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因势利导历来是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法则。本文表述了一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案研究,目的是认真总结和凝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以理论创新推动工作创新,从中寻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 书信 沟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想,每个辅导员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虽然对老师并不一定有什么抵触情绪,但面对老师,要么一言不发,要么问什么答什么。我们几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常常聚在一起讨论:“遇到这种性格内向的学生怎么办?”
面对学生,我们总是急于“走进心灵”,可是现在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老师都有着天然的信任感,相反不少学生对老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防范心理。其实,不领情的学生不一定是对老师有什么抵触情绪,而更多的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学生对老师、家长逐渐关闭了自己的心灵,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遇到事情自己解决,在大人面前变得沉默寡言了。因此,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能避免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有趣(与自己的班主任通信,的确是有趣的)有效的心灵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书信往来,班主任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的引导。
一、案例
我第一次和班上的学生通信始于四年前。××是一个女孩,年龄较班上同学偏小,在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但母亲常年在外地打工,只逢年过节回来,从而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这些都是后来的通信她给我讲的)。她对周围比较冷漠,有很强的自闭心理,把周围的一切都看得较灰暗,学习懒散,缺乏上进心。尤其喜欢上网,据她寝室的同学跟我讲,××有很多网友。晚上如果没课的话她基本就是在网吧度过。我几次找她谈心交流,都只是我的自言自语,而她一言不发,最多点点头。像这样的学生,要了解她的真实思想是很难的。在一次交流中我了解到她喜欢写作,语文成绩还不错,于是便决定在她身上尝试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师生通信。
在给她的第一封信中,我没有丝毫批评她的口气,而更多的是像朋友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我开诚布公地谈了与她通信的目的:“进行朋友式的思想交流,以互相理解、互相启迪,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我有意识地隐蔽了自己的教育意图。还与她商量“约法三章”:“第一,我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各自的看法、观点绝不强加于对方;第二,通信是自由的,什么都可以谈,是否继续通信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第三,我们的通信是秘密的,内容绝不让第三者知道。”
但她的第一封回信却让我有些小小的失落:
……
对于这个班,怎么说才好呢?说实话,我对这个newclass的感觉是,不喜、不恶;说白了,就是没感觉。
您也许会说我没有什么集体意识,嗯,我承认。因为我不太积极去关心,这样会有太多麻烦。您可以说我个人主义意识太强,嗯,我承认。因为我只想做我认为我想做并且应该去做的事。换句话说,我只对我感兴趣的事物、人感兴趣,没有兴趣的事,对我,没有任何做的欲望。即使我是待在一个大集体里面,可我也想保持自我物质与精神上的独立。所以,人再多,当我不想与外界沟通时,我也是只是一个人。
我把××的回信看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有些许的失落,但转念又想,她毕竟对我说了一些真话,从她的直言中,我感到了她的某种单纯、直爽,还有一般学生没有的尖锐甚至刻薄。因此,在回信之前,我就告诫自己,这封信不宜过于热情,要有一种不卑不亢的冷静,对她说话用不着委婉含蓄,否则她“看穿一切”之后,会更加看不起老师的,所以单刀直入最好。
其实我很清楚,你这封信不过是为了完成任务,但我仍然很高兴,因为你表现了对我的尊重。
而且,我真的很喜欢这种直言不讳。现在,人与人交往戴上了太多的面具,这造成人们说话很多,却有很多虚假的话。因此,无论我对别人,还是别人对我,我都希望单刀直入。这实际上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方式,更体现出一种人的品质。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或孩子能够顺利成长,其实,一个人的成长哪有那么简单。师长们的所谓教育真的那么管用?
……
尽管我能明显地感到你一双怀疑的眼睛,但我还是愿意对你说:我的话不一定句句都对,但请相信我的真诚!不管你对我有多少“偏见”,我都会把你当做需要我帮助的人,随时等待着你的求助!
时间一天天流逝,我和她的通信一直没有中断。谈思想、学习、趣事、苦恼……我并不奢望仅靠通信就使她成为“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但这种真诚的思想交流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书信来往,在信中,她几乎没有附和我的话,更不提表示感激的语言了,更多的是她对周围世界的批判和对她的质疑。但正是在这种批判和质疑中,她不知不觉地向我敞开了心扉。
事实证明,正是通过真诚,我铺设了一条通往她心灵的道路。过了一段时间,她的性格开朗了许多,教室里居然还时不时响起她的笑声。一个学期结束,她主动地把她的日记本拿到办公室里来让我看,说了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老师,您是我最值得信赖的人,我想让您更多地了解我。”
回想开学之初,她对我的排斥与不信任,再到后来我和她第一次书信“交锋”,再到后来她慢慢信任我,主动向我写信求助,直到现在能够向我倾诉心中的苦闷。我感到自己走进其心灵成功了。
二、反思
与××通信的成功使我的班主任日常工作多了一项内容,但也因此让我进入了一个鲜活的心灵世界。事实证明,“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学生,或“好为人师”地处处教训学生,学生往往不买我们的账;而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学生或许会情不自禁地有所思索,有所醒悟,有所感奋——这正是我和××通信得到的教育启示。正是和××通信开始,四年来,和班上学生通信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怎样与学生保持书信交流呢?
第一,巧妙联系。以了解思想和汇报思想为目的的师生通信,学生是不会欢迎的。因此,班主任发出的第一封信,应避开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误会的内容,从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另外,为了不使学生感到突兀,教师的第一封信还应该选择一个恰当的日子发出:或是这位学生生病的时候,或是他正为考试失利难过的时候,或是他的生日那天……总之,只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就一定能找到发出第一封信的“借口”,并可以充满信心地等待学生的回信。
第二,内容不限。师生书信联系应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学生来说,他给老师写信,应完全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碍于老师的情面。而要让学生保持与老师通信的兴趣与热情,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不应对书信内容有所限制,相反要尽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自由,不断丰富书信的内容。学生在书信中话题越宽,越说明他对老师很信赖。这样,师生的书信联系便越稳定,越持久。
第三,平等对话。在书信往来中师生应该是绝对平等的——在书信中,学生可以向老师咨询,老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老师可以向学生表达期望,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建议。双方可以展开坦率的讨论甚至可以激烈争论,但都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即便老师的回信是目的性很强的教育引导,但字里行间不应有任何强迫接受的色彩,而只有一种来自朋友的诚恳劝勉。
最初我选择的对象,主要是性格内向甚至是孤僻的学生。但随着教育效果的日渐明显,我扩大了学生的通信范围。有一些不便面谈的话题,便通过写信和学生交流。教育的成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对我来讲,这也是一种幸福。
关键词: 书信 沟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想,每个辅导员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虽然对老师并不一定有什么抵触情绪,但面对老师,要么一言不发,要么问什么答什么。我们几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常常聚在一起讨论:“遇到这种性格内向的学生怎么办?”
面对学生,我们总是急于“走进心灵”,可是现在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老师都有着天然的信任感,相反不少学生对老师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防范心理。其实,不领情的学生不一定是对老师有什么抵触情绪,而更多的是青春期特有的心理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学生对老师、家长逐渐关闭了自己的心灵,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遇到事情自己解决,在大人面前变得沉默寡言了。因此,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能避免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有趣(与自己的班主任通信,的确是有趣的)有效的心灵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书信往来,班主任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的引导。
一、案例
我第一次和班上的学生通信始于四年前。××是一个女孩,年龄较班上同学偏小,在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但母亲常年在外地打工,只逢年过节回来,从而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这些都是后来的通信她给我讲的)。她对周围比较冷漠,有很强的自闭心理,把周围的一切都看得较灰暗,学习懒散,缺乏上进心。尤其喜欢上网,据她寝室的同学跟我讲,××有很多网友。晚上如果没课的话她基本就是在网吧度过。我几次找她谈心交流,都只是我的自言自语,而她一言不发,最多点点头。像这样的学生,要了解她的真实思想是很难的。在一次交流中我了解到她喜欢写作,语文成绩还不错,于是便决定在她身上尝试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师生通信。
在给她的第一封信中,我没有丝毫批评她的口气,而更多的是像朋友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我开诚布公地谈了与她通信的目的:“进行朋友式的思想交流,以互相理解、互相启迪,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我有意识地隐蔽了自己的教育意图。还与她商量“约法三章”:“第一,我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各自的看法、观点绝不强加于对方;第二,通信是自由的,什么都可以谈,是否继续通信也完全由自己决定;第三,我们的通信是秘密的,内容绝不让第三者知道。”
但她的第一封回信却让我有些小小的失落:
……
对于这个班,怎么说才好呢?说实话,我对这个newclass的感觉是,不喜、不恶;说白了,就是没感觉。
您也许会说我没有什么集体意识,嗯,我承认。因为我不太积极去关心,这样会有太多麻烦。您可以说我个人主义意识太强,嗯,我承认。因为我只想做我认为我想做并且应该去做的事。换句话说,我只对我感兴趣的事物、人感兴趣,没有兴趣的事,对我,没有任何做的欲望。即使我是待在一个大集体里面,可我也想保持自我物质与精神上的独立。所以,人再多,当我不想与外界沟通时,我也是只是一个人。
我把××的回信看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有些许的失落,但转念又想,她毕竟对我说了一些真话,从她的直言中,我感到了她的某种单纯、直爽,还有一般学生没有的尖锐甚至刻薄。因此,在回信之前,我就告诫自己,这封信不宜过于热情,要有一种不卑不亢的冷静,对她说话用不着委婉含蓄,否则她“看穿一切”之后,会更加看不起老师的,所以单刀直入最好。
其实我很清楚,你这封信不过是为了完成任务,但我仍然很高兴,因为你表现了对我的尊重。
而且,我真的很喜欢这种直言不讳。现在,人与人交往戴上了太多的面具,这造成人们说话很多,却有很多虚假的话。因此,无论我对别人,还是别人对我,我都希望单刀直入。这实际上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方式,更体现出一种人的品质。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或孩子能够顺利成长,其实,一个人的成长哪有那么简单。师长们的所谓教育真的那么管用?
……
尽管我能明显地感到你一双怀疑的眼睛,但我还是愿意对你说:我的话不一定句句都对,但请相信我的真诚!不管你对我有多少“偏见”,我都会把你当做需要我帮助的人,随时等待着你的求助!
时间一天天流逝,我和她的通信一直没有中断。谈思想、学习、趣事、苦恼……我并不奢望仅靠通信就使她成为“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但这种真诚的思想交流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书信来往,在信中,她几乎没有附和我的话,更不提表示感激的语言了,更多的是她对周围世界的批判和对她的质疑。但正是在这种批判和质疑中,她不知不觉地向我敞开了心扉。
事实证明,正是通过真诚,我铺设了一条通往她心灵的道路。过了一段时间,她的性格开朗了许多,教室里居然还时不时响起她的笑声。一个学期结束,她主动地把她的日记本拿到办公室里来让我看,说了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老师,您是我最值得信赖的人,我想让您更多地了解我。”
回想开学之初,她对我的排斥与不信任,再到后来我和她第一次书信“交锋”,再到后来她慢慢信任我,主动向我写信求助,直到现在能够向我倾诉心中的苦闷。我感到自己走进其心灵成功了。
二、反思
与××通信的成功使我的班主任日常工作多了一项内容,但也因此让我进入了一个鲜活的心灵世界。事实证明,“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学生,或“好为人师”地处处教训学生,学生往往不买我们的账;而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学生或许会情不自禁地有所思索,有所醒悟,有所感奋——这正是我和××通信得到的教育启示。正是和××通信开始,四年来,和班上学生通信成了我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怎样与学生保持书信交流呢?
第一,巧妙联系。以了解思想和汇报思想为目的的师生通信,学生是不会欢迎的。因此,班主任发出的第一封信,应避开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误会的内容,从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另外,为了不使学生感到突兀,教师的第一封信还应该选择一个恰当的日子发出:或是这位学生生病的时候,或是他正为考试失利难过的时候,或是他的生日那天……总之,只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就一定能找到发出第一封信的“借口”,并可以充满信心地等待学生的回信。
第二,内容不限。师生书信联系应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学生来说,他给老师写信,应完全是出于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碍于老师的情面。而要让学生保持与老师通信的兴趣与热情,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不应对书信内容有所限制,相反要尽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自由,不断丰富书信的内容。学生在书信中话题越宽,越说明他对老师很信赖。这样,师生的书信联系便越稳定,越持久。
第三,平等对话。在书信往来中师生应该是绝对平等的——在书信中,学生可以向老师咨询,老师也可以向学生请教;老师可以向学生表达期望,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建议。双方可以展开坦率的讨论甚至可以激烈争论,但都不应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即便老师的回信是目的性很强的教育引导,但字里行间不应有任何强迫接受的色彩,而只有一种来自朋友的诚恳劝勉。
最初我选择的对象,主要是性格内向甚至是孤僻的学生。但随着教育效果的日渐明显,我扩大了学生的通信范围。有一些不便面谈的话题,便通过写信和学生交流。教育的成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对我来讲,这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