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畜”,机器化的人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liang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出现了一个流行词——“社畜”。人们可能马上会想到另一个词——“鬼畜”。这两个词,都来自日本。
  “社畜”,大意就是白领阶层过着一种被压榨、无休止、泯灭个性的畜生一般的社会生活,事实上就是人的极端工具化。
  而“鬼畜”,则是一种对正儿八经存在的事物的玩世不恭的解构方式,在中国主要是视频混剪解构,其代表性的实体是B站。
  作为严肃探讨,我们可以对“鬼畜”毫不在意,但不能对“社畜”视而不见。因为前者是一种亚文化,而后者则是一种社会主流心理;前者可以远离,后者不可逃避。
  作为人,却以“畜”自况,这在过去是难以理解的。
  今日的社会,所有的存在都能够被理解;或者反过来说,过去所有的不可理解,都已转换为某种存在。

从“吊丝”到“社畜”


  原本難以理解的还有“吊丝”。

  这个词产生于2012年,席卷2010年代。它最常见的写法,是给“吊”字加上“尸”字头,那是它的原貌。
  一个社会,集体地、坦然地以某种器官以及其上的附着物自况、互称,回首人类文明史,史无前例。
  虽无前例,但有参照系,比如陛下、殿下、阁下、足下,东汉蔡邕说,这是不敢直称,“因卑达尊”。对方地位太高,我不能直视,因此用不直视的情况下所能看到的事物代替之。
  “吊丝”显然并无此意,因为即便紧紧盯着看也看不见,它的多种写法都是为了规避“文明”困境而化生。也就是说,想尽办法冲破重重障碍,目的只是为了实现“自我贬低的自由”。
  这种自我矮化,是对现实境况的反映。
  人们从潜意识里发现,正如彼得·L.伯格所指出的那样:“社会是让我们身陷囹圄的历史囚笼。”身在囚笼,无法冲出,于是便自嘲和互嘲,以此忘记囚笼是一种苦——这就是获得快乐的有效方式。
  “吊丝”代表社会中下层的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所蕴含的也是一种主流社会心理。
  观察今天的社会,必须正视一个认识前提,那就是,主流文化是由社会中下层来代表的。这和史书里的世界大异其趣,过去的风尚几乎完全由上层创造和引领。
  道理很简单,过去是权力社会,而今天是市场社会。市场是打群架的,人多,就能自发生成和强化价值取向——虽然因为难以联合而不能制定规则。
  “吊丝”时代,中下层的自我意识还是很强烈的,人们试图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获得快乐,正说明人还没有放弃对人格完整性乃至自我实现的追求。“我”可能先天、后天条件不如他人,但“我”知道我是我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接受当前低下或者一般的经济、社会地位,但人格完整性并没有被瓦解。
  当主流自况从“吊丝”转换为“社畜”的时候,背后的心理意义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人格完整性被瓦解了。
  一个人可以承认自己长得不好看,过得不体面,但基本上不会承认自己是“畜”。“畜”是用来和“人”相对应的,不仅是一种灵性差别,还是一种道德差别。只有当一个人在行为上极其反社会的时候,人们才会把他和动物并提。
  比如,“是禽兽也”“禽兽不如”。
  “社畜”这个词背后,没有一丝快乐,没有自嘲,没有玩世不恭——玩笑总是有度的。所以这不是一种修辞,而是一种承认,对人的存在状态的承认。
  这种存在状态,是缺乏自由意志、被驱使、不能停歇、机械式地生存。“畜”字很触目惊心,符合中下层大众的形象思维特性,但它真正所指的,其实是机器。
  笛卡尔说,动物是机器;拉·梅特里说,人是机器。“社畜”的意思就是,人和动物一样,都是机器。

永动


  “鬼畜”“社畜”来自日本。中国人从19世纪末以来,就保持着语言借用的习惯,主要的借用对象就是日本。早期,我们借用的是他们率先翻译的西方现代理性概念,以及一些原本不知道的风物、地理名词,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他们的“重口味”思维中不时闪现的高度概括力。
  这些词汇惊悚,但形象。
  在线性的现代生活逻辑下,日本一直走在中国前面,所以这种借鉴无可厚非。作为近邻,日本人总是比中国人早一拍感受到现代化的高价值,同时也早一拍地体验到“囚笼”的滋味。
  “囚笼”,今天主要表现为机器。实体的机器,以及机器化的社会运行方式。
  多数人的机器式生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当人的竞争对象是机器,而且人由机器来指挥的时候。
  工人,外卖员、快递员,白领,柜员、程序员,写作者,医生、律师,艺人、直播者、网红……这些主流职业,都在与机器竞争,并且被机器所指挥。有点累赘,但为了便于理解,还是说明一下他们分别对应的“机器”。
  工人至少从200年前就开始和机器竞争,作息也由机器决定。
  外卖员和快递员的对手和指挥者都是作为机器的平台。
  白领的机器是电脑、手机以及背后的工业制度。
  柜员的对手是程序员研发的机器程序,而程序员的对手是他们自己研发的日益聪明的机器程序。
  写作者的指挥员是机器统计出来的偏好数据。
  医生早已机器化,律师也一样在机械化流程下完成工作,好医生和好律师都是因为还保留着共情的能力。
  艺人、直播者、网红看上去是自由的,但他们的“上司”,也是机器使用大数据技术完成的流量统计。
  可以说,在当代城市社会,生产过程不依赖机器、控制手段不机器化、效率评价不以机器为榜样的职业已经非常稀有。就算是乞讨,也需要一个二维码,否则破碗里将空空如也。   人总会寻求身边主流群体的认同,而不管它是什么群体,获得认同,是自我安放的必要条件。现在,几乎所有的群体都具有被机器操纵的特征——工业机器和机器化的企业运行。想要得到机器化群体的认同,只有一个办法——成为机器化的人。
  机器只要有动力,就是永动的。只要机器在动,人就不能停。
  “社畜”的哲学意义,就是“永动的人”。

机器没有爱


  人是如何成为机器的?
  前面其实已经指出了大致的逻辑:社会是人的囚笼,人是身不由己的;接着,技术发展和理性的评价制度让社会机器化了,所以人也必然、必须机器化。
  宏观判断非常无情,在微观情形下,任何变化都涉及我们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而这正是变化会给许多人带来痛苦的原因。
  社会自有其运作机制,个体的痛苦微不足道。只有人文主义者会在乎后者,但人文主义的声音在今天已经非常微弱。
  人与机器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爱。
  这和人与动物的区别类似,但是更彻底。因为动物可能没有社会性的爱,但还是有生物性的爱——没有审美,但有冲动,而机器没有任何形式的爱。
  动物会抚养后代,母鸟会反复来回,为自己的孩子抓虫喂食;有的成对的动物之间还有本能的一体感,比如元好问以亲身所见写下的《雁丘词》,一只大雁被猎人网杀,另一只悲鸣不去,触地而死。
  动物之爱,出于本能,而人类之爱,由社会决定。
  人类联合为社会的目的,在洛克、卢梭看来,是为了更好;在霍布斯看来,是避免更坏;而比他们早得多的中国先贤荀子认为,联合是为了共同对抗其他动物强于人类的先天优势(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是被迫相爱。
  总之,动物未必要相爱,但人必须相爱。这里的“相爱”是意义宽泛的,指的是自发的利他性,社会必须依赖合作来运行,而合作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有所让渡。冰冷的算计、极端的自利是反社会的,倘若人人如此,必然导致社会瓦解。
  但是,所有建构我们的基本道德和代代传承的基础认知的公理(包括“人必须相爱”),都有一种和计划经济一样的根本缺陷——无法考虑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
  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在今天表现为机器笼罩一切,机器是没有任何道德情感的。
  把生产的指挥和评价全部交给机器,在社会生活中贯彻机器文化,可以创造出一种特别公允、客观的形式印象,把所有问题都转化为经济效率问题。
  不过,效率的代价是挤压爱存活的空间。

尚能爱否


  中年男子喝醉后哭着喊“妈妈”;连续加班一个月的女子在地铁站痛哭流涕;收费站女员工因为帮忙推车迟缓了另一辆车的通行而被责骂,默默拭泪;知名企业直接在工位上宣布裁员;大企业员工在患病以后被迅速辞退……
  这些,都是对“社畜”的现象印证。
  现象背后,逻辑一致:今天的社会运行是机器式的。人作为部件,如果不能正常运转,就会被马上更换。
  这意味着,人必须成为永动机。
  现代世界,以及每一个引领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大人物,是功勋卓著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对抗饥饿的历史,而现代化的实现,让人们只要有能力并且愿意劳动,就不会挨饿。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成本,拥护现代化也不意味着要无视这些成本。在这一问题上,最显著的成本就是“永动”:人被机器化,进而“无情”,更少地收获爱,也更少地去爱人,因此也更容易心理崩溃。
  爱,其实是一种人格要求。
  神,不需要被爱,只需要被信仰;圣人不会爱,正如魏晋王戎说的,“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动物可能有本能之爱,但没有意识到的爱。只有人,需要去爱,也需要被爱,这是维系人格完整的基础。即便是集中营里的纳粹军官,在家庭里也可能是一个好父亲和好丈夫,如果没有这一角色来对冲“工作”中的极端工具化,他也不能存活。
  爱,是自觉地认为对他人负有责任。即便对一个陌生人,同情,就意味着一份责任在心头滋生。
  有一种东西会瓦解爱——物化。
  在古代,最早源自道家哲学的“齐物”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接着被佛家哲学推演到极致,“物化则一片清虚,四大皆空虚,真淡之至也”。但这不是不爱,而是不特定地爱。
  在现代,物化就表现为不爱了。科层制、泰勒制、功能化、流水线化、螺丝钉化、劳动货币化,都把人理解为一个局部,而局部是没有情感的。你的手臂,你的腿,是不会爱一个人的。把局部当作整体就再也没有整体,正如泛神论就意味着无神论。
  非常冷酷,但我还是想说,今天,当一个企业去大学或者劳动市场招人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招聘者看到的是这双手、这双脚、这张脸、这个专业甚至这个酒量能做什么,而不是这个人能做什么。怎样把一个人拆下来,最有效率地组装在机器以及机器化的机制身上,这就是今天对“劳动”的理解。
  这不是推理,已经是一种社会现实了。现实会塑造人的意识,社会会规训人的行为。“社畜”就是这样产生的:刨除人格,抑制爱的需求,去做一个合格的机器零件。
  在“社畜”之前,日本流行着一个半学术半民间的新词——“无缘社会”,无社缘、无血缘、无地缘。“缘”是纽带,而纽带的必要成分是爱,因此“无缘社会”其实就是“无爱社会”,它的下一步,必然就是“社畜”。
  今天,“社畜”已经是一种合理存在。人们,尤其是生于现代制度下的年轻人,会觉得在现代世界里,“爱”这样的非效率问题不被考虑实在正常。他们具有现代意识,因此超越前輩,但他们也正是最大的受害者,未来更甚。
  当我说当下的社会日渐“无爱”的时候,可能会招致反对。反对的人们会列举各种事实,比如,在具有冲击性的社会事件中,舆论(主要表现为评论,而评论又主要表现为“跟帖”)都是秉持善良的立场,支持受损者;又比如,每逢事关国家、民族这样的共同体利益遭受挑戰的时候,舆论也是一边倒地喷薄着家国情怀。
  然而,动用键盘对遥远的人与事表示自己的道德义愤是零成本的,而一切不需要成本的行为,其真诚性都令人起疑。在这些过程中,人的道德情感的确还在,但它是虚拟性的存在。
  真正向周围的人与事付出爱,是需要现实成本的,时间、金钱、他人观感、领导看法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遭际、事业前途,都可能成为爱的成本。因为爱,意味着个性,意味着人格完整,而机器化了的一切,排斥个性,排斥人格完整,个性和人格完整几乎将毫无意外地遭受惩治。区别在于,有的迅速,有的缓慢。
  大多数人,一边在遥远的事件上义愤填膺,一边却在身边的不合理事实面前默不作声。无论是事关价值,事关爱自己的人,甚至事关自己,都是有爱不言,有恨不语。这种状况时常令人感到绝望。
  当我们适应了这一套机器化规则的时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被成功学驯化了,但“成功”的人毕竟寥寥无几。正因如此,成功学就是逻辑自悖的,它的接受面越广,就越暴露出其“不成功学”的真实面目。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社会作为一个客观环境,个人不得不去适应,但社会本身,是集体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它既然如此,却不是必然如此。当你认为别无选择时,就是被现有的社会设置所欺骗,同时也在自欺欺人。
  它是可以改变的,只是需要理想,甚至幻想,而理想与幻想依赖独立人格。那个怕被改变的机器化的现实,正在预防性地消灭独立人格。
  消灭的办法就是,让人们忘了爱。
  (摘自《南风窗》2020年第3期)
其他文献
2020年3月3日是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的主题为“维护地球所有生命”,即维护构成生物多样性的所有野生动植物物种。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湿地是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本期生态文明版,就让我们聚焦湿地这一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同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发展如何息息相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从未有过如此深刻的体会。  湿地是一种介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的生态系统类型,其水文过程、地球化学过
【腻】两個月亮黏在一起,不是好事  “腻”,从字体结构上看,左边是“月”,右边是一个大写的二,即“贰”,指两个月亮亲密得黏在一起。天上只有一个月亮,怎么会有两个月亮呢?  我想,古人造这个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天上原本是有两个月亮的,只因为它们关系太好了、太亲密了,天天黏在一起,结果日久生厌,一个月亮离开了另一个月亮,天上只剩下了一个孤独的月亮。  看来,月与月之间的相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越亲
There was a small beautiful town. Everyone in the town liked Mrs Steiff. They all called her Aunt Margaret. She could laugh and play. She could read and sing. But she could not walk. Aunt Margaret wan
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中国很多城市都曾经或者正在进行垃圾分类的推广,但大多数城市的实践,往往无果而终、名存实亡。有人说垃圾分类“卡壳”在政府投入不够,有人说在于民众素质不足,还有人说垃圾分类在中国并无必要。事实上,垃圾分类在中国“卡壳”的原因,很可能更加复杂。    杭州的大决心    4月的一个周末,杭州上城区西牌楼社区的小区广场上,居委会给居民准备了露天电影,影片是风靡一时的《阿凡达》。这是小区
你们应该对拉链特别熟悉吧?在外套上、书包上、鞋子上……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仔细观察拉链,你们会发现它的两边各有序排列着一条紧密的链牙,其中一条的下端有两个金属拉头,拉头一端有两个口,另一端只有一个口,另一条的底端有一块名叫插销的塑料片。我们只需要把插销插入拉头固定住,沿着链牙往上拉拉头,拉链的两边就会合上。如果要拉开拉链,只要往反方向拉就行。  如此简单而巧妙的拉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呢?大家肯定
他们在幕后,但前线、后方都有他们的身影。当一场从未见识的病毒疫情来袭,如何助力科学决策,如何判别谣言与真相?人民需要知识、社会需要科普。在这一紧急时刻,各级科普群团组织,勇担科普国家队重任,迅速投入到没有硝烟的战场,以所学所研,提供权威、准确、科学、贴心的科普服务,成为全社会抗疫的又一支重要力量。建言献策,专业科普  近一段时间,每天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成为公众了解疫情的最权威信息来源
与主题出版图书、市场类图书等图书的策划与出版相比,学术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在各类图书策划与出版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并且学术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其他各类图书策划与出版的源头活水,本文就学术类图书策划与出版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学术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结合多年的编辑工作实践,粗浅谈谈如何做好学术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工作。一、学术类图书策划与出版的重要意义  很多人即使在出版界工作的许多编辑
正好四十年前的此时,我被隔离了,关进复旦大学的传染病房。  极不寻常的20世纪70年代即将结束,我的大学生活进入二年级上学期。发病前不久刚去宝山农村战“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对我们这样下乡多年的老知青本不算啥事。只是回校后感觉胃口越来越差,疲劳,再后来眼睛开始转黄。自知不妙去了校医院,查出转氨酶(GPT)指标超过200,确诊急性肝炎,必须马上隔离!  三年前我在黄山农场得过一次急性肝炎,正好
经典作品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感触良多。初初与大家分享一对师生写的“阅读心语”。  再看西游,常被吴承恩的描述逗乐,作者嬉笑怒骂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大小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细细读来,总觉得犀利无比,又充满了市井烟火气息,不信?诸位看官请看:  孙悟空打杀白骨精,唐僧责怪他滥杀无辜还强词夺理。他在八戒的撺掇下执意要赶走孙悟空时,曾放下“豪言”:“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
余翀,深圳盛思科教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电子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专家委员,教育开源硬件掌控板项目联合发起人,致力于创客教育、STEAM教育课程、装备的研发生产与推广。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教育部又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内容都涉及人工智能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措施,如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