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学生大多喜欢跟同伴交往,但对友谊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他们认为朋友就是能够一起玩耍、能够满足自己愿望的伙伴就是好朋友。这些孩子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是比较合适的,但择优标准又是自我为中心,因此,他们的同伴关系并不很稳定。他们对父母怀有深厚的感情,有一种明显的依恋感,而对教师则充满了敬重和信赖,并在感情和行为上极大程度地依赖老师。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以便于培养他们的基本学习技能、乐观的学习情趣和智力品质,让他们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喜欢过集体生活,逐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
对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品德培养,要结合具体活动,要依托平台支撑,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爱动,更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可以在一些活动进行,使德育融于活动中。如学校开运动会,要让学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运动员努力为班级的荣誉而拼博,对没有参赛的同学,则提出要求,遵守纪律,做文明观众,争取“体育道德风尚奖”,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培养集体荣誉感。这些内容还可以结合学校“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进行。为了让班级能夺得流动红旗,大部分孩子是很积极的,他们知道要守纪律,不能迟到,不能因为自己扣了班级的分数。这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品德规范放入其中。这种集体荣誉感都是建立在他们的活动中的。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不同形式中找对结点
低年级学生很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正好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执行。每得到一次肯定,他们会显得非常高兴。在少先队活动中,最好要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这样,有助他们学习理解道德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讨论、归纳,可以很容易明白一些道理,从而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作风。在数学课中,教学生学习加法,可让学生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了。在课外体育活动课上,通过队列训练,或其它的娱乐活动,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而养成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精神。其实,各学科都可以挖掘教育因素。低年级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开始,他们的理解常常是具体性的,概括水平差。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通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如采用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小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产生德育效能。让小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小朋友为什么做得更好,自己为什么与别人做得不一样;在比较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
坚持启发式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害怕教师大声批评。那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导致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用好班会课,开展品德规范教育。安排每周一下午最后一节课为班会课,笔者历来重视班会课,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几乎是每节不落。而且,在班会课上,两个内容是必须要保证的,一是学生的安全教育;二是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对好的要提出表扬,要给予一定奖励,而且还要大张旗鼓号召全班同学学习。对存在问题和不好的表现,也要提出来,让全班学生知道这是不对的,以后要改正,其他同学不能向他学习。
密切联系家长,加强家庭与学校的结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可以通过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活动进行,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
如开展教师家访,家校对话,教师家长共评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家校距离,密切家校关系,真正形成德育合力。同时,以家长和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从而,对学生进行示范。
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与完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段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
对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品德培养,要结合具体活动,要依托平台支撑,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爱动,更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可以在一些活动进行,使德育融于活动中。如学校开运动会,要让学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运动员努力为班级的荣誉而拼博,对没有参赛的同学,则提出要求,遵守纪律,做文明观众,争取“体育道德风尚奖”,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培养集体荣誉感。这些内容还可以结合学校“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进行。为了让班级能夺得流动红旗,大部分孩子是很积极的,他们知道要守纪律,不能迟到,不能因为自己扣了班级的分数。这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品德规范放入其中。这种集体荣誉感都是建立在他们的活动中的。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不同形式中找对结点
低年级学生很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正好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执行。每得到一次肯定,他们会显得非常高兴。在少先队活动中,最好要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这样,有助他们学习理解道德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讨论、归纳,可以很容易明白一些道理,从而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作风。在数学课中,教学生学习加法,可让学生知道团结的重要性,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了。在课外体育活动课上,通过队列训练,或其它的娱乐活动,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而养成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精神。其实,各学科都可以挖掘教育因素。低年级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逐步过渡到比较准确的。开始,他们的理解常常是具体性的,概括水平差。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通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如采用同桌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小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产生德育效能。让小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小朋友为什么做得更好,自己为什么与别人做得不一样;在比较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
坚持启发式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害怕教师大声批评。那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导致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用好班会课,开展品德规范教育。安排每周一下午最后一节课为班会课,笔者历来重视班会课,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几乎是每节不落。而且,在班会课上,两个内容是必须要保证的,一是学生的安全教育;二是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对好的要提出表扬,要给予一定奖励,而且还要大张旗鼓号召全班同学学习。对存在问题和不好的表现,也要提出来,让全班学生知道这是不对的,以后要改正,其他同学不能向他学习。
密切联系家长,加强家庭与学校的结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可以通过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活动进行,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
如开展教师家访,家校对话,教师家长共评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做到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家校距离,密切家校关系,真正形成德育合力。同时,以家长和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从而,对学生进行示范。
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与完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段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