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对学生进行终身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作为主要目标,但调查发现学生意识薄弱,锻炼目的模糊,消极对待体育锻炼,在实践中被动参加体育锻炼。该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培养兴趣、爱好,使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给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常识”、“ 正确引导,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四方面作以阐述。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培养1.研究目的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就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终身锻炼的技术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以探讨和分析。
2.研究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课堂教学研究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低年级的学生积极性明显比高年级的学生要高。高年级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或消极对待体育课,导致的结果就是成绩的不理想、体质的下降,这是令人担忧的。
课堂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不喜欢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锻炼。学习压力大、学习功课多、体质下降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
第二,怕被别人取笑。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素质或体型方面的原因,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或动作不灵活。但是自尊心又特别强,怕在同学面前出丑而干脆选择逃避体育运动。第三,怕脏怕累怕出丑这个情况主要出现在高年级的女生当中,况且还占一定比例。女生爱美的天性使她们在体育活动中开始有所顾及了,怕体育课上的运动影响到自己的形象而选择逃避。第四,“重学业,轻体育”,认为体育课成绩不重要。体育课不重要,只要文化课成绩好就可以了,因此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
学生意识薄弱,锻炼目的模糊,消极对待体育锻炼,在实践中被动参加体育锻炼。凡此种种,都很难使他们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尚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并作为重点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3.2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几点做法
第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使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爱好这一活动,也就不可能对这一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兴趣的产生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就越强。所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以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做到耐心和热心,使每个学生感受到体育课中的轻松活跃气氛,寓教于乐。
体育课上我经常给学生讲名人锻炼身体的轶闻,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将游戏内容故事化,使学生在练习时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这些合理安排都可使学生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活动。
另外,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好胜的心理,教师在课上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小型竞赛。比赛的内容和形式要要符合班级学生的特点,涉及面应尽可能地广一些,以便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一个展示、证明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3教给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常识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为此,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给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二是要给孩子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三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差异较大,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四是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
3.4正确引导,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现在的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老师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机体有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要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周、两周、一个月)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
3.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跨跨,对学生放任自由,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改消极怠工为积极参与。
4.结论与建议
总之,体育具有别的学科所不具有的乐趣。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自我锻炼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此外,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体育课教学中,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科学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对涉及到有关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要重点讲,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第二、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
第三、利用学校的宣传工作,如广播、板报等,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知识面的来源,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版
[2]张子沙.体育教育心理学,1998.8
[3]卢闻君 .探讨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体育教学 2002(5)17
[4]朱万银.体育与保健.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培养1.研究目的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就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终身锻炼的技术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以探讨和分析。
2.研究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课堂教学研究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原因
现在的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低年级的学生积极性明显比高年级的学生要高。高年级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或消极对待体育课,导致的结果就是成绩的不理想、体质的下降,这是令人担忧的。
课堂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不喜欢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锻炼。学习压力大、学习功课多、体质下降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
第二,怕被别人取笑。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素质或体型方面的原因,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或动作不灵活。但是自尊心又特别强,怕在同学面前出丑而干脆选择逃避体育运动。第三,怕脏怕累怕出丑这个情况主要出现在高年级的女生当中,况且还占一定比例。女生爱美的天性使她们在体育活动中开始有所顾及了,怕体育课上的运动影响到自己的形象而选择逃避。第四,“重学业,轻体育”,认为体育课成绩不重要。体育课不重要,只要文化课成绩好就可以了,因此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
学生意识薄弱,锻炼目的模糊,消极对待体育锻炼,在实践中被动参加体育锻炼。凡此种种,都很难使他们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尚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并作为重点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3.2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几点做法
第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使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爱好这一活动,也就不可能对这一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兴趣的产生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就越强。所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以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做到耐心和热心,使每个学生感受到体育课中的轻松活跃气氛,寓教于乐。
体育课上我经常给学生讲名人锻炼身体的轶闻,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从而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将游戏内容故事化,使学生在练习时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这些合理安排都可使学生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活动。
另外,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好胜的心理,教师在课上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小型竞赛。比赛的内容和形式要要符合班级学生的特点,涉及面应尽可能地广一些,以便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一个展示、证明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3教给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常识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为此,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给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二是要给孩子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三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差异较大,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四是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
3.4正确引导,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现在的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老师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机体有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要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周、两周、一个月)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
3.5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跨跨,对学生放任自由,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态度,改消极怠工为积极参与。
4.结论与建议
总之,体育具有别的学科所不具有的乐趣。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自我锻炼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此外,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体育课教学中,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科学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对涉及到有关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要重点讲,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第二、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
第三、利用学校的宣传工作,如广播、板报等,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知识面的来源,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版
[2]张子沙.体育教育心理学,1998.8
[3]卢闻君 .探讨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体育教学 2002(5)17
[4]朱万银.体育与保健.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