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问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方法,由于课堂教学结构上有一定的编排,需要提问来串联相关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那么,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问题设计的好,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能较好的展示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提高 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9-02
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哪种教学形式,不管教师在课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课堂中总少不了师生对话,少不了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向学生提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效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一、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普遍存在的误区
1.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问题过难
有的老师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启不发,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
3.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与教学目标无关
我们教学每一篇文章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而不该过于琐碎。
4.问题泛滥
有的老师上课问题设计过多,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这些问题设计的误区,不但使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二、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通过知识竞赛导入:“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亭台楼阁林林总总,有谁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吗?”一问既出,学生很兴奋,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七嘴八舌,思维异常活跃。“鹳鹊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甘落后。在意犹未尽中,我又抛出第二问:“谁还能举些有关写这四大名楼的诗句吗?”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一学生道出“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因势利导:“你知道这句名句出自哪位名家的哪篇名作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好,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来感受范仲淹的这一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的劲头更足了,兴致勃勃地赶紧打开书仔细读了起来。事实证明: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就能发现文章的美,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问题要有思考性、有价值
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把握了该文的思想内容“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后,我又设计问题: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但《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巧妙的问题设计,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此文的难点也在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所以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3.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问题的设计,难易度要紧扣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4.问题设计要注意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有效的。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最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发言。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①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②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③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多留心、勤思考,要记住“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
【关键词】提高 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9-02
语文教学中不管是哪种教学形式,不管教师在课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课堂中总少不了师生对话,少不了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向学生提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有效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一、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普遍存在的误区
1.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问题过难
有的老师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启不发,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得上来呢?
3.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与教学目标无关
我们教学每一篇文章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而不该过于琐碎。
4.问题泛滥
有的老师上课问题设计过多,学生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这些问题设计的误区,不但使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二、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通过知识竞赛导入:“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亭台楼阁林林总总,有谁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吗?”一问既出,学生很兴奋,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七嘴八舌,思维异常活跃。“鹳鹊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甘落后。在意犹未尽中,我又抛出第二问:“谁还能举些有关写这四大名楼的诗句吗?”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一学生道出“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因势利导:“你知道这句名句出自哪位名家的哪篇名作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好,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来感受范仲淹的这一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的劲头更足了,兴致勃勃地赶紧打开书仔细读了起来。事实证明: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就能发现文章的美,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问题要有思考性、有价值
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把握了该文的思想内容“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后,我又设计问题: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但《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巧妙的问题设计,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此文的难点也在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所以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3.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问题的设计,难易度要紧扣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4.问题设计要注意开放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使学生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的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有效的。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最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发言。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的看法:①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②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③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多留心、勤思考,要记住“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