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理新课程深入实施,课堂教学逐步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讨论与探究、自主、合作与交流、竞赛、辩论、角色扮演等等突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得多项交流与传递。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是问题。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问题是一节课的灵魂、纽带。好的问题能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问题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好的问题能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好的问题是师生探讨的桥梁。那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问题才能取得好的效益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下面浅谈一下设计问题的方法:
一、要有目的性,争取做到有的放矢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目的性,要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三维目标展开设问。问题要为内容、目标服务。每节课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提出,所设每个问题最终得出什么结论,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课标、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揣摩,精心设计,因此,备课时就要重点研究如何把知识问题化,并在课前设计好,争取做到心中有数。一定杜绝上课随所欲,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每个问题都应体现教者的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要体现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所设计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可能是一连串的。这就要求这些问题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层层深入,可以从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由表及里,要多问些“为什么”。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中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时,教师如果直白地问“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会一时摸不着头脑,也不感兴趣。如果把这个问题分解开,分层设问,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可以这样设问:同学们知道吗,构成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不同地区的气候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而两极地区却终年严寒,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得从影响气候的因素谈起。那么,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呢?你能用实例说明每个因素又是怎么影响得吗?同学们先交流一下。这样可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利于学生的讨论与学习。
三、要善于创设情境,增强学习动力
我们深知情境是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要避免直来直去,打造以良好的、积极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大屏幕投影、地理故事、地理事实材料、国内外时事新闻等等创设积极的教学情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第一个问题“地球,水球?”时,教师可以通过下列一段话来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原苏联宇航员家加加林说,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它看上去更像一个‘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只有29%,地球表面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那么,人们在给地球起名时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轻松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又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拿一张带头图画和文字的纸。然后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问学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是同一张纸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纸的边缘、纸的质地等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再用电脑动画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和图,让学生讨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一种学习亢奋状态。
四、问题要注重体验,贴近生活
新课标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新的地理课程提供了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教师应充分地挖掘利用好这一点,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地理课堂大有好处。因而要求教师在设计地理问题时,一定要注重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出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最有发言权的,这样,学生才思路广、想法多,能讲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的一个问题“天气及其影响”,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同学们,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呢?在你的生活中,你都经历过那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天气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听了这样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同学们一定有很多体会,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再来回答。
五、问题要留有空间,才能激起思维的兴趣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要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要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才可能去交流、讨论,从而达到真正参与。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参与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活跃,应体现在学生的积极思维。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做到:书中有确切结论的不问;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上来的问题不问;简单地通过肯定或否定来回答的问题不问。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中的“地形与河流”,教师这样设问:请同学们看亚洲地形图,找出亚洲有哪些山脉、平原、河流?学生虽然能够找到,但不会很感兴趣,印象也不会很深刻。但如果这样设问,效果一定会不一样:同学们,请大家阅读亚洲地形图,注意观察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对于本区河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便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必然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地图,并经过仔细思索后得出结论。
(作者单位:271032山东省泰安十四中学)
问题是一节课的灵魂、纽带。好的问题能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问题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好的问题能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好的问题是师生探讨的桥梁。那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问题才能取得好的效益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下面浅谈一下设计问题的方法:
一、要有目的性,争取做到有的放矢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目的性,要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三维目标展开设问。问题要为内容、目标服务。每节课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提出,所设每个问题最终得出什么结论,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课标、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揣摩,精心设计,因此,备课时就要重点研究如何把知识问题化,并在课前设计好,争取做到心中有数。一定杜绝上课随所欲,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每个问题都应体现教者的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要体现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所设计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可能是一连串的。这就要求这些问题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层层深入,可以从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由表及里,要多问些“为什么”。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中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时,教师如果直白地问“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学生会一时摸不着头脑,也不感兴趣。如果把这个问题分解开,分层设问,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可以这样设问:同学们知道吗,构成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不同地区的气候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多雨,而两极地区却终年严寒,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得从影响气候的因素谈起。那么,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呢?你能用实例说明每个因素又是怎么影响得吗?同学们先交流一下。这样可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利于学生的讨论与学习。
三、要善于创设情境,增强学习动力
我们深知情境是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要避免直来直去,打造以良好的、积极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大屏幕投影、地理故事、地理事实材料、国内外时事新闻等等创设积极的教学情景。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第一个问题“地球,水球?”时,教师可以通过下列一段话来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原苏联宇航员家加加林说,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它看上去更像一个‘水球’,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只有29%,地球表面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那么,人们在给地球起名时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轻松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又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拿一张带头图画和文字的纸。然后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问学生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它们是同一张纸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纸的边缘、纸的质地等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再用电脑动画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和图,让学生讨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一种学习亢奋状态。
四、问题要注重体验,贴近生活
新课标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新的地理课程提供了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教师应充分地挖掘利用好这一点,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地理课堂大有好处。因而要求教师在设计地理问题时,一定要注重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出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最有发言权的,这样,学生才思路广、想法多,能讲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的一个问题“天气及其影响”,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同学们,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呢?在你的生活中,你都经历过那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天气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听了这样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同学们一定有很多体会,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再来回答。
五、问题要留有空间,才能激起思维的兴趣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要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要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才可能去交流、讨论,从而达到真正参与。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参与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活跃,应体现在学生的积极思维。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做到:书中有确切结论的不问;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上来的问题不问;简单地通过肯定或否定来回答的问题不问。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中的“地形与河流”,教师这样设问:请同学们看亚洲地形图,找出亚洲有哪些山脉、平原、河流?学生虽然能够找到,但不会很感兴趣,印象也不会很深刻。但如果这样设问,效果一定会不一样:同学们,请大家阅读亚洲地形图,注意观察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对于本区河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便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必然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地图,并经过仔细思索后得出结论。
(作者单位:271032山东省泰安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