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材资源,构建探究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ou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新课程强调,倡导学生进行主动参与的探索式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自主建构为特征、以开放活动为基本方式,是探究性教学的要义,教师在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涵的同时,应注意整合教材资源,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整合 教材资源 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81-02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首先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提出,其基本过程为:创设情景→引导分析→探究活动→归纳总结。它是指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思维、实践活动,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并获得新知的一种教学形式。生物新课程强调:倡导学生进行主动参与的探索式学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和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材探究资源,选择、组织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生思维活跃,对生命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不会满足于教师“传授式”、“结论式”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改革教法,用活教材,形成独特的探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探究环境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尊重、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让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充分释放自己的个性,达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扮演着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激励者、研究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发展学生多元智力,创设教学情境等进行研究。
  教师要成为出色的设计师,要恰当地组织课堂,使它热烈而不浮躁,形散而神合;要善于控制气氛,合理调节师生关系,有亲和力,让学生充满自信不张狂。在课堂出现意外,学生表现不佳时,教师要灵活应对,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的言语要充分表现出对学生的爱护,理解、宽容和接纳,让师生之间形成愉快的情感渴望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民主、平等,从而产生自然的介入和高度的参与探究式学习中。
  (二)感受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中要善于整合教材经典实验,让学生置身于探究过程中,领悟方法,培养兴趣。如探索遗传物质实验中,科学家是如何否定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这一观点,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这一结论的呢?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体会对照实验的设置,得出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也就是遗传物质)这一结论,提出下一问题:那么到底S型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如何探究呢?学生讨论后会形成基本思路:将这些物质分开,单独研究每一种的作用,再引导学生分析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及结论。但是科学界为什么仍然存在质疑,又如何设计更具说服力的实验呢?学生充分讨论后,接着介绍赫尔希和蔡斯在1952年所作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然后提问:噬菌体和细菌都很小,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根本看不到,而且当时的科研条件并不先进,那么科学家是如何证明注入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呢?引发学生讨论,教师再予以提示(回忆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我们是如何验证O2来源于H2O而不是CO2的)。学生会想到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何处可标记何种元素?虽然学生没有亲自动手,但充分领略了科学家艰难曲折的探究历程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又不断质疑,大胆创新,从个体水平到分子水平,再到元素组成进行探究,历经24年,终于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在普利斯特利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更是从动物实验到化学实验,再进行同位素追踪,不断提出问题,再设计探究实验解决问题。还有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探究活动,都是教材中很好的素材,通过教师巧妙的整合,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勤于探究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自身惰性的驱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不强,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努力抓住探究的“内驱力”——问题性,不仅是根据教材需要预设问题,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同并鼓励学生的非预设性问题,有意识地创设认知教学情景,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真正“从做中学”、“发现学习”。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课本上要求用30%的蔗糖溶液,教师预设问题:为什么要强调30%这一浓度?这一问题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都想知道改变浓度对实验的影响,于是又设计了5%和60%浓度的两组实验,发现都不能看到质壁分离,学生产生疑问: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又能看到复原?能不能用一种溶液处理,既看到质壁分离又看到复原?问题难度增加,但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强。在老师的引导下,纷纷确定物质,确定浓度,最后用1mol/L的硝酸钾溶液处理取得较好效果。
  三、精密设计,让学生善于探究
  受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弱的影响,且教材中不少探究活动起点较高,学生往往会在探究过程中走弯路,耗时多,从而削弱他们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把握教材脉搏,“精设计、巧组织、善诱导”,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一)启发学生通过联想进行探究
  1.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展开联想,温故知新
  学习呼吸作用原理后,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可以再通过一些实验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探究水果保鲜的条件。先由同学展开讨论,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大小的新鲜桔子在下列三种情况的保鲜效果:室温,低温;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干燥,湿润。   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最后引导大家得出水果保鲜的适宜条件: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
  2.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生发联想,由此及彼
  生物学是贴近生活的学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多与生物知识密切相关。如呼吸作用一节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桔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呼吸作用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深入探讨。
  (二)训练学生通过比较进行探究
  由于不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性质,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类比,找到方向,锻炼他们的求异思维。例:有人说,西瓜的汁液很甜,是因为含有蔗糖,有人说是因为含有果糖。到底谁对?学生对比蔗糖与果糖的性质:一个是非还原糖,一个是还原糖,根据还原糖的鉴定方法,很快设计出实验来探究。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经过整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得到升华。
  四、重视模拟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知识抽象难懂,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教学时应注意适时地联系教材,整合教材内容,提出模拟探究课题,让学生在模拟探究中不断发现、生成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维能力。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内容分别安排在两个模块中,对于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不管是教师利用动画还是学生死记,都很难理解其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教学中以此提出探究课题,用两套纸板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等简单材料制作模型,来模拟探究两种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通过对比每个时期的模型,进一步归纳出DNA的含量变化,学生自主总结每个分裂时期的不同,两种增殖方式的本质在学生的动手探究过程中一目了然。在进行《基因工程》的教学时,可结合教材内容,提出模拟探究课题:探究重组质粒的构建。引导学生用解剖剪、双面胶、不同颜色的硬纸片(打印上碱基序列)来模拟探究基因工程中如何正确地构建重组质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一种限制酶酶切后再连接→8种产物→两种不同的限制酶进行酶切再连接→3种产物→多标记基因插入失活→1种重组质粒。由此得出结论: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任意连接→双酶切法。这样,在不可能用实物的条件下充分整合教材资源进行模拟探究,能很好地突破难点!
  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和策略已经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被广泛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自主建构为特征、以开放活动为基本方式,是探究性教学的要义,教师在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内涵的同时,应注意整合教材资源,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70—73
  [2]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7:89—94
  [3]陆佳男.构建探究性学习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J].中学生物教学.2005,(4):11—12
其他文献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安全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到校内师生的安全和正常的教学活动.但是在处理高校安全事件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事件处理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准确、处理效
放眼大千世界,诸如大山、大河、大江、大海、大地、大川、大漠等等,都以其广袤得其“大”名.但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和学说,以“大”冠名者,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无疑别具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我的办公桌上摆着诗人木斧最新出版的诗集《瞳仁与光线》。我兴致勃勃地往下读。诗集前面部分珍贵的图片,以及后面的《疯孩》等诗,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传说中的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亦称人皇。相传伏羲本姓风,他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
期刊
我是在《经济观察报》发现周泽雄的,他动辄发表一大版文章,且都与文化有关。尤为吸引我的是,他的文笔非常棒,多以形象、丰富的语言,把一个枯燥的主题诠释得生动、雅致、诗性和从容不迫。  这本《异议的魅力》便是我慕其文而网购。全书收录了他发表的44篇时评文章。现在时评人太多,时评文章也滥,常常是就事论事,发一通宏阔议论,无一点新意。这本书到手后,我先随便翻了翻,发现这44篇文章多数发表在七八年前,心里登时
2010年~2050年的世界可能以短缺为特征:信贷短缺、食物短缺、能源短缺、水源短缺,等等.在了解这些短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的同时,本文主要论述了短缺时期过去后的世界将会变
7月28日,全国工会组织劳务派遣工入会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议在沈阳召开。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王炯出席会议并讲话,宣布全国工会推动劳务派遣企业建会、组织劳务派遣工入会集中行动正式启动。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赵国红,市委副书记苏宏章致辞;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鞠秀礼作了题为《参与社会管理,落实“两个普遍”,努力做好组织和维护劳务派遣工工作》的经验交流。副市长祁鸣参加交流会。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
An efficient diketene ring-opening synthesis of polyhydroquinoline derivatives using SBA-15 sulfonic acid modified mesoporous substrates a green and reusable ca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