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艺术类院校公共必修课,是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接触计算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第一步,在公共课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云南艺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对艺术类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生源构成、个性特征、专业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不同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如何改善和加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对艺术类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改革方向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早已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对当今大学生的计算机实际运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
目前,云南艺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通识课程,它的内容是艺术类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具备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学习和工作、撰写毕业论文、处理数据、制作演示文稿以及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所以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我校大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
一、云南艺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特点分析
我校学生以艺术类专业占绝大部分,艺术类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生源构成、个性特征、专业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的工作方向等都与普通大学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生源构成的特殊性及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突出。艺术类院校的城市学生比例比其他非艺术类院校大,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学生自信心强,公众交际广,表现欲望更强烈,但是吃苦性较差,不易持之以恒地靜下心来思考学习。另外,艺术类大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艺术专业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张学生在学业中发展自由个性,大部分学生性情活泼开朗、个性鲜明张扬,感性认知能力强。加之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方式差异较大。比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专业的学生更注重的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很强的逻辑性,要求学生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给这些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普遍不高。
二是学生接触计算机多与入学时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之间的矛盾突出。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学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应该较高。但据计算机教师多年来的调查统计,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据调查统计,10%左右的学生运用应用软件水平较好;80%左右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还不能运用基本的办公软件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这部分学生经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后能较熟练地运用基本的办公软件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如能自己排版毕业论文、做演示文稿等;剩下10%左右的学生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甚至有的学生连开关机的概念都没有,这部分学生感觉计算机深奥难懂,产生畏难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因此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或索性旷课,考试总是不及格。另一方面是学生从高中开始平时课外使用手机较多,导致思想上不重视计算机技能学习。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上认为手机可以做一切事情,不重视计算机技能的学习,而他们使用手机的目的大多在于娱乐,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较少,男生大多热衷于网络游戏,女生热衷于电视剧、娱乐信息和网上购物。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忽略了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学习,这几年来艺术类大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水平总体而言甚至有下滑的倾向。
三是重专业、轻文化心理明显。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存在只着重学习专业课程,对文化基础课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副课”心态学习,不愿投入应有的时间、精力,只求考试通过。尽管教师联系当今社会对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反复宣讲教育,但这一矛盾目前一直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这也使得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难以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是计算机技能培养需时间较多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时减少之间的矛盾突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由其本身性质决定需要掌握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需要动手操作熟练的技能,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来实践操作。但是,近年来学校的招生人数增加,而教学时间却在减少,由原来的每周4课时变为每周2课时,这样学生所需掌握的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的操作训练,使得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较难。
二、云南艺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在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二十一世纪科学上最重要的、经济上最有前途的研究前沿都有可能通过熟练的掌握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运用计算科学而得到解决,计算技术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
反思以上所述我院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存在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难以完全满足我院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但改革不是减少。经过一线教师的调查研究,优化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是解决所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改革和优化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这里的课程资源指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师、教材、学生等。
1、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之一:
方式一:根据学生基础划分不同层次。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较大差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由于学生入学前所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情况参差不齐,教学对象的基础水平差异较大,所以在学生开课之前进行基础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层次教学。建议在学生入学后进行云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测试,对未能通过水平测试的学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侧重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达到一级水平;对于一次就能通过测试的学生开设一门更高层次的课程。比如《计算思维导论》、《多媒体课件制作》、《图像处理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网页制作》、《数据库技术》等中的某一门。 方式二:根据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不同教学层次和方向的课程。在这种方式下,不考虑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性,而是在学生入学时开设多方向多层次的课程,直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今后的学习方向来选择不同的课程。开设的课程分为办公应用类、程序设计类、图形图像处理类、音视频编辑处理类、网页设计类等多种门类。学生根据不同兴趣来选择合适的课程,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会更理想。
2、改革教学内容。结合以上所设想的对学生层次的划分和对不同课程方向的选择,对应的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学生所选的不同的方向,编写对应的教学教材。这样有针对性地编写相应的教材,同时与艺术类专业特色相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式
针对云南艺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提高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对于课程的基础知识模块统一讲解学习,而对于专业技能模块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如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音频编辑处理软件的学习,舞蹈、影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学习,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图片处理软件的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侧重于图片处理、三维图制作等软件的学习,设计类专业的则注重图像处理、报刊和杂志的排版等相关软件的学习。这样才能很大程度上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学以致用。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兼顾大多数学生求知需要的同时,还应该区分作业完成层次。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照顾水平差的学生,也要兼顾基础好的学生。既要让底子较弱的学生也能很好的学会基础知识,也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可以根据学生层次情况划分小组,安排基础好、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教学内容,或者通过个别补习或辅导的方式,使得一个班级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进度尽量保持一致,共同进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问题意识”,利用任务驱动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功能与目标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这一原理,其主要的教学思路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般规律。笔者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上将这个教学原则比喻成“一棵大树,问题(任务)驱动”的原则。即:把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构建为一棵大树,把其中的三个层次,即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构建为“枝”(每个知识层次就是大树的一个分枝),最后再把每个知识层次中的若干个知识点构建为下一级分枝。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任务(问题)驱动的方式,每一个知识层次都从实际的典型实例出发(提出问题或任务,明确目标),然后逐渐展开分析解决问题,在讲叙实例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融入。这种精选实例,并将知识点融于实例中的教学方式能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迅速认识他们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树”,由“树”找“枝”,由掌握单个知识点到最终掌握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知识体系。
3、“以赛促学”,以多种方式激励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学生的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有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地做好一件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计算机竞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可对我校大学一年级、二年级所上课学生进行计算机设计比赛,每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始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成参赛小组,每个小组3-15人,小组在给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参赛,任课教师可在课内或课外进行指导,在学期末统一进行评价并评出比赛结果。比赛主题可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类、辦公软件应用与二次开发类、数据统计分析类、交互媒体(含电子杂志)设计类、计算机音乐创作类(含原创、创编和视频配乐)、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类(含静态或动态的平面设计和非平面设计)等多种类别。评委老师邀请教务领导、公共教学部领导以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担任。评价结果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鼓励奖等多个奖项,并颁发获奖证书。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以激励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就业需要、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综上,作为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有和其他专业的共性,又有其独有的特性。艺术类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如何在注重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又能够突出艺术类专业特点从而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姜跃,何萍,王婷;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积件式课件设计的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2] 潘东梅;对改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3] 阮绍萍;广西艺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S1期
[3] 李宏滨、刘耀恕,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7)
[3] 王旭华,张敏锐.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9
[3] 石利平,强化计算机的工具性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1)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云南艺术学院 2018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早已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对当今大学生的计算机实际运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
目前,云南艺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通识课程,它的内容是艺术类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具备运用计算机来进行学习和工作、撰写毕业论文、处理数据、制作演示文稿以及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所以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我校大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
一、云南艺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特点分析
我校学生以艺术类专业占绝大部分,艺术类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生源构成、个性特征、专业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的工作方向等都与普通大学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生源构成的特殊性及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突出。艺术类院校的城市学生比例比其他非艺术类院校大,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学生自信心强,公众交际广,表现欲望更强烈,但是吃苦性较差,不易持之以恒地靜下心来思考学习。另外,艺术类大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艺术专业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张学生在学业中发展自由个性,大部分学生性情活泼开朗、个性鲜明张扬,感性认知能力强。加之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方式差异较大。比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专业的学生更注重的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很强的逻辑性,要求学生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给这些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普遍不高。
二是学生接触计算机多与入学时的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之间的矛盾突出。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小学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应该较高。但据计算机教师多年来的调查统计,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据调查统计,10%左右的学生运用应用软件水平较好;80%左右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还不能运用基本的办公软件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这部分学生经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系统学习后能较熟练地运用基本的办公软件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如能自己排版毕业论文、做演示文稿等;剩下10%左右的学生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甚至有的学生连开关机的概念都没有,这部分学生感觉计算机深奥难懂,产生畏难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因此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或索性旷课,考试总是不及格。另一方面是学生从高中开始平时课外使用手机较多,导致思想上不重视计算机技能学习。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上认为手机可以做一切事情,不重视计算机技能的学习,而他们使用手机的目的大多在于娱乐,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较少,男生大多热衷于网络游戏,女生热衷于电视剧、娱乐信息和网上购物。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忽略了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学习,这几年来艺术类大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水平总体而言甚至有下滑的倾向。
三是重专业、轻文化心理明显。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存在只着重学习专业课程,对文化基础课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副课”心态学习,不愿投入应有的时间、精力,只求考试通过。尽管教师联系当今社会对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反复宣讲教育,但这一矛盾目前一直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这也使得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难以掌握,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是计算机技能培养需时间较多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时减少之间的矛盾突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由其本身性质决定需要掌握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需要动手操作熟练的技能,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多的时间来实践操作。但是,近年来学校的招生人数增加,而教学时间却在减少,由原来的每周4课时变为每周2课时,这样学生所需掌握的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的操作训练,使得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较难。
二、云南艺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在高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二十一世纪科学上最重要的、经济上最有前途的研究前沿都有可能通过熟练的掌握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运用计算科学而得到解决,计算技术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
反思以上所述我院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存在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原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难以完全满足我院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但改革不是减少。经过一线教师的调查研究,优化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是解决所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改革和优化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这里的课程资源指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师、教材、学生等。
1、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之一:
方式一:根据学生基础划分不同层次。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效果也会有较大差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由于学生入学前所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情况参差不齐,教学对象的基础水平差异较大,所以在学生开课之前进行基础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层次教学。建议在学生入学后进行云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测试,对未能通过水平测试的学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侧重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达到一级水平;对于一次就能通过测试的学生开设一门更高层次的课程。比如《计算思维导论》、《多媒体课件制作》、《图像处理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网页制作》、《数据库技术》等中的某一门。 方式二:根据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不同教学层次和方向的课程。在这种方式下,不考虑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性,而是在学生入学时开设多方向多层次的课程,直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今后的学习方向来选择不同的课程。开设的课程分为办公应用类、程序设计类、图形图像处理类、音视频编辑处理类、网页设计类等多种门类。学生根据不同兴趣来选择合适的课程,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会更理想。
2、改革教学内容。结合以上所设想的对学生层次的划分和对不同课程方向的选择,对应的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学生所选的不同的方向,编写对应的教学教材。这样有针对性地编写相应的教材,同时与艺术类专业特色相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式
针对云南艺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提高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对于课程的基础知识模块统一讲解学习,而对于专业技能模块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如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音频编辑处理软件的学习,舞蹈、影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学习,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图片处理软件的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侧重于图片处理、三维图制作等软件的学习,设计类专业的则注重图像处理、报刊和杂志的排版等相关软件的学习。这样才能很大程度上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学以致用。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兼顾大多数学生求知需要的同时,还应该区分作业完成层次。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照顾水平差的学生,也要兼顾基础好的学生。既要让底子较弱的学生也能很好的学会基础知识,也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可以根据学生层次情况划分小组,安排基础好、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教学内容,或者通过个别补习或辅导的方式,使得一个班级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进度尽量保持一致,共同进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问题意识”,利用任务驱动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功能与目标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这一原理,其主要的教学思路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般规律。笔者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上将这个教学原则比喻成“一棵大树,问题(任务)驱动”的原则。即:把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构建为一棵大树,把其中的三个层次,即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构建为“枝”(每个知识层次就是大树的一个分枝),最后再把每个知识层次中的若干个知识点构建为下一级分枝。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任务(问题)驱动的方式,每一个知识层次都从实际的典型实例出发(提出问题或任务,明确目标),然后逐渐展开分析解决问题,在讲叙实例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融入。这种精选实例,并将知识点融于实例中的教学方式能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迅速认识他们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树”,由“树”找“枝”,由掌握单个知识点到最终掌握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知识体系。
3、“以赛促学”,以多种方式激励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学生的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有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地做好一件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计算机竞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可对我校大学一年级、二年级所上课学生进行计算机设计比赛,每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始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成参赛小组,每个小组3-15人,小组在给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参赛,任课教师可在课内或课外进行指导,在学期末统一进行评价并评出比赛结果。比赛主题可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类、辦公软件应用与二次开发类、数据统计分析类、交互媒体(含电子杂志)设计类、计算机音乐创作类(含原创、创编和视频配乐)、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类(含静态或动态的平面设计和非平面设计)等多种类别。评委老师邀请教务领导、公共教学部领导以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担任。评价结果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鼓励奖等多个奖项,并颁发获奖证书。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以激励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就业需要、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综上,作为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有和其他专业的共性,又有其独有的特性。艺术类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如何在注重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又能够突出艺术类专业特点从而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姜跃,何萍,王婷;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积件式课件设计的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2] 潘东梅;对改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3] 阮绍萍;广西艺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S1期
[3] 李宏滨、刘耀恕,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7)
[3] 王旭华,张敏锐.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9
[3] 石利平,强化计算机的工具性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1)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云南艺术学院 2018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