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审查起诉过程中认定犯罪嫌疑人年龄困难的原因及建议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51321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审查起诉过程中认定犯罪嫌疑人的年龄会出现许多复杂情况,如果因临界点年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证据没有达到证明的标准,将会导致案件证据瑕疵、证据漏洞,证据真假难以甄别,增加了退回补充侦查、延期审理等情况,甚至使案件无法及时处理下去,如果年龄认定的不准确还直接关系到对犯罪嫌疑人是否追究刑事责任,是否从轻或减轻处罚,以及是否适用死刑等问题。所以,查证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是审查起诉过程中一个重要工作。
  一、犯罪嫌疑人年龄认定困难原因
  1.户籍资料错误。我国户籍管理中明确要求公民必须以公历的出生年月日进行户籍登记,一般而言,附近期照片的户籍资料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出生日期,但由于我国户籍登记在某些地区缺乏有效监督和严格管理,导致户籍材料有误。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报户口时报错;二是户籍登记人员工作失误;三是虚报年龄
  2.医学出生资料的缺失造成查证和核实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年龄困难。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一些父母在生孩子时选择家庭分娩,没有留下出生医学证明等文字方面的依据来确认真实的出生日期;有的虽是在正规医院分娩,但医院对十多年前的出生资料没有妥善保存,难于查找。甚至还有个别出生证明的真实性都令人怀疑,如笔者承办的未成年人王某某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的父母提供了某卫生所出具的王某某的出生证明与其户籍资料中的出生日相差答两年,但经承办人事后走访调查,该证明是犯罪嫌疑人的父亲在案发后回老家补办的出生证明。
  3.犯罪嫌疑人隐瞒真实身份、或者冒名顶替,导致身份不明。有些成年犯罪嫌疑人如有前科、或在他地作案留下手印脚印等案底的,趋于利弊分析,在归案后有意隐瞒自己真实姓名、年龄、住址等身份情况,假报他人身份。还有的未成年人义气重,不懂法律利弊及后果,或为怕家人责骂,故冒名顶替真正的犯罪嫌疑人,或者借用他人身份证,致使司法机关无法查证真实年龄,也无法及时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家属联系,导致侦查、审理期限的拖延,也导致无法及时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4.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证人做伪证。随着公民普遍法律意识和规避法律意识的提高,实际年龄在14岁至18岁上下两年浮动的、犯罪嫌疑人及家属多选择在年龄上做文章,弄虚作假,有意篡改户籍资料或者提供伪证,减小犯罪嫌疑人的年龄,逃避罪责妄图使之不构成犯罪、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而犯罪嫌疑人的邻居、同学、朋友等知情人,有的因出于义气帮忙,有的受犯罪嫌疑人家属的威胁或利诱,有的怕承担真实作证而导致的不必要的麻烦,故隐瞒实情,不如实提供证言,甚至作伪证,影响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真实年龄的正确认定。
  二、解决犯罪嫌疑人年龄认定困难的对策
  笔者认为司法机关查明犯罪嫌疑人真实年龄的过程中要做到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相统一,对于原始证据材料相互矛盾导致年龄查证困难的案件,要以相互矛盾之原始证据材料为查证切入点,着重查证原始证据材料的真伪性,与其他相关证据之相互印证性;注意原始证据材料易混淆导致年龄查证错误的情形,在查证犯罪嫌疑人年龄时,要以了解犯罪嫌疑人家庭成员情况为查证切入点,着重审查被告人有无冒充其胞生兄妹的情况;对于原始证据材料缺少导致年龄查证困难的案件,要以证人证言的提取作为查证切入点和主要查证方向。另外,针对查证犯罪嫌疑人年龄困难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
  在原始证据材料的可采性源头上杜绝行为人虚报年龄,消除户籍登记方面的漏洞。针对我国现存户籍制度的不完善,对农村人口的错、漏登,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消除户籍登记方面的漏洞。另外,应确定户籍的统一管理机构。现在有的地方,对户籍的管理并不是由派出所管理,而是由行政部门兼管。所以在管理、运作上造成不统一。对此,户籍的登记、管理应统一收由派出所管理。建立户籍资料网络系统。中国人口多,居住地点分散,上述用信函的调查方式,是落后的,效率十分低。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户籍的全国性联网也应相应建立,户籍管理部门将全国人口的户籍资料进行联网成为可能。公安机关对户籍网络系统进行专门管理、保护,能够有效地利用系统,也可以对网络进行保护,一举两得。健全户籍资料。现在的户籍资料,大部分只是登记出生日期、姓名、住址等,对登记人的流动、工作地点等都记录不详细,对登记人的血型、指纹都没有记录。从刑事案件上看,血型、指纹是十分重要的,是确定一个人的客观指标,被告人可以假冒他人的姓名、年龄,但血型、指纹的伪造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抓获被告人后,都能够提取到血型、指纹,如果户籍登记中有相关的资料,对确定被告人身份是十分容易和清晰。另外,对登记人的人像资料,亦应定期更新,确保能够掌握登记人准确的样貌特征。
  2.查证方法多元化,综合质证。
  在实践中,记载并证实犯罪嫌疑人临界年龄的证据材料是比较多的,可以从证据的不同种类出发,多角度,综合查证,采取证据。第一类,原始书证。结合人口普查登记,查询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簿。全国人口普查登记表上记载的被告人的出生年月日一般是真实、准确的。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簿在县、市、省档案馆存贮。查户口登记簿、被告人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查家谱、族谱;查出生证明。查入学注册登记。第二类,言辞证据。问接生员,问被告人的同龄人的父母,问知情人的证人,问被告人的父母亲,以上证据来源,申报、陈述的年龄信息也会有出入的地方,造成查证的相关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记载不准确,认定时要与其他证据材料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客观、正确地综合分析认定,注意发现各种证据之间的矛盾,分析出现矛盾的原因,正确解决这些矛盾,必要时还应进一步收集有关证据。第三类,鉴定报告。人有很多种年龄,包括时间年龄、生物学年龄、心理学年龄、骨龄等。骨龄是骨骼年龄的简称,是人体生物学年龄的重要内容,是用骨骼的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的规律来推断年龄的。在人生长发育过程中,最容易真实地反映生长时间的是骨骼系统。评价人的生长发育,衡量人的成熟水平的方法很多,惟有骨龄更能准确地反映人的真实年龄。利用骨龄推断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法庭科学中。我国将骨龄鉴定应用于法庭科学是近年的事情,在法庭科学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法医病理损伤室可通过活体的肩、肘、腕、髋、膝、踝六大关节! 线片上所示的骨骼发育情况,准确地推断个体年龄,将骨龄与实际年龄的误差控制在1岁范围。实际案件中,对无名尸案、白骨化案、碎尸案的侦破、遇难者身份鉴定多通过骨龄鉴定。但必须指出的是,根据笔者侦查工作的实践经验,鉴定单位对被鉴定人所作的骨龄鉴定情况表明,鉴定单位对被鉴定人的骨龄限定在一个相对的年龄范围内,这涉及到对骨龄鉴定的准确性以及司法机关认定鉴定结论的证明能力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检测的结论与犯罪嫌疑人供述一致或相接近,而且不涉及临界年龄的确定,问题还不大,但一旦遇到临界年龄的界定问题就应严格把握,慎重采纳。
  3.对审查起诉中犯罪主体年龄的证据进行全面、客观、正确地综合分析认定
  一般来讲,依现行法律规定,认定犯罪嫌疑人的年龄都是以户籍为准。但从现实的司法实务的复杂性出发,认定出生时间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以户籍证明为准。当然有证据与户籍证明相矛盾就推翻户籍证明,这也是不可取的。《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犯罪事实基本构成与诉讼证据认证原则的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尊重客观事实。在认定出生时间问题上,如何看待户籍证明及其他证据呢,这涉及到我国刑事证据采纳的标准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显然,我国对刑事案件判决的证明标准就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因此,在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出生时间这一问题上,对其证据讲究的是确实、充分。在认定出生时间这一问题上,当证据之间存在矛盾时,我们必须将其矛盾合理排除,而不应该仅仅以谁的证明力大就采纳谁。换句话说,现实当中有的地方存在的当户籍证明与其它证据存在矛盾时一概采纳户籍证明的观念是错误的。认定时要与其他证据材料综合起来,根据刑事诉讼中公诉的证明标准,对审查起诉中临界年龄的证据进行全面、客观、正确地综合分析认定。
  (作者通讯地址: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检察院,天津 河西区 300202)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类型的民商事案件不断增多,出现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单一的财产保全制度已无法满足保全制度及时有效地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应运而生,并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民诉法史上的第二次修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保全制度方面有所突破,除了延长诉前保全的保全时间,新增了行为保全、证据保全等规定,行为保全、
期刊
2010年两高三部下发“两个证据规定”,省公、检、法也联合制定了规范刑事证明活动的一系列规定。新刑诉法明确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并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2011年11月,高检院反贪总局出台《关于检察机关反贪侦查工作贯彻实施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意见》,规定应加强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和管理运用,确保侦查取证活动的合法性、每一个证据的证明力和全案证据的完整性。这表明,对刑事侦查活动和证据的要求越
期刊
刑事申诉检察工作是人民检察机关重要职责,在执法为民、保障司法公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剧增,与刑事申诉法律法规自身的不完善导致刑事申诉检察工作困难重重。  一、刑事申诉立案复查中存在的问题  1、司法规避,导致刑事申诉立案难  申诉部门在办理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办案人员发现,存在种种原因使得案件难以纳入到检察申诉部门管辖范围之内。其主要表现形式在诉部门
期刊
摘要:案件线索是查办案件的基础和生命线,没有线索,办案就无从谈起。反渎案件也不例外,本文依据渎职侵权案件线索的特点 ,从而提出做好渎职侵权线索管理的建议,特别是对反渎案件线索匮乏的基层反渎人员合理提供帮助、从而有效的做好基层渎职侵权案件线索管理。  关键词:案件线索;特点;管理  任何案件的侦破,都是建立在获取了众多而准确的信息基础上,没有案源,办案便成了“无米之炊”。因此,案件线索是查办案件的基
期刊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性是其根本的政治属性,人民满意是检察工作的最高标准和最终目的。对于基层检察院而言,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满意程度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检察工作作为政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才能实现让人民群众满意,直接关系到基层检察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对待,深入思考,积极行动。  一、群众对检察机关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检察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检察队伍的职
期刊
一、间接正犯的概念  在表述间接正犯的概念之前,先总结间接正犯至少应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间接正犯主观上具有两层故意。其一,犯罪的故意。间接正犯并没有实施构成要件的行为却要承担责任的根据就在于其主观上有犯罪的意图,并利用了他人的行为。没有犯罪意图是称不上利用他人的行为的,最多是他人行为的惹起者或者帮助者。如果让不具有犯罪意图而只是惹起或帮助他人实行构成要件行为的人承担责任 是不可想象的。其二,利用
期刊
摘要:我国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应实现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平衡,克服走过场倾向、重实体轻程序监督、重事后轻事前监督、缺乏对人员监督等方面的不足,满足社会公众期待、自身监督能力增强及程序正当性的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  关键词: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度完善;实践  我国《宪法》确定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赋予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而作为监督机关应当如何接受监督却
期刊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新《刑诉法》中新增的制度,该制度对未成年犯的复学、就业以及保证其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由于新刑事诉讼法仅以一个条文的形式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并保证其得到有效实施,是摆在立法部门、实务部门以及学术界面前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  一、未成年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范围  根据《刑诉法修正
期刊
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存在选题不精、调查不实、审议不深、监督不力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挥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能,推动和促进一府两院相关专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笔者认为人大常委会应该采取精选议题、深入调查、认真审议、跟踪监督等提高监督专项工作实效的举措。  一、应该精选议题  人大常委会在对一府两院监督议题的选择上应该紧紧围绕热点、难点、弱点进行。  一是围绕热点选题。所谓热点就是地方党委政府倾力
期刊
摘要: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性思考所抽象概括出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以及哲学信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都是党和国家对于检察干警提出的执法理念要求,同时也都是指导检察干警从事检察工作和政法工作的根本原则。检察工作要发挥作用,必须确定正确的目标、明确的责任,有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检察队伍才能在明亮的灯塔指引下奔向理想的目的地,有了科学的价值追求,检察事业才能在高扬的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