)。
【作者单位:淄博市临淄区雪宫小学 山东】
学生游离课堂,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课程的因素,比如课程太难,学生听不懂、学不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有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比如一个学生往窗外看,就会带动其他学生也往外看……
不可否认,学生之所以游离课堂,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教师。从教师的角度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如下原因:
一是教师上课语言苍白、语调平淡。钱梦龙、斯霞、霍懋征等老一辈特级教师,虽然没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可用,但他们的课堂总能让学生心驰神往、如沐春风。他们靠的就是一张“嘴”——渲染情景则引经据典、激情洋溢,点拨迷津则要言不繁、简洁明了,设疑促思则异峰突起、扣人心弦,提炼小结则三言两语、掷地有声。
二是教学过程单调呆板。“文似看山喜不平”,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好的教学总能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时时给人一种“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享受。正是这样的惊喜和享受,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沉浸课堂,欲罢不能。但有的课堂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一读到底、一写到底,课堂无起伏、无波折、无高潮,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这样的课堂怎能吸引住那些生机勃发的学生?
三是课堂缺乏深刻对话。在好的课堂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砥砺思维,智慧点燃智慧,情感激荡情感,“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动,心灵为之一颤”的学习体验,让课堂充满无限的魅力。但是,一些教师因为学养不深,或者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或者尽管自己理解了教材,却不能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因而使得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之间存有“隔膜”,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困惑做出有效的点拨,学生难以与教师和教材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震。“隔膜”的存在让知识失去魅力,让学习失去乐趣,让课堂失去引力,因而让学生游离课堂。
四是学生被动学习。在一些教师看来,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只要掌握了知识,就实现了教学的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的教学机械训练,生硬灌输,以练代讲,以考代学,学生沦为知识的容器和学习的工具。这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课堂钳制思维、压抑人性、悖离童心,学生当然会逃离。
五是教师缺乏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师道尊严”,他们总是板着面孔和学生说话,总是端着架子和学生交往,总是严格地要求学生,严格得“眼睛里容不得半粒砂子”。他们不屑于参与学生的游戏,觉得和学生交朋友有失自己的身份,认为不能亲近学生,担心“近之则不孙”。对这样的教师学生只好“敬而远之”,一个不能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又怎能让学生喜欢他教的学科、留恋他的课堂呢,需知“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呀。
第一,亲近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做学生的先生,先做学生的朋友。所以,教师要到学生中去,跟他们聊天,参与他们的游戏,聆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环境。了解了学生才能理解学生,理解了学生,才能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真心实意的爱。
第二,加强阅读,勤于写作,锤炼好自己的语言。语言的背后是深厚的学养和修养,语言和思想密不可分,和精神血肉相联,和情感水乳交融。丰富学养和修养,教师就要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与经典相伴,与大师为友,与时代同行,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丰盈思想、净化心灵、丰富情感。但仅做一个读者是不够的,还要勤于写作,写作是思维的体操,它能让我们的思维更严谨、更深刻、更敏锐,它能让我们的语言更准确、更简洁、更生动。
第三,学习理论,丰富自己的学科素养。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都需要一定的学科理论素养做基础。学科理论素养能让教师解读教材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能让教学设计更好地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科要求,更能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
第四,敢于放手,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让课堂留住学生、抓住学生,教师就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责任,要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主角。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主体、主角,激起学习的热情,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就会成为他们展示个性和才华的地方,就会成为培养能力和孕育智慧的地方,就会成为他们深深眷恋的地方。
第五,理解童心,让课堂多一点童趣。儿童是活泼的,不愿受形式的束缚,所以,教师的教学要活动化、游戏化;“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所以,教师要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学习不只是用大脑,而是用事个身心,所以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走进课堂,要以情激情、以情育情。课堂顺应了童心,就能受到儿童的欢迎。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创造“抓住”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学得有效、有趣,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因为“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斯多惠)。
【作者单位:淄博市临淄区雪宫小学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