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对教学模式及其有效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地设计探究活动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课的探究活动为例,阐述如何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探究活动 目标引领 活动方案 合作交流
探究式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学生终身发展并具有教师个性特色的教学新模式。巧妙地设计探究活动、积极地促成学生体验交流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课的教学示例。
1.重视目标引领,明确探究活动的重要性
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对问题探索的动力源自好奇心,目的性不强,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显得十分重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中的内容。由于本节涉及的种群密度、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概念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学时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目标的落实,而忽视了种群密度的调查这一技能的习得。笔者反其道而行之,灵活处理教材,把教学重心放在活动探究和模拟调查这一能力目标上,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采取活动探究和问题探究并举的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串为主线引领,以系列活动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尝试、体验、交流,教师则点拨、质疑、拓展。教学设计时教师用心规划探究方法、探究材料、小组分工、活动评价、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案成为自主建构的向导。创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主动思考、自我习得、相互促进,赋予了因材施教以新的内涵。
2.创新活动方案,增强探究活动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故此,有效的探究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生成知识,自由地施展个性的过程。笔者在组织“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节的教学中,巧妙地设计了多种类型的探究活动。
一是以激趣为目的的探究:用多媒体展示密布着五角星、三角形、圆形的大样本图形,让学生进行图形计数抢答赛,比一比谁数得快;接着发放纸质图片,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想办法快速数出图片中各种图形的数目,比一比谁的方法巧。学生动手动脑,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探究欲望,直观地感受到了直接计数法与估算法的优劣,初步形成对该方法的感性认识。
二是模型建构和模拟演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设计统计方案估算出模拟草坪上蒲公英的数量,讨论怎样取样结果更可靠?分析误差产生的可能原因,汇报活动结果。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断试错,在试错中不断反思,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明白取样和计数时减少实验误差的方法,主动建构起样方法的模型。接着,教师提供画有样方的托盘和一包大豆,请学生演示用样方法估算大豆的数目,演示时教师不断晃动托盘,使负责统计的两名学生无法计数,引发强烈的矛盾冲突,体会用静态样方无法估算运动中物体的事实,明确了样方法的使用范围及局限性。此活动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是体验式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提供的已知数量的红豆先估算出大烧杯中的大豆的总数,建构相关表达式,再小组分工,统计出结果,参与交流活动成果。通过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标志重捕法的理解和掌握。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调查池塘中鲤鱼、草原上某昆虫的种群密度该如何取样?单个样方如何计数?如何处理数据?常用的样方法有哪些?如果你是一个研发人员,发明了一种杀虫剂,要检验其效果,你是更关注数量还是密度?……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让学生产生兴奋点,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究热情。
为强化探究活动效果,笔者高度重视情境创设,比如上课伊始让学生观赏视频剪辑资料“生物的群体生活”,通过各种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种群的图片,建立对种群的感性认识;运用PPT演示标志重捕法的图解等。总之,有效的探究活动应该做到目标明、过程清、活动实。
3.重视合作交流,提升活动体验的深刻性
本节课的教学在一系列精心预设的探究活动中层层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每一次的活动探究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实现的,小组采用异质分组,各成员在激烈的交流讨论中、在多样化的动手操练中,在积极评价中感受到了合作探索的乐趣。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同伴互助多了、交流展示多了、主动参与多了。教师乐于当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更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与表现,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维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课堂呈现出平等、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多次出现让人怦然心动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学生互动探究、合作交流后的感悟;来自于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试错后的反思;来自于教师化解问题、意外生成时的喜悦。活动中所体现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有效探究的价值所在。
通过本节中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笔者坚信探究是走有效教学之路的根本这一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让探究成为课堂教学永远的主旋律,更主动、积极地更新观念,下工夫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探究活动 目标引领 活动方案 合作交流
探究式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学生终身发展并具有教师个性特色的教学新模式。巧妙地设计探究活动、积极地促成学生体验交流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以下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课的教学示例。
1.重视目标引领,明确探究活动的重要性
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但对问题探索的动力源自好奇心,目的性不强,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显得十分重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中的内容。由于本节涉及的种群密度、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概念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学时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目标的落实,而忽视了种群密度的调查这一技能的习得。笔者反其道而行之,灵活处理教材,把教学重心放在活动探究和模拟调查这一能力目标上,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采取活动探究和问题探究并举的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串为主线引领,以系列活动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尝试、体验、交流,教师则点拨、质疑、拓展。教学设计时教师用心规划探究方法、探究材料、小组分工、活动评价、成果展示等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案成为自主建构的向导。创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主动思考、自我习得、相互促进,赋予了因材施教以新的内涵。
2.创新活动方案,增强探究活动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故此,有效的探究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地生成知识,自由地施展个性的过程。笔者在组织“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节的教学中,巧妙地设计了多种类型的探究活动。
一是以激趣为目的的探究:用多媒体展示密布着五角星、三角形、圆形的大样本图形,让学生进行图形计数抢答赛,比一比谁数得快;接着发放纸质图片,要求学生每两人一组,想办法快速数出图片中各种图形的数目,比一比谁的方法巧。学生动手动脑,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探究欲望,直观地感受到了直接计数法与估算法的优劣,初步形成对该方法的感性认识。
二是模型建构和模拟演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设计统计方案估算出模拟草坪上蒲公英的数量,讨论怎样取样结果更可靠?分析误差产生的可能原因,汇报活动结果。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断试错,在试错中不断反思,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明白取样和计数时减少实验误差的方法,主动建构起样方法的模型。接着,教师提供画有样方的托盘和一包大豆,请学生演示用样方法估算大豆的数目,演示时教师不断晃动托盘,使负责统计的两名学生无法计数,引发强烈的矛盾冲突,体会用静态样方无法估算运动中物体的事实,明确了样方法的使用范围及局限性。此活动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是体验式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提供的已知数量的红豆先估算出大烧杯中的大豆的总数,建构相关表达式,再小组分工,统计出结果,参与交流活动成果。通过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标志重捕法的理解和掌握。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调查池塘中鲤鱼、草原上某昆虫的种群密度该如何取样?单个样方如何计数?如何处理数据?常用的样方法有哪些?如果你是一个研发人员,发明了一种杀虫剂,要检验其效果,你是更关注数量还是密度?……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让学生产生兴奋点,使学生保持持久的探究热情。
为强化探究活动效果,笔者高度重视情境创设,比如上课伊始让学生观赏视频剪辑资料“生物的群体生活”,通过各种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种群的图片,建立对种群的感性认识;运用PPT演示标志重捕法的图解等。总之,有效的探究活动应该做到目标明、过程清、活动实。
3.重视合作交流,提升活动体验的深刻性
本节课的教学在一系列精心预设的探究活动中层层展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每一次的活动探究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实现的,小组采用异质分组,各成员在激烈的交流讨论中、在多样化的动手操练中,在积极评价中感受到了合作探索的乐趣。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同伴互助多了、交流展示多了、主动参与多了。教师乐于当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更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与表现,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维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课堂呈现出平等、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多次出现让人怦然心动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学生互动探究、合作交流后的感悟;来自于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试错后的反思;来自于教师化解问题、意外生成时的喜悦。活动中所体现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有效探究的价值所在。
通过本节中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笔者坚信探究是走有效教学之路的根本这一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让探究成为课堂教学永远的主旋律,更主动、积极地更新观念,下工夫提高探究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