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工作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会引起某些方面的不可译。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关的术语。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分析不可译的现象来探索不可译的原因。由于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语言之间的转移自然就存在着不可译性。因此,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工作者应该尽量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实现文化的传递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可译性 不可译性
一、引言
为了进一步促进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流,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然,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同样被给与了更多的关注。尽管在翻译实践中不可译性现象微乎其微,但它却不容忽视。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不可译的现象,探索导致不可译现象的因素。为了弥合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的鸿沟,作者通过分析不可译现象力求在翻译实践中给读者一些建议。
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凡事皆有两面性,翻译同样如此。众所周知, 翻译就是把某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那么, 在翻译中不可准确地再现, 就是不可译性。也就是说翻译过程中, 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 另一种语言又恰好缺乏相应的形式既能表达出该意义又能表达出所要求的该形式的某些特征, 不可译的现象就必然会出现。当然,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与人们对于语言的特征、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的理解紧密相关,二者是一对相关的术语。然而,不可译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对的,仅在少数情况下是绝对的。作者认为在翻译实践中,以下几种情况是不可译的。
三、不可译的现象及分析
1.古诗的翻译及分析。
例1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ataract on Mount Lu
Li Bo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以上译文版本出自于专家笔下,也有它的奇妙之处。但当读者读到原诗的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时,以下景色在读者面前油然而生。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可见中国古诗的意境给读者心中留下了一种朦胧的、含蓄的美的感觉。然而,在英语版本中,读者很难体会本诗的内涵意思。更不用说,后面几句的强大气势在英文中无从体现。因此要在两种语言中体现同样的意境,要把诗的一切从一种语言植入另一种语言,要把原诗把原诗的思想、感情、意境及韵味完善地传达给读者,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显然,汉语古诗中的字数限制,以及平仄、对偶等等肯定是无法译成英文的。
2.习语的翻译和分析。
例2
四面楚歌 to be sieged one all sides
卧薪尝胆 to sleep on brushwood and taste gall
-to undergo self imposed hardship to wipe out a natural humiliation.
尽管这些翻译好像把基本意思传递给了外国读者,但他没有办法去体会这些习语所体现的典故和内涵之意。作为汉朝独特文化背景下的特定的产物,这种习语承载着特定文化的韵味和典故。外国读者能通过译文理解它们的表面意思,但他们不能体会其具有的奥秘。汉语习语简洁明了的特征已经在翻译中缺失了。
例3 (1) Give someone a bird. (2) Have the face.
在英语中,也有许多具有生动想象力的习语。当一个中国读者第一次看到例3中的习语,可能会认为它们是“给某人一只鸟”和“有面子”。尽管它们表面上听起来合理,但它们却代表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含义,分别是 “解雇某人”和“毫不知耻”。因为这些习语的形成具有英语国家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对于一个中国读者来说也难以理解它的内涵之意。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们承载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简洁的词汇和丰富的内涵。所以,在未了解习语内涵的情况下,一些习语是不可译的。
3.双关的分析。
例4 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以上例子属于一种修辞手法——双关。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即一语双关。双关可分为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例4中的句子属于语音双关。大部分的汉语谚语被赋予了双关的的特征。它们的意思一目了然。如“照旧(舅)”和“一清(青)二白”,读者可以读到它们的双重意义以及理解双关的幽默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它仅仅可以被理解但不能在目的语中发现具有双重意义的对等语。如果他们被译成英文,双关的意义和韵味将可能失去。因此,双关有时是不可译的。
4.回文的分析。
例 5 (1)“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2)Ten animals slam in a net.
Was it a cat I saw?
读了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非常有趣。这是因为它们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回文。回文指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也叫回环。不同的语言给予不同的结构。这种修辞是将词、短语或句子按原语的形式特征进行技巧性的排列来产生一定的效果。它们与原语本身的语言形式紧密相关,容不得任何的改变,更别提将它们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因为回文的实用价值不大,通常来说,回文是不可译的。 5.第五种现象及分析。俗话说,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国人常常有礼貌地称呼街坊邻居“王大妈、李二婶”等。但在英语中,这样的词并不存在。就“李二婶”为例,对外国人而言,当听到这样的称呼,他一定很困惑。事实上,她的名字不是“李二”,她也不是李二的妻子,那她的名字是什么呢?一些外国人就搞不明白了。当然,这种称呼反映了邻里之间亲密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几千年来依然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在英语中,与中国特有的充满人情味的称呼的对等词是不存在的。如果将“李二婶”译为“Mrs. Li”, 就感觉失去了亲密的人情味。因此,中国特有的称呼有时是不可译的。
当然,以上几种情况在语言中仅是少数,为什么原语的意思不能准确的体现出来,主要是以下因素导致的。
四、导致不可译性的因素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它是跨文化的交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中英两国历史悠久,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典故、成语、风俗习惯、社交礼仪等很多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由于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这些用语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造成翻译过程中的障碍。
语言与思维是分不开的,而民族文化又给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极其深刻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的语言表达受思维方式的支配。由于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翻译的障碍。
当然还有不同的制度文化,社会习俗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的转化。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读者可以发现,翻译的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工作者应该尽量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实现文化的传递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而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每一种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如加注、增补,原文的修辞效果同样会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Nida,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Trans,严久生.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2]戈盾.从语言学看不可译[J].翻译通讯.1984.5.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刘振江.英汉翻译中的某些不可译现象[J].中国翻译,1998.3.
[5]张成柱.不可译的存在与转化[J].中国翻译.1998.5.
作者简介:
李宁艳(1977.6-),女,陕西人,本科,就职于西安思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
罗刚峰(1979.11-),男,陕西人,本科,就职于西安思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律英语。
【关键词】可译性 不可译性
一、引言
为了进一步促进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流,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然,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同样被给与了更多的关注。尽管在翻译实践中不可译性现象微乎其微,但它却不容忽视。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不可译的现象,探索导致不可译现象的因素。为了弥合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的鸿沟,作者通过分析不可译现象力求在翻译实践中给读者一些建议。
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凡事皆有两面性,翻译同样如此。众所周知, 翻译就是把某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那么, 在翻译中不可准确地再现, 就是不可译性。也就是说翻译过程中, 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 另一种语言又恰好缺乏相应的形式既能表达出该意义又能表达出所要求的该形式的某些特征, 不可译的现象就必然会出现。当然,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与人们对于语言的特征、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的理解紧密相关,二者是一对相关的术语。然而,不可译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对的,仅在少数情况下是绝对的。作者认为在翻译实践中,以下几种情况是不可译的。
三、不可译的现象及分析
1.古诗的翻译及分析。
例1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ataract on Mount Lu
Li Bo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以上译文版本出自于专家笔下,也有它的奇妙之处。但当读者读到原诗的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时,以下景色在读者面前油然而生。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可见中国古诗的意境给读者心中留下了一种朦胧的、含蓄的美的感觉。然而,在英语版本中,读者很难体会本诗的内涵意思。更不用说,后面几句的强大气势在英文中无从体现。因此要在两种语言中体现同样的意境,要把诗的一切从一种语言植入另一种语言,要把原诗把原诗的思想、感情、意境及韵味完善地传达给读者,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显然,汉语古诗中的字数限制,以及平仄、对偶等等肯定是无法译成英文的。
2.习语的翻译和分析。
例2
四面楚歌 to be sieged one all sides
卧薪尝胆 to sleep on brushwood and taste gall
-to undergo self imposed hardship to wipe out a natural humiliation.
尽管这些翻译好像把基本意思传递给了外国读者,但他没有办法去体会这些习语所体现的典故和内涵之意。作为汉朝独特文化背景下的特定的产物,这种习语承载着特定文化的韵味和典故。外国读者能通过译文理解它们的表面意思,但他们不能体会其具有的奥秘。汉语习语简洁明了的特征已经在翻译中缺失了。
例3 (1) Give someone a bird. (2) Have the face.
在英语中,也有许多具有生动想象力的习语。当一个中国读者第一次看到例3中的习语,可能会认为它们是“给某人一只鸟”和“有面子”。尽管它们表面上听起来合理,但它们却代表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含义,分别是 “解雇某人”和“毫不知耻”。因为这些习语的形成具有英语国家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对于一个中国读者来说也难以理解它的内涵之意。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们承载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简洁的词汇和丰富的内涵。所以,在未了解习语内涵的情况下,一些习语是不可译的。
3.双关的分析。
例4 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以上例子属于一种修辞手法——双关。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即一语双关。双关可分为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例4中的句子属于语音双关。大部分的汉语谚语被赋予了双关的的特征。它们的意思一目了然。如“照旧(舅)”和“一清(青)二白”,读者可以读到它们的双重意义以及理解双关的幽默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它仅仅可以被理解但不能在目的语中发现具有双重意义的对等语。如果他们被译成英文,双关的意义和韵味将可能失去。因此,双关有时是不可译的。
4.回文的分析。
例 5 (1)“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2)Ten animals slam in a net.
Was it a cat I saw?
读了以上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非常有趣。这是因为它们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回文。回文指把相同的词汇或句子,在下文中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也叫回环。不同的语言给予不同的结构。这种修辞是将词、短语或句子按原语的形式特征进行技巧性的排列来产生一定的效果。它们与原语本身的语言形式紧密相关,容不得任何的改变,更别提将它们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因为回文的实用价值不大,通常来说,回文是不可译的。 5.第五种现象及分析。俗话说,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国人常常有礼貌地称呼街坊邻居“王大妈、李二婶”等。但在英语中,这样的词并不存在。就“李二婶”为例,对外国人而言,当听到这样的称呼,他一定很困惑。事实上,她的名字不是“李二”,她也不是李二的妻子,那她的名字是什么呢?一些外国人就搞不明白了。当然,这种称呼反映了邻里之间亲密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几千年来依然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在英语中,与中国特有的充满人情味的称呼的对等词是不存在的。如果将“李二婶”译为“Mrs. Li”, 就感觉失去了亲密的人情味。因此,中国特有的称呼有时是不可译的。
当然,以上几种情况在语言中仅是少数,为什么原语的意思不能准确的体现出来,主要是以下因素导致的。
四、导致不可译性的因素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它是跨文化的交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中英两国历史悠久,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典故、成语、风俗习惯、社交礼仪等很多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由于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这些用语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造成翻译过程中的障碍。
语言与思维是分不开的,而民族文化又给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极其深刻的影响。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的语言表达受思维方式的支配。由于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翻译的障碍。
当然还有不同的制度文化,社会习俗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的转化。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读者可以发现,翻译的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在翻译实践中,翻译工作者应该尽量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实现文化的传递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而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每一种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如加注、增补,原文的修辞效果同样会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Nida,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Trans,严久生.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2]戈盾.从语言学看不可译[J].翻译通讯.1984.5.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刘振江.英汉翻译中的某些不可译现象[J].中国翻译,1998.3.
[5]张成柱.不可译的存在与转化[J].中国翻译.1998.5.
作者简介:
李宁艳(1977.6-),女,陕西人,本科,就职于西安思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
罗刚峰(1979.11-),男,陕西人,本科,就职于西安思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律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