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药药理和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各具特色。前者是从整体出发对中药作用的总结和归纳;后者则是以实验生物学为基础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两者都是深入发展和认识传统中药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复方的研究,可以证明中药配伍的合理性,以便发现新用途、新剂型。有的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使中药的研究提高到了现代医学的分子学和细胞学水平。下面就中药药理和中药复方的研究谈谈个人的看法。
中药复方的系统研步骤
一是以临床疗效为中心,对两千多年临床实践中认为有效的中药方剂进行筛选。
二是围绕临床的药理进行研究。此时应考虑到中医的辨证论治,既可能同症异病,也可能同病异症。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即多成分、多系统、多靶点的综合效应。因此,在这种研究中,不能企图用单一的指标或单一的模型来研究方剂对“证”的作用。
三是围绕药理作用进行化学研究。中药及其复方的临床疗效、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肯定是其中的化学成分。当然,这里所说的化学成分决不仅仅是目前所认识的零星的“有效成分”,而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药效的“有效成分群”。复方多种功效主要不是配伍后“形成新化合物”产生,而是多成分、多系统、多靶点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复方化学的研究重点应根据药理的多指标结果,分析口服给药后能进入血液的成分,寻找成分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是在进行了以上临床、药理、化学的系统研究之后,进行制剂的研究。这里的制剂将是由配伍后产生多功效、多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是成分或化学部位配伍,而不再是药材配伍),成分清楚可测,药理及临床指标客观,国际承认,剂型先进,按GMP规范生产。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是复方用药,即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组方,很少单味用药。如四君子汤中的党参补气益胃为主,白术燥湿健脾为辅,茯苓渗湿为佐,甘草健脾和胃为使,合而补气健脾养胃之功。有的方剂中药物的配伍经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四逆汤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之功,有显著的强心升压作用。复方研究证明,附子能增强离体蛙心收缩力,而甘草、干姜均无这一作用;但附子加甘草后,甘草能增加附子的心收缩力,附子加干姜在一短暂的心缩加强之后即失去作用;而三药合用组成本方,则可使心收缩力短暂下降后逐渐增强,在强度和时间上均超过附子。且单用附子具较大的毒性,但与甘草、干姜组方后则毒性下降了4倍,这说明本方组方的科学性。
五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应开展各主要化学成分的药代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药代复方的研究。同时应当考虑,中药复方中其他成分对于提高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的影响。还应当注意到肠道菌群对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代谢的影响。
六是复方控释剂型的研究。对于有效成分明确,易于控制的中药单味或复方制剂,考虑到其相应的临床应用的必要性,可以应用控释剂型,以保证中药成药的速效、长效。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研究中药复方也有很大意义。如对泻心汤的分析表明:黄柏能抑制细菌RNA的合成,黄连抑制其呼吸,大黄抑制乳酸脱氢酶,甘草抑制其DNA的代谢。综合这些药物的作用,都是通过细菌代谢的不同环节而达到抗菌作用。单味药仅作用于某一个环节,当然抑制细菌的作用要弱得多。这就证明了中药复方泻心汤配伍的合理性。
从研究结果来看,中药复方确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等优点。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大部分植物本身毒性小,另一方面这可能是单味中药在复方中协同拮抗作用的结果。当然,协同可能是毒性的协同,拮抗可能是有效成分的拮抗。如中药“十八反”、“十九畏”。
对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也应注意不能局限于原方不变,应根据临床需要进行适当的创新。如苏合香丸原有15味中药,经过拆方研究取消了9味可有可无的药物仍保持原方疗效,改名为冠心苏合丸;进一步的研究又去掉4味,就成了目前临床常用仅2味药组成的苏冰滴丸。这样既减少药物降低了成本,又改变了剂型,使服药方便而速效。所以,对复方的研究要不断发现药物新用途、新剂型,提高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等。
讨 论
综上所述,用现代科学方法去阐明中药复方治病原理,有着广阔前景,也是发扬、提高中药事业的重要环节。
从国外对药用植物的研究来看:日本一方面吸收西方的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的成就去研究;另一方面还特别注意中药传统的經验和理论,展开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并对大批常用中药的化学和有效成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美国着重对抗癌药物的研究,而俄罗斯则重视对强壮药的研究,其他如欧洲、非洲和南美等一些国家对药用植物的研究也都比较重视。
研究中药复方应从多成分、多作用、多层次和多靶点的角度进行分析。采用多方法、多途径、多角度研究中药复方,有利于发展中药复方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及开发新产品。今后我国对中药的研究,笔者认为应着重在创新上多下工夫,若过于保守,则对中药事业的发展不利,因古人的记载毕竟是当时各种特定条件下的总结,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在的某些情况。所以对中药的研究要因时、因地和具有创造性,这样才能使中药事业迅速发展。中药与西药不必截然分家,它们都是某种成分在人体中发挥了作用,药理与临床的治疗对象最终都是人。两者要扬长补短,同时也保留各自特色。相信最终必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走向一个统一的药学道路。
通过对复方的研究,可以证明中药配伍的合理性,以便发现新用途、新剂型。有的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使中药的研究提高到了现代医学的分子学和细胞学水平。下面就中药药理和中药复方的研究谈谈个人的看法。
中药复方的系统研步骤
一是以临床疗效为中心,对两千多年临床实践中认为有效的中药方剂进行筛选。
二是围绕临床的药理进行研究。此时应考虑到中医的辨证论治,既可能同症异病,也可能同病异症。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即多成分、多系统、多靶点的综合效应。因此,在这种研究中,不能企图用单一的指标或单一的模型来研究方剂对“证”的作用。
三是围绕药理作用进行化学研究。中药及其复方的临床疗效、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肯定是其中的化学成分。当然,这里所说的化学成分决不仅仅是目前所认识的零星的“有效成分”,而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药效的“有效成分群”。复方多种功效主要不是配伍后“形成新化合物”产生,而是多成分、多系统、多靶点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复方化学的研究重点应根据药理的多指标结果,分析口服给药后能进入血液的成分,寻找成分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是在进行了以上临床、药理、化学的系统研究之后,进行制剂的研究。这里的制剂将是由配伍后产生多功效、多成分组成的复方制剂(是成分或化学部位配伍,而不再是药材配伍),成分清楚可测,药理及临床指标客观,国际承认,剂型先进,按GMP规范生产。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是复方用药,即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组方,很少单味用药。如四君子汤中的党参补气益胃为主,白术燥湿健脾为辅,茯苓渗湿为佐,甘草健脾和胃为使,合而补气健脾养胃之功。有的方剂中药物的配伍经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四逆汤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之功,有显著的强心升压作用。复方研究证明,附子能增强离体蛙心收缩力,而甘草、干姜均无这一作用;但附子加甘草后,甘草能增加附子的心收缩力,附子加干姜在一短暂的心缩加强之后即失去作用;而三药合用组成本方,则可使心收缩力短暂下降后逐渐增强,在强度和时间上均超过附子。且单用附子具较大的毒性,但与甘草、干姜组方后则毒性下降了4倍,这说明本方组方的科学性。
五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应开展各主要化学成分的药代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药代复方的研究。同时应当考虑,中药复方中其他成分对于提高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的影响。还应当注意到肠道菌群对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代谢的影响。
六是复方控释剂型的研究。对于有效成分明确,易于控制的中药单味或复方制剂,考虑到其相应的临床应用的必要性,可以应用控释剂型,以保证中药成药的速效、长效。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研究中药复方也有很大意义。如对泻心汤的分析表明:黄柏能抑制细菌RNA的合成,黄连抑制其呼吸,大黄抑制乳酸脱氢酶,甘草抑制其DNA的代谢。综合这些药物的作用,都是通过细菌代谢的不同环节而达到抗菌作用。单味药仅作用于某一个环节,当然抑制细菌的作用要弱得多。这就证明了中药复方泻心汤配伍的合理性。
从研究结果来看,中药复方确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等优点。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大部分植物本身毒性小,另一方面这可能是单味中药在复方中协同拮抗作用的结果。当然,协同可能是毒性的协同,拮抗可能是有效成分的拮抗。如中药“十八反”、“十九畏”。
对中药复方的药理研究,也应注意不能局限于原方不变,应根据临床需要进行适当的创新。如苏合香丸原有15味中药,经过拆方研究取消了9味可有可无的药物仍保持原方疗效,改名为冠心苏合丸;进一步的研究又去掉4味,就成了目前临床常用仅2味药组成的苏冰滴丸。这样既减少药物降低了成本,又改变了剂型,使服药方便而速效。所以,对复方的研究要不断发现药物新用途、新剂型,提高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等。
讨 论
综上所述,用现代科学方法去阐明中药复方治病原理,有着广阔前景,也是发扬、提高中药事业的重要环节。
从国外对药用植物的研究来看:日本一方面吸收西方的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的成就去研究;另一方面还特别注意中药传统的經验和理论,展开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并对大批常用中药的化学和有效成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美国着重对抗癌药物的研究,而俄罗斯则重视对强壮药的研究,其他如欧洲、非洲和南美等一些国家对药用植物的研究也都比较重视。
研究中药复方应从多成分、多作用、多层次和多靶点的角度进行分析。采用多方法、多途径、多角度研究中药复方,有利于发展中药复方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及开发新产品。今后我国对中药的研究,笔者认为应着重在创新上多下工夫,若过于保守,则对中药事业的发展不利,因古人的记载毕竟是当时各种特定条件下的总结,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在的某些情况。所以对中药的研究要因时、因地和具有创造性,这样才能使中药事业迅速发展。中药与西药不必截然分家,它们都是某种成分在人体中发挥了作用,药理与临床的治疗对象最终都是人。两者要扬长补短,同时也保留各自特色。相信最终必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走向一个统一的药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