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藏汉双生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 :企业文化·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适应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课程转型,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对于培养藏汉双语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藏汉双语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究,以此由理论知识向实践、欣赏转化。
  关键词:阅读教学;藏汉双语;学生;想象力
  为适应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促进内涵发展的需要,“藏汉双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目标之一。”要求汉语写作与阅读教学“应在继续提高藏汉双语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道:“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阅读与写作等汉语教材出现在藏汉双语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而汉语仅作为藏汉双语学生的第二语言。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字或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如《腊八粥》这篇文章是当代作家冰心写的。作者以饱含深情和寓意的笔调,以腊八粥为线索,叙述了全家三代人对“腊八”的不同理解,寄托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哀挽和礼赞。
  这篇文章以“母亲祭母”、 “我祭母亲”,第三代孩子们祭周总理的写作顺序布局,有祥有略。先叙述腊八粥的由来:本是佛教寺院用来供佛的,18种干果代表18个罗汉。又讲后来在民间流传,借煮腊八粥,把剩余的杂果,一齐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但“我”的母亲煮腊八粥却是为了纪念在这一刻去世的母亲,接着又写“我”煮腊八粥也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作者祥写“第三代的几个孩子”做腊八粥的情景,孩子们那句“周爷爷的忌日就是腊八”,读至此处,真是催人泪下。
  腊八,一个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勾起了三代人无限的思念感情。本文以前两代人祭母亲为基础,引出了后面孩子们纪念敬爱的周总理,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出了孩子们喜爱他们的周爷爷,虽然他们不能做纯正的腊八粥,但这心意是任何人都无法表达出来的。
  这篇文章写了两个不同的故事,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国家总理,他们都是那么的可亲可敬,令人永远的回忆。让学生们深刻理解文章内涵,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家人的教育意义。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阅读写作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藏汉双语教学成功之日。
  参考文献:
  [1]金振邦.阅读与写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耿密云,左文燕.阅读与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石勤玲.袁凤英阅读与写作[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0.
  [4]单立勋等.应用文写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据说北京烤肉源自蒙古族和满族带来的食俗,而目前流行的烤肉更多是韩式烤肉和土耳其烤肉。其实,如果我们吸取异国食尚的优势,或许能够把烤肉 It is said that Beijing barbe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企业管理者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 企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缺乏等, 本文就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来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和分析,希望可以给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策略  引言:在企业发展过
1998年9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报道:我国培育出一种树种,一年能长到6米多高,是普通杨树生长速度的数倍。该树种适应能力强,易于成活,极具种植和推广价值。一时间引起社会各界极大
期刊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对我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均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中,传统文化也应得到更好的应用.但受外来文化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很难得
摘要:本文通过对职业素养内涵的分析,旨在探索职业素养中学生“德”的培养,分析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借鉴了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和英国BTEC模式中“通用能力”培养的方式,探索构建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素养课程。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74-03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
目的 探讨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4例分为两组:A组,36例,行腰椎后路减压十Isobar TTL动态内固定系统固定术;B组,38例,用
高校需要积极地向社会中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除了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课程之外,大部分高校还会安排公共课程,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目标.为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开设
江泽民总书记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纲领性文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江泽
产品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关乎产品的质量高低。本文以设计人员质量意识的概念入手,讨论了产品设计人员质量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提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 Quality aw
江泽民总书记“5·31”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