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尽头的建筑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3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风景画家透纳的晚年见证了整个英国对火车这一新兴事物的狂热。一八四四年左右,他创作了著名的《雨,蒸汽和速度》并在皇家学院展出——钟准在二。一八年十二期《读书》所刊《铁路改变世界》一文,提到的就是这幅画。
  那幅画画得虽然粗放,但大致情态不错,正是泰晤士河上连接伦敦塔普洛(Taplow)和梅登黑德(Maidenhead)的铁路桥,由工程师伊斯安巴德·布鲁耐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设计,并于一八三九年完工。画面的左方还是荡舟犁田的诗情画意,画面的中心却冲出来一具怒吼着喷出浓重烟气的钢铁怪物。除了火车黝黑的车头,浑浊动荡的视野里几乎没什么清楚的事物,这还加上一场大雨来捣乱,难怪画面前方的野兔要驚恐地跑开了,跑得比火车还快——此情此景似乎正印证了约翰·霍普早先对青年透纳的批评:“(画面里)要猜想的东西太多了,那感觉就像在盯着燃烧的煤火或一堵旧墙,毫无定形,难以揣摩。”
  很少有人知道,透纳的父亲曾经希望他去做建筑绘图师——当时算是最有保障的艺术相关职业了——而不是从事这种“越来越浮夸,离自然越来越远”的营生。透纳富于争议的作品中不是不曾出现过建筑,可那是什么样的一些建筑啊:失火的议会大厦,水中摇曳着的、似乎溶解了的楼房……要知道,那毕竟是在十九世纪前半叶,就连有幸当上皇家学院院长的美国东北部生人本杰明·韦斯特也不看好,在他看来透纳恣意的新风格不过是“一些粗劣的斑点”而已——“没有比这更恶劣的了”。
  没有人预见到透纳画中的建筑会在二十世纪大行其道,而这一切也许竟和火车有关。火车站就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建筑”,它们改变的不仅是建筑的功能,而是建筑本身。就像钟准一文所提到的那样:铁路“在十九世纪重塑了时空概念”,铁路改变了火车站也改变了城市。
  传统的建筑以它们服务的君王的密室为中心,火车站的设计却始白不起眼的铁轨。尽管和它们的长度比起来,铁轨很苗条,这些躺在地上的、建造摩天大楼的材料却是火车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广延的建筑因此是没有什么“起始”的,就像罗马人营造的凯旋门一样。细细的铁轨无远弗届,不可见的路途最终百千倍地超过它的起始点建筑的规模,京沪高铁的用钢量相当于一百二十个“鸟巢”,等于又造了一百多个北京南站。
  这类隐含着“运动”的建筑首先是显著地改变了城市予人的观感,透纳画作中的天际线上,伦敦市面对着我们的身影尽管模糊,仍依稀可见,就像任何一个在古典画家笔下出现的城市一样,但迎面而来的火车惊扰了隐约可以辨认的诗意,使得建筑不再有静态的、单一的面孔。它使人联想起一个世纪后勒·柯布西耶在哈佛大学建造的卡蓬特中心,还算端庄的立面,像一个均匀无差别的棋盘格,是同样端庄的文艺复兴府邸的抽象版。但是盘旋而上的坡道一头扎进这个立面——使人不容忽视,也来不及遐想的“运动”,打破了遥望世界幻景时油然而生的惰怠,将观者射入不知尽头的空间进深之中。
  有意思的是,对于坐在火车上的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却看不到这种使人抓狂的局面,看不到前方飞速到达或后方迅即远离的城市,他们只能看到“两边”。车窗中转瞬即逝的视野里,由于火车极快的速度,传统城市的尺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探头向前方展望自己“又到了哪儿”其实是徒劳的。建造了凡尔赛宫这样稳坐视线尽端的巴洛克城市,强调的是视线会聚处的“终点”,由此诞生了堂皇的都市通衢,而火车道却把城市分成了“站前”和“站后”,在城市的坚垒中凿了一个永远穿漏的大洞,创造了一条暧昧而不体面的隧道;由于蒸汽,更由于速度而永远延展着的远方,在这个洞里并不能看见传统意义上的“正面”的城市,而只是它内里的一些互不连属的碎片——人们“经过了”却“看不见”。
  富于巧合的是,造就二十世纪初纽约那些摩天大楼的材料,也正是在十九世纪开始铺满这个星球的低碳钢轨的材料,高强度的新框架结构允许自由增减墙体的数目,所以才有了随意“穿过”的可能,不仅仅允许火车自由通行,也允许行人在其下穿过。正如柯布西耶所预见到的那样,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会彻底取消古典时代的城市秩序井然的格局,使得空间获得空前的“自由”——“自由”的平面,“自由”地占据三维体积的手段,“自由”的生活方式,“前”和“后”、“正”和“侧”没那么重要了。对于火车站而言,这样的革命不是从建筑的“外表”,而是从城市的“内部”爆发的。
  尽管这种城市的新驿站实际上不大看得见,火车站却留恋着过去时代“到达”和“出发”的形象。二十世纪初,皇家学院院长韦斯特的出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纽约通过铁路发生了某种关联,从新泽西来的宾夕法尼亚铁路的运营商,想要在曼哈顿修建一条把岛东西的原有铁路连接起来的干线,首先是这条铁路于一九0一年宣告开始建造,有了铁路线便有火车站,四年之后的一九0五年,一个火车站在纽约西区正式动工——它以铁路的起点而不是火车站的所在地命名,是“宾州火车站”而不是纽约火车站。它的东主们所想起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之建造一个可以和帕拉迪诺山丘下的罗马广场媲美的当代的凯旋门。
  宾州火车站是大名鼎鼎的企业型设计事务所麦克金、米德和怀特(McKim,Mead
其他文献
最近,三联书店出版了《冯友兰作品精选》一套共七本,即《贞元六书》和《南渡集》。前六本书是代表冯友兰哲学思想的主要著作,后一本也是了解冯友兰哲学的必读之书。重读之后,有一点新的体会,就是冯先生很关注情感问题。那么,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理智的了解与情感的满足  读冯先生的著作,能发现其中贯穿着一条基本精神,即理性主义精神。这也是《贞元六书》之所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建立一种新的现代的中国哲学
写这样一群人,是因为他们身处西方历史的原点,因此更体现了一种本然的生存方式。  阿瑞斯泰德是一位资产与资质均为中等的阿提卡小农,同时也是随时接受国家征召的重装步兵成员,他在农忙的时候或许不会披星戴月地跑到城内的半月形剧场去观赏埃斯库罗斯们的悲剧并选出优胜者,或莅临陪审法庭参与决定他人的命运,但每月三次的公民大会却是他必须在场的。如果有人在最后一次大会上提出,他有理由怀疑某位现役将军有推翻现政体的图
在国内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领域,蒋原伦教授一直倡导并从事媒介批评。他主编了“媒介文化丛书”,撰写了专著,创办了《媒介批评》辑刊,首开先河。书生的情怀、批评家的睿智和学者的儒雅,都成了蒋原伦作品的诠释。他一直倡导媒介批评的政治功能、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更多强调媒介批评的批判性,可算独树一帜;他的批评追求纵横捭阖,多体混杂,既是立足媒介社会进行的文化批评,又是通过观察和反思中国媒介技术的特点、状况和趋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侦探小说是大量跨越国界和在地书写都缤纷涌现的小说类别。美国作家爱伦·坡于一八四一年所写的《莫格街谋杀案》被视为侦探小说的源起,在此之后,英国作家柯南·道尔所创作的名探福尔摩斯系列与法国作家卢布朗所创作的侠盗亚森·罗宾系列,分别在十九世纪中后期与二十世纪初期引领风骚,成为侦探小说的两种不同典范。在这两种范式之外,各式各样的侦探与侠盗也不断地出现并映入银幕当中。一九一○年代当时在
从中世纪到现代,如果说英格兰是不列颠诸岛的中心,那么位于最西端的“爱尔兰”就是毫无疑义的边地和“别处”。欧洲到此为止,大陆到此为止,再往西就是北大西洋无尽而凛冽的波涛。对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和地图编绘者而言,这里是极寒之地,是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是已知人类可踏足土地的终结。公元一世纪,塔西佗(Tacitus)在《阿格利科拉传》(De vita ef moribus Iulii Agrieolae)中称
今年是“老柴”年。确切地说,今年是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在中国,人们亲呢地把这位音乐家称为“老柴”。一个外国的艺术家得到如此亲呢的称呼,舍“老柴”外别无他人。也许因为从解放初开始,芭蕾舞剧《天鹅湖》几乎征服了整整一代人。也许因为代表善良和纯朴的白天鹅终于战胜了邪恶,这样的思路符合两千年古老民族的传统。也许“老柴”另外两个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和《睡美人》也同样以善战胜恶赢得了人
东京有许多酒吧,也有许多从事社会运动的革命者,因此革命者进酒吧是正常的也是平常的。不过,我明确意识到革命酒吧的存在,是在滞留东京期间随小森阳一先生参加一次活动之后。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周二,下午是读书会。三点四十分开始小森先生为我与岛村辉、林少阳三人讲日俄战争中的“横死”问题,五点刚过读书会即提前结束,因为小森先生要赶往永田町的国会大厦。那正是日本和平运动者与教育界人士为保卫《教育基本法》举行
一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研究系列的影响不言而喻。他关于中国传统上以道德替代法律,中央政府以一种“间架性的设计”笼罩全国,注重道德礼仪,而欠缺技术的性格的一整套论述,给我们所带来的智识震撼,不啻为一次思想与观念的启蒙。在黄仁宇的理论中,数目字管理是其中非常核心的一个概念,甚至说它是黄仁宇整个理论中枢也不为过。它集中体现了黄仁宇关于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核心思想和洞察力。黄仁宇不但用这个概念来观察和反思中
从身体学的角度看,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思想似乎具有難以遮掩的暧昧之处。自写作名著《古典时代的疯癫史》起,身体就成为他关注的重要主题,但他却很少谈论身体的地位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喜欢将这个问题悬搁起来,甚至有意识地回避它。  在他去世之后,这种暧昧品格受到了社会学家希林(Chris Shilling)的批评:“基于福柯式的思路,永远无法把握生物性的、生理性或物质性的身体,因为
写这篇小文,完全是被荷兰学者任博德的《人文学的历史 —被遗忘的科学》(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一书撩拨起来的。笔者将围绕阅读对象所关涉的三个关键词说起:人文学、历史、科学。容易理解,这个解读也正合题中之义:诗意栖居无非是关乎人类的命题;馆舍则不越历史的时段;至于如何搭建,这也就是书名昭示的 “被遗忘的科学 ”之“科学 ”了。以上算是 “破題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不是要一一解答以上三个关键词,重点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