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艺术形式的重要构成要素,节奏不仅能够展现音乐人的情感,还能借助声音来对一些动态、静态的事物进行表现。可以说,艺术既是艺术之美,又是事物发展的本源。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更应从节奏教学入手,为学生展示一个独树一帜的音乐世界。下面,本文就以苏教版的小学音乐教学为例,对节奏教学展开探索。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4-0093-02
引 言
作为音乐的基本展现形式,节奏不仅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还能对所要描述的事物进行形象塑造。它既是艺术旋律的脊柱,又是音乐的生命力。然而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对学生节奏控制力的培养。
一、音乐节奏教学的意义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特别是声音的长短与强弱,更是囊括了音乐的所有要素。不同节奏下的音乐作品同样能够将作者内在的情绪进行宣泄与表达,通过深入挖掘音乐世界中的情感和差异性来突显艺术魅力。音乐史告诉我们: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能创作出流畅的乐曲、歌曲,是因为他们有超越常人的节奏感。而节奏感的形成,又总是从音乐家的童年开始的。有这样一个故事:1840年5月7日,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一个矿区小镇,一个矿业工程师家中诞下了一个男婴。从男婴诞生那天起,他的母亲便怀抱着襁褓中的男婴一边轻声哼唱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边轻轻拍打小宝宝的小屁股,直到小宝宝在和谐的节奏中入睡。男婴的父亲每天坐马车下班回家后,都要把小宝宝抱到自己的双腿上,嘴里发出“的笃、的笃”的马蹄声,左、右双腿轮流抬起,让小宝宝东摇西晃,上下颤动(又不掉下来),就好像坐在马车上一样。小宝宝天天听着母亲的歌声入睡,在爸爸的腿上“坐马车”,最后养成了敏锐的节奏感,长大后成为俄罗斯一代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培养少儿的节奏感,让少儿充分感受音乐节奏的魅力,可以引导少儿走上音乐道路。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节奏教学来帮助小学生对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奏进行认知体验,使其在不断强化训练与节奏体验中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培养音乐素养[1]。
二、小学音乐中节奏教学探索
1.将节奏引入学生的语言中
作为音乐感知及乐曲理解的重要基础,节奏能够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带来良好的节拍体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及个体差异,进行各种生动、丰富、微妙的节奏演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语言环境作为突破口:在进行节奏演奏前,通过富有节奏的歌词朗诵来激发学生的节奏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词语创造能力及节奏应变能力。例如,在歌曲《来吧,踢足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对歌谱里不同类型的音符进行了解,引入画大雨点和小雨点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歌曲中出现的附点节奏进行认知。
2.通过节奏突出体态律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喜欢富有趣味的教学形式,因此,在进行小学音乐课堂的节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对节奏的理解与感受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例如,在《七个小兄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入拍手动作、拍肩动作、跺脚动作、握手动作等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的乐曲转变为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及全音符等节奏进行演示,同时替换相关动作。在这种动作模仿的环境中,每位小学生都能够学会如何对一些基本的节奏进行分辨,最终实现反应力与节奏韵律的融合。
又如,在《十二生肖》这首歌曲的节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12个生肖头像,在节奏休止时进行相关生肖的动作定格展示。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游戏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对十二生肖小动物及他们的特点和整个歌曲的节奏有所了解,同时也为日后更好地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3.通过节奏训练导入的方式进行游戏教学
在小学音乐的节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入“猜一猜”的节奏训练游戏,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使其感知多元化的音乐节奏。在刚开始接触音乐节奏时,教师可以引入健身馆里运动员的跑步声、早晨起床时听到的闹铃声、草原上小马奔跑的声音、小溪中滴水的声音等,深化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不仅能够对一些简单的节奏进行反射性的演练,还能够更加准确、生动地对强弱、长短、高低等节奏现象进行认知,从而为后续更复杂的音乐常识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2]。
4.通过自制器材让学生感受节奏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刚刚接触音乐和节奏,不仅对这些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DIY 乐器小宫殿”活动,组织学生制作一些可以碰撞出声音的工具。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做一些相对简单的打击乐器来进行节奏感的初步认知和体验。而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音乐教师可以指导他们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品来制作各种乐器小模型,如在小纸盒上安装橡皮筋,通过对橡皮筋的控制来演奏出不同的节奏;将小石子放在小瓶中,通过石子的多少来控制“迷你小沙锤”的声音。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每位学生都能够对节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自发地遨游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在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提升整体音乐节奏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5.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
数十年以前就有音乐心理学家指出,节奏是通过声音的長短和有规律的轻重反复及其各种变化的组合,在人的听觉心理上形成的感觉,是各种音乐要素(包括拍子、速度、重音、节奏型等)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知活动最直接、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因此,音乐心理学家认为,节奏是人的一种本能。2017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为遗传基因DNA序列谱上音符,竟然创造出优美、动听的音乐。这揭示出音乐的确是生命体的一部分,音乐节奏与生命节奏息息相关。而小学音乐教师要做的便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学生沉睡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需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揠苗助长,更不可幻想一蹴而就。
(1)恒拍练习
良好节奏感的基础是稳定、均匀的律动,而稳定、均匀的律动又是从稳定的恒拍开始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稳定拍子的感知训练,通过有规律的连续节拍,使学生体验、感受稳定的拍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奠定基础。
①教师让学生在教室内自由地跟随音乐一拍一音地走动,音乐停时则停下脚步。
②教师让学生听音乐,听一拍一音时走路,当听到音乐中出现“跑跑”节奏时就跑起来。
③教师让学生听音乐时走路,当听到音乐中出现陌生的节奏(如三连音)时就停下来,陌生的节奏出现第二次时则跳起来。
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并为学生播放歌曲《跳绳》,让学生结合《跳绳》的旋律做跳绳动作,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来感觉恒拍;训练一段时间后,教師要让学生演唱《跳绳》,并边唱歌边跳绳,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与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演唱能力,使其充分感觉、体验持续稳定的律动。
⑤教师让学生在操场上(或大型音乐教室里)排成整齐的队形(具体的队形可以是同心圆、正方形方阵、长方形平行梯队,或“X”队形,不做硬性规定,由教师自行选择),然后为学生播放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行走(亦可原地踏步),跟着音乐的节拍做拍手、拍腿、拍肩、捻指、跺脚等各种动作,在此期间始终要保持队形。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动作感受恒拍,并逐渐表现出稳定的节拍感。
(2)节拍练习
在学生掌握恒拍后,教师便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节拍练习。在进行节拍练习时,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节拍,可以是二拍一组,也可以是三拍一组,或四拍一组、六拍一组,不做硬性规定。
①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要求学生听到重音时拍手。
②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要求学生按照音乐的节拍行走,听到重音时拍手。
③教师组织学生演唱熟悉的歌曲,边唱歌边拍腿,唱到重音时拍一下手,同时加大强拍的音量。
④教师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在教室里自由行走,但脚步必须踩着恒拍,听到重音时拍手。
(3)学习节奏型
在节拍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节奏型。
①教师选择一支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个乐句,用双手拍出这个乐句的节奏,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节奏,说出这支歌曲的名称。
②教师让一位学生拍击一支歌曲的乐句节奏,再组织其他学生演唱这支歌曲。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节奏型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和学生切不可操之过急。但只要经过经常性的节奏型练习,学生就可以从歌曲中分离出节奏,从而培养音乐学习能力和节奏记忆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必须将节奏作为教学重点,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实践能力。教师可借助游戏等互动方式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为学生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郭亚丽.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6(01):154.
顾钢琴.增强音乐的表现和感染力:浅谈小学音乐中的节奏教学[J].北方音乐,2019,36(23):104.
作者简介:张瑶(1995.6—),女,江苏扬州人,二级教师。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4-0093-02
引 言
作为音乐的基本展现形式,节奏不仅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还能对所要描述的事物进行形象塑造。它既是艺术旋律的脊柱,又是音乐的生命力。然而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对学生节奏控制力的培养。
一、音乐节奏教学的意义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特别是声音的长短与强弱,更是囊括了音乐的所有要素。不同节奏下的音乐作品同样能够将作者内在的情绪进行宣泄与表达,通过深入挖掘音乐世界中的情感和差异性来突显艺术魅力。音乐史告诉我们: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能创作出流畅的乐曲、歌曲,是因为他们有超越常人的节奏感。而节奏感的形成,又总是从音乐家的童年开始的。有这样一个故事:1840年5月7日,在俄国维亚特卡省边境的一个矿区小镇,一个矿业工程师家中诞下了一个男婴。从男婴诞生那天起,他的母亲便怀抱着襁褓中的男婴一边轻声哼唱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边轻轻拍打小宝宝的小屁股,直到小宝宝在和谐的节奏中入睡。男婴的父亲每天坐马车下班回家后,都要把小宝宝抱到自己的双腿上,嘴里发出“的笃、的笃”的马蹄声,左、右双腿轮流抬起,让小宝宝东摇西晃,上下颤动(又不掉下来),就好像坐在马车上一样。小宝宝天天听着母亲的歌声入睡,在爸爸的腿上“坐马车”,最后养成了敏锐的节奏感,长大后成为俄罗斯一代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培养少儿的节奏感,让少儿充分感受音乐节奏的魅力,可以引导少儿走上音乐道路。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节奏教学来帮助小学生对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奏进行认知体验,使其在不断强化训练与节奏体验中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培养音乐素养[1]。
二、小学音乐中节奏教学探索
1.将节奏引入学生的语言中
作为音乐感知及乐曲理解的重要基础,节奏能够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带来良好的节拍体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及个体差异,进行各种生动、丰富、微妙的节奏演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语言环境作为突破口:在进行节奏演奏前,通过富有节奏的歌词朗诵来激发学生的节奏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词语创造能力及节奏应变能力。例如,在歌曲《来吧,踢足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对歌谱里不同类型的音符进行了解,引入画大雨点和小雨点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对歌曲中出现的附点节奏进行认知。
2.通过节奏突出体态律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喜欢富有趣味的教学形式,因此,在进行小学音乐课堂的节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对节奏的理解与感受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例如,在《七个小兄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入拍手动作、拍肩动作、跺脚动作、握手动作等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的乐曲转变为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及全音符等节奏进行演示,同时替换相关动作。在这种动作模仿的环境中,每位小学生都能够学会如何对一些基本的节奏进行分辨,最终实现反应力与节奏韵律的融合。
又如,在《十二生肖》这首歌曲的节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12个生肖头像,在节奏休止时进行相关生肖的动作定格展示。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游戏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对十二生肖小动物及他们的特点和整个歌曲的节奏有所了解,同时也为日后更好地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3.通过节奏训练导入的方式进行游戏教学
在小学音乐的节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入“猜一猜”的节奏训练游戏,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使其感知多元化的音乐节奏。在刚开始接触音乐节奏时,教师可以引入健身馆里运动员的跑步声、早晨起床时听到的闹铃声、草原上小马奔跑的声音、小溪中滴水的声音等,深化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不仅能够对一些简单的节奏进行反射性的演练,还能够更加准确、生动地对强弱、长短、高低等节奏现象进行认知,从而为后续更复杂的音乐常识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2]。
4.通过自制器材让学生感受节奏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刚刚接触音乐和节奏,不仅对这些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还具有较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DIY 乐器小宫殿”活动,组织学生制作一些可以碰撞出声音的工具。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做一些相对简单的打击乐器来进行节奏感的初步认知和体验。而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音乐教师可以指导他们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品来制作各种乐器小模型,如在小纸盒上安装橡皮筋,通过对橡皮筋的控制来演奏出不同的节奏;将小石子放在小瓶中,通过石子的多少来控制“迷你小沙锤”的声音。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每位学生都能够对节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自发地遨游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在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提升整体音乐节奏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5.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
数十年以前就有音乐心理学家指出,节奏是通过声音的長短和有规律的轻重反复及其各种变化的组合,在人的听觉心理上形成的感觉,是各种音乐要素(包括拍子、速度、重音、节奏型等)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知活动最直接、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因此,音乐心理学家认为,节奏是人的一种本能。2017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为遗传基因DNA序列谱上音符,竟然创造出优美、动听的音乐。这揭示出音乐的确是生命体的一部分,音乐节奏与生命节奏息息相关。而小学音乐教师要做的便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学生沉睡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节奏能力需循序渐进地进行,不可揠苗助长,更不可幻想一蹴而就。
(1)恒拍练习
良好节奏感的基础是稳定、均匀的律动,而稳定、均匀的律动又是从稳定的恒拍开始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稳定拍子的感知训练,通过有规律的连续节拍,使学生体验、感受稳定的拍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奠定基础。
①教师让学生在教室内自由地跟随音乐一拍一音地走动,音乐停时则停下脚步。
②教师让学生听音乐,听一拍一音时走路,当听到音乐中出现“跑跑”节奏时就跑起来。
③教师让学生听音乐时走路,当听到音乐中出现陌生的节奏(如三连音)时就停下来,陌生的节奏出现第二次时则跳起来。
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并为学生播放歌曲《跳绳》,让学生结合《跳绳》的旋律做跳绳动作,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来感觉恒拍;训练一段时间后,教師要让学生演唱《跳绳》,并边唱歌边跳绳,训练学生的运动能力与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演唱能力,使其充分感觉、体验持续稳定的律动。
⑤教师让学生在操场上(或大型音乐教室里)排成整齐的队形(具体的队形可以是同心圆、正方形方阵、长方形平行梯队,或“X”队形,不做硬性规定,由教师自行选择),然后为学生播放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行走(亦可原地踏步),跟着音乐的节拍做拍手、拍腿、拍肩、捻指、跺脚等各种动作,在此期间始终要保持队形。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动作感受恒拍,并逐渐表现出稳定的节拍感。
(2)节拍练习
在学生掌握恒拍后,教师便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节拍练习。在进行节拍练习时,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节拍,可以是二拍一组,也可以是三拍一组,或四拍一组、六拍一组,不做硬性规定。
①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要求学生听到重音时拍手。
②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要求学生按照音乐的节拍行走,听到重音时拍手。
③教师组织学生演唱熟悉的歌曲,边唱歌边拍腿,唱到重音时拍一下手,同时加大强拍的音量。
④教师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在教室里自由行走,但脚步必须踩着恒拍,听到重音时拍手。
(3)学习节奏型
在节拍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节奏型。
①教师选择一支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个乐句,用双手拍出这个乐句的节奏,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节奏,说出这支歌曲的名称。
②教师让一位学生拍击一支歌曲的乐句节奏,再组织其他学生演唱这支歌曲。
需要强调的是:学习节奏型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和学生切不可操之过急。但只要经过经常性的节奏型练习,学生就可以从歌曲中分离出节奏,从而培养音乐学习能力和节奏记忆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必须将节奏作为教学重点,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实践能力。教师可借助游戏等互动方式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为学生日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郭亚丽.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6(01):154.
顾钢琴.增强音乐的表现和感染力:浅谈小学音乐中的节奏教学[J].北方音乐,2019,36(23):104.
作者简介:张瑶(1995.6—),女,江苏扬州人,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