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随着诸暨市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近期,笔者针对我市农村金融创新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进行了系统总结,剖析目前全市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金融创新 实践思考
一、我市农村金融创新的实践
近年来,我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金融支撑作为推动农村改革的主要动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加大政策引导支农力度,激发辖内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支农环境。各金融机构通过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加大信贷投入等方式,促使全市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效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逐步丰富,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在各级银监部门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在我市已初步形成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及多层次农村服务金融体系。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与经营优势,各司其职、各展所能,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求精心策划、合理布局,不断将金融网点延伸到农村和基层,服务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其中,诸暨农村合作银行所起的主力军作用十分突出,全市涉农贷款80%以上由诸暨农村合作银行提供,在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农村金融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诸暨市金融机构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创新农村特色金融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划拨土地抵押、农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户联保及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贷款、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信贷产品,较好地缓解了当前存在的“三农”贷款担保难问题。其中农房抵押贷款方面,诸暨市财政切出3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和奖励资金,截止2012年6月底,在全市10个镇(街道)、62个行政村得到推广,共有139户农户获得贷款(授信)2564万元;林权抵押贷款方面,180万亩山林明确经营主体,截止2012年6月底,累计发放贷款1305万元。
(三)农村金融生态不断优化。我市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牵头组织、人民银行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制订出台《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成立全国首个应急互助基金,建立总注册资金1.5亿元的诸暨市联合担保公司,健全企业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和企业资金风险分级防控体系,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逐步走出一条“依托政府、部门联动、贴近企业、服务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创建路子,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市)区”称号。近年来市内外金融机构增点布局力度进一步加大,浦发、中信等银行相继入驻我市,7家小额贷款公司也先后成立,截止2012年6月底,诸暨市辖内共有14家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多达21家,目前是绍兴地区除绍兴县和本级外放贷机构最多的县级市。新机构的成立不仅能为我市产业经济输血,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产品、服务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全市金融业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当前农村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资金供求失衡。当前,需求大、供给小,地域广、机构少,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是农村金融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农村建设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银行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相对较少,且贷款权限上收,大量农村资金通过多存少贷等方式,流向城市,流向非农产业,同时产品创新产品推广滞后,如农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因确权、发证有难度、贷款额度小、手续烦琐等原因,推进速度缓慢。
(二)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全。农业盈利能力不强,农業保险发展滞后,缺乏放贷必需的担保物,无法有效分散风险,农村金融市场整体风险依然偏高。二是农村金融商业化经营动机明显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实现了股份制改革,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而农村金融服务对象分散,放贷交易成本较高,导致许多银行退出农村市场,战略重心逐渐转向城市。三是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相对较差。农户创业能力弱,信用观念比较淡薄,经营亏损致使逃、废、赖债行为时有发生,造成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难,农民又贷款难的现象。
(三)担保体系不够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评价、评级、信用体系建设和征信体系建设比较薄弱,金融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征信系统不能涵盖所有基层的低端客户。担保体系还存在结构性、功能性缺陷,现有担保公司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资本金的额度和放大比例不能满足需求。
(四)信贷支持结构性失衡。个别金融机构为片面追求利润,热衷于做大做强,过度支持大中型企业,忽视农村产业的培养和扶植,对第一产业的信贷投入远低于第二、三产业,造成农村经济“贫血”严重,发展明显滞后,后劲不足。
三、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考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发挥支农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巩固和稳定农业银行分支机构,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融资功能。支持农发行拓展新的业务,往农村综合开发、农村基层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发展,拓展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二是推进农村合作银行改革。相关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农村合作银行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乡镇分支机构,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银行支农主力军作用。三是理顺邮政储蓄银行管理体制。增强邮政储蓄银行服务“三农”功能,增加对基层网点的业务授权,加大办理小额贷款力度,改变只吸不贷、多吸少贷现象。四是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只贷不存、服务三农、规范管理、风险可控”的原则,逐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型或微型农村金融组织,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主体,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当前,主要是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农房抵押贷款试点扩面。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意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月报制度,加快农房权证办理,鼓励协调更多金融机构开办农房抵押贷款业务,提供绿色通道,降低放贷门槛,不断扩大农房抵押贷款的受益面。二是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规范林权、林地及林木流转,完善林权交易平台,健全林权抵押程序,加强森林资产中介评估机构管理,建立信贷联络员制度,抓好林业信贷建设项目的贷后跟踪管理等工作,确保林权交易与抵押贷款顺利推进。三是实施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明确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条件,要求承包经营权的取得必须产权合法、清晰,用途仅限于农业种养殖业,承包经营期限在3年以上,建立抵押价值认定和登记制度,落实风险防范措施,促进农村土地生产经营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金融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完善金融担保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通过采取政府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入股等方式,建立农业借贷担保公司,完善农村中小企业抵押、质押机制和农业经营风险分摊机制。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拓农村保险市场,支持发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对农村保费补贴力度,建设农村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高农村、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形成的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实行贴息,对涉农贷款发放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撬动和引导作用。四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加快涉农金融机构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建设,推进信用户、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切实落实对优质信用主体的信贷优惠政策,增强农户诚信意识,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何起东,吕杏平.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金融,2008(09).
作者简介:俞佳平(1969-),男,浙江诸暨人,本科,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 (责任编辑:刘影)
【关键词】金融创新 实践思考
一、我市农村金融创新的实践
近年来,我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金融支撑作为推动农村改革的主要动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加大政策引导支农力度,激发辖内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支农环境。各金融机构通过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加大信贷投入等方式,促使全市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效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逐步丰富,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在各级银监部门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在我市已初步形成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及多层次农村服务金融体系。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与经营优势,各司其职、各展所能,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求精心策划、合理布局,不断将金融网点延伸到农村和基层,服务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其中,诸暨农村合作银行所起的主力军作用十分突出,全市涉农贷款80%以上由诸暨农村合作银行提供,在支持和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农村金融产品不断丰富。近年来,诸暨市金融机构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创新农村特色金融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划拨土地抵押、农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户联保及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贷款、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信贷产品,较好地缓解了当前存在的“三农”贷款担保难问题。其中农房抵押贷款方面,诸暨市财政切出3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和奖励资金,截止2012年6月底,在全市10个镇(街道)、62个行政村得到推广,共有139户农户获得贷款(授信)2564万元;林权抵押贷款方面,180万亩山林明确经营主体,截止2012年6月底,累计发放贷款1305万元。
(三)农村金融生态不断优化。我市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牵头组织、人民银行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制订出台《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成立全国首个应急互助基金,建立总注册资金1.5亿元的诸暨市联合担保公司,健全企业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和企业资金风险分级防控体系,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逐步走出一条“依托政府、部门联动、贴近企业、服务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创建路子,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县(市)区”称号。近年来市内外金融机构增点布局力度进一步加大,浦发、中信等银行相继入驻我市,7家小额贷款公司也先后成立,截止2012年6月底,诸暨市辖内共有14家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多达21家,目前是绍兴地区除绍兴县和本级外放贷机构最多的县级市。新机构的成立不仅能为我市产业经济输血,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产品、服务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全市金融业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当前农村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资金供求失衡。当前,需求大、供给小,地域广、机构少,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是农村金融最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农村建设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银行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相对较少,且贷款权限上收,大量农村资金通过多存少贷等方式,流向城市,流向非农产业,同时产品创新产品推广滞后,如农房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因确权、发证有难度、贷款额度小、手续烦琐等原因,推进速度缓慢。
(二)外部环境有待改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全。农业盈利能力不强,农業保险发展滞后,缺乏放贷必需的担保物,无法有效分散风险,农村金融市场整体风险依然偏高。二是农村金融商业化经营动机明显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实现了股份制改革,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而农村金融服务对象分散,放贷交易成本较高,导致许多银行退出农村市场,战略重心逐渐转向城市。三是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相对较差。农户创业能力弱,信用观念比较淡薄,经营亏损致使逃、废、赖债行为时有发生,造成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难,农民又贷款难的现象。
(三)担保体系不够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评价、评级、信用体系建设和征信体系建设比较薄弱,金融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征信系统不能涵盖所有基层的低端客户。担保体系还存在结构性、功能性缺陷,现有担保公司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资本金的额度和放大比例不能满足需求。
(四)信贷支持结构性失衡。个别金融机构为片面追求利润,热衷于做大做强,过度支持大中型企业,忽视农村产业的培养和扶植,对第一产业的信贷投入远低于第二、三产业,造成农村经济“贫血”严重,发展明显滞后,后劲不足。
三、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考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发挥支农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巩固和稳定农业银行分支机构,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融资功能。支持农发行拓展新的业务,往农村综合开发、农村基层建设和扶贫等贷款业务发展,拓展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二是推进农村合作银行改革。相关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农村合作银行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乡镇分支机构,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银行支农主力军作用。三是理顺邮政储蓄银行管理体制。增强邮政储蓄银行服务“三农”功能,增加对基层网点的业务授权,加大办理小额贷款力度,改变只吸不贷、多吸少贷现象。四是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只贷不存、服务三农、规范管理、风险可控”的原则,逐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大力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型或微型农村金融组织,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主体,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当前,主要是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农房抵押贷款试点扩面。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意见,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月报制度,加快农房权证办理,鼓励协调更多金融机构开办农房抵押贷款业务,提供绿色通道,降低放贷门槛,不断扩大农房抵押贷款的受益面。二是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规范林权、林地及林木流转,完善林权交易平台,健全林权抵押程序,加强森林资产中介评估机构管理,建立信贷联络员制度,抓好林业信贷建设项目的贷后跟踪管理等工作,确保林权交易与抵押贷款顺利推进。三是实施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明确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条件,要求承包经营权的取得必须产权合法、清晰,用途仅限于农业种养殖业,承包经营期限在3年以上,建立抵押价值认定和登记制度,落实风险防范措施,促进农村土地生产经营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金融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完善金融担保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通过采取政府出资、农民和农村企业入股等方式,建立农业借贷担保公司,完善农村中小企业抵押、质押机制和农业经营风险分摊机制。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拓农村保险市场,支持发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加大对农村保费补贴力度,建设农村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高农村、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三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原因形成的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农业贷款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实行贴息,对涉农贷款发放较好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撬动和引导作用。四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加快涉农金融机构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建设,推进信用户、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切实落实对优质信用主体的信贷优惠政策,增强农户诚信意识,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何起东,吕杏平.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金融,2008(09).
作者简介:俞佳平(1969-),男,浙江诸暨人,本科,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