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 至千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沿用到现在,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为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最致命的一点是学生普遍产生“厌作”、“怕作”心理。这是作文教学的一大障碍。究其原因,是作文教学的源头出现了问题,即没有掌握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关键词: 作文素材 积累方法 有效阅读 科学收集 观察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总在不断地研究作文教学的最佳方法,也用过一些具有创意的特色教法,作文教学的改革称得上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重写法指导轻内容选择仍然是常犯的毛病,由此学生怕作文仍是当前中学作文中的一大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苦于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二是即使有东西可写,也不知道如何串成文章;三是担心写不具体。第一种情况最常见。那么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哪里呢?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这样,学生作文有了取之不尽的材料,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一、有效阅读,放飞翅膀的起跑器
  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课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就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做细琢细摩的研讨功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阅读不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而且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更应该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仅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
  为了解决书源问题,建议用如下方法:①每人定期向班级上交一本(也可多交)图书,实行“资源共享”。②利用双休日去书店借阅,或者干脆就在书店阅读(特别是查阅某些资料,这种方法最好)。③如果学校有图书馆,平时就到图书馆阅读。总之,充分利用一切可获得书源的地方,保证自己有丰富的好书可看。有了丰富的书源,还要讲究阅读的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拿到一本书,首先要问自己,我想从书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的其他内容进行快速浏览,找到想要得到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基础较好的同学,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写专题研究型的读书笔记。
  二、科学搜集,素材积累的加油站
  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好的素材的支撑,占有大量新鲜而独特的作文素材,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素材以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作文素材搜集运用的最终目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亦如此,平时头脑空空,临场作文哪来“下锅之米”?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作支撑。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作文就不能给人新颖而充实的感觉。那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如何搜集作文素材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心体验生活,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料可选,无事可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从自己的经历中撷取写作材料,并鼓励学生只要拥有一双慧眼,便会发现自身的经历中有着丰富的写作材料,从细处做起,时时处处别忘观察,点点滴滴加以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梗概,对写好作文也是有帮助的。
  生活素材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有效地搜集、整理。素材搜集的方式有许多,如何让学生科学使用这些媒体,值得我们研究。电视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也可以让人变笨。调查显示,作文写得较好的学生通常一周看10小时左右电视。尽管如今电视节目令人眼花缭乱,要决定看什么确实很难,但只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善于选择,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建议同学们和家长一起看电视,这样既可以让自己被有效监督,又可以引发一些有意义的讨论,使自己认清什么是真善美假丑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此外还要把电视与看书、参观、游戏等活动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各种积累相互联系,更系统化,更容易记忆。网络为学生打开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学生更快、更有选择地接收到更多、更新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教学资源网,内容丰富,很值得一看。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在中学生的写作积累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观察思考,作文内化的催化剂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是把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认为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三者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教师如果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工夫,离开社会生活,离开学生的思想感情,离开文章内容,大搞孤立的、繁琐的、机械的字、词、句的训练,就会使学生陷于文字游戏之中不能自拔。我校学生关于作文状况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显示,54.3%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事可写。问及最喜欢写哪类作文,仅有40%的学生选择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同学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
  1.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我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八十亿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思考要深刻。
  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感受是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思考则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就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思考不是简单、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要能够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对作文深刻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且看2001年一高考考生对“茶”的一段思考:“用温水泡茶,茶叶漂于水上,平静但无茶香、茶味;用沸水泡茶,茶叶几经沉浮,终于落定,茶香袅袅,茶味宜人。浮生若茶,你可以厌恶苦难,但换个角度,也得感谢苦难。不正是若沸水般的苦难让你在人世中翻转沉浮,才使你最终释放出生命的翠绿与人生的清香吗?”(高考优秀作文《野茉莉的幽香》)这篇作文之所以能够获得高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者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出了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12,(第1版).
  [2]田家骅编著.快速作文及实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第一版).
  [3]杨初春.求异作文技巧.漓江出版社,1994.5,(第1版).
  [4]陈世明.创造新思维写作教程.文心出版社,1991.
  [5]张旗编著.作文审题法.黑龙江朝鲜民旗出版社,1989.12,(第1版).
  [6]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9,(第1版).
  [7]吴桐桢.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第1版).
其他文献
摘要: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初级中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原本丰富的历史课堂失去了生动性、鲜活性。在新课程视野之下,教师要树立崭新的教学理念——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学”为教学出发点,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教学落脚点。从这个角度讲,要重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这既是改善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
摘要: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阅读策略指导,学生能形成有效阅读策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交际性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策略指导;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即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以达到交际目的。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传授语言知识点,忽视渗透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认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阅读
摘 要: 大学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不容乐观。在如此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以温州医学院为例,简要分析医学类院校中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相较于其他理工科类院校的就业优势。  关键词: 医学院校 环境科学专业 学生就业优势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按理说环境类相关专业就业形势应该相当乐观,但因为我国如今还处于发展阶段,环保体
摘 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也是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朗读的有效性。声音、图像、动画等可以使文本立体生动,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入感悟,与作者互通情感,从而有感而读。情蕴读中,文本才会被读活,学生才能真正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朗读 多媒体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
摘 要: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上的变声期,如何充分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及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文章对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变声期 教学问题    近年来,随着美育在中小学校的不断深入开展,音乐教学日渐得以重视,而唱歌教学则是中小学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唱歌是陶冶儿童性情,培养情操,表达感情的最初的、最直接的艺术形式。在教
从熟悉到热爱,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许多例子都告诉我们这一真理:2002年12月3日,摩纳哥、蒙特卡洛世博会陈述现场,“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张艺谋拍摄的申博宣传片,5分钟里获得5次掌声,说明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茉莉花》的旋律,在西方人中传唱不衰,深入人心;2008年5月18日,央视抗震救灾募捐晚会现场,《爱的奉献》那熟悉的旋律一次次响起,泪水就一次次地湿润了眼眸……  
摘 要: 在众多抒发牛郎织女七夕情的文学作品中,秦观《鹊桥仙》不拘一格,立意高远,高调指出爱情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彼此感情的真挚永久,而不在于朝朝暮暮。  关键词: 秦观 《鹊桥仙》 别样七夕情    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通过诗词寄托自己的情愫,表达对牛郎织女的美好祝愿,也使得“牛郎织女”的传说更加动人、意蕴丰富。如:“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国家命脉,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上的优势,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大力发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保障党的中心工作,我们的事业就会发达,经济就发展,国家就强盛。反之,便会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  近年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在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
摘 要: 教学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渗透到教育领域,给教育带来了希望和生机。它将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直观、形象、有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本文从利用图片描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音乐,以声音触动情感;增加课堂容量,拓展知识面;更新语文教学方式四个方面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语文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探讨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就是优化阅读模式,增强阅读效果的关键所在。掌握知识与训练技能是阅读的重点;过程与方法是阅读的亮点;情感与价值是阅读的升华。协调三者关系是扭转传统教学中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现象。三维目标倡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和交流合作,也重视问题教学,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以活动促说,以活动促用,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由此实现三维目标。  一、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