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军训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地提升军训的成效,培养大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教学模式、德育方式、建立军训长效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大学生军训的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军训;德育
军训是大学生入学以后接受的一次特殊教育。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既是德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军训在军事集体中进行,使每个成员在个性差异下交往、融合,个体在精神上大大丰富起来,在智能上更快地成熟,也能更快获得其本身所缺乏的那些品质。
一、大学生军训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主人与栋梁,大学生在校参加军事训练以及对军事理论课的有效学习的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使其懂得战争离我们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遥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一旦失去必要的国防意识,就会给自己的安全与发展带来全面危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就会垮掉,甚至招致败军亡国的命运。
(二)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想能够长久的发展,就都应有忧患意识。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是可以培养自身对国家与民族忧患意识的,这同样也是与培养国防意识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可以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自觉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刻苦学习、开拓进取。
(三)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军事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文化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例如,熟悉常规轻武器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方法,野外生存技能以及必要的野外救援救护知识等。学习这些基本军事技能,提高自身军事素质,让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们适应新时期现代化战争的要求。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在战时有足够的自我防卫能力与生存能力,更能发挥出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四)提高大学生参军热情,提高兵源质量
随着国际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战争已进入了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特别是我们可以从近年来世界上几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中不难发现,一些高精尖武器往往会对一场战争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战争的根本决定因素还是人,特别是那些有着既有广泛又有专业基础知识的高端人才。而高校大学生就是未来高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是国家后备人才的储备力量。他们既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今后兵员的主要来源。
二、大学生军训中出现的问题
(一)军训项目陈旧
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安全性,高校军训的项目基本上以具有短期效应的队列考核、歌咏比赛、内务评比等活动为主,从而导致学生在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大学生对军训基本以配合为主,难以达到积极参与大程度,致使军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大力度不够
军训是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军训中往往以列队训练为主,其他时间很少,也没有完整的方案计划,只能利用晚上的零星时间,在游戏和休息的间隙进行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难以保证系统性和有效性。
(三)尚未建立保持军训效果的长效机制
目前,高校军训的基本模式是新生入校后集中分批短期训练,训练时间、内容、方式相对集中。但是这种集中教育在军训任务完成后很快就会消失。学生在军训结束后往往不消几天就会逐渐恢复到军训之前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以“短期效果”为桥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军训成果。
三、提升大学生军训成效的对策
为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军训质量,应根据传统军事训练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而科学的改革,构建出符合国情、校情的军训模式。
(一)创新教学模式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在个性和思维方式方面,都和以前大不一样。在具体工作中不能照搬照旧,而是需要探求新的方式方法。在训练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如适当增加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打靶、参观军事科技展览、野外生存训练、军体拳、旗语、信号语等内容,同时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可以适当增加维护社会治安技能的训练,如消防、自我防卫、反邪教、反传销等。在训练方式上可以利用手机、网络、多媒体、仿真模拟等技术手段,提升训练等有效性。
(二)提高德育质量
军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德育,因此保证德育质量是军训的本质要求。过去在国家大背景下,大学生军训只通过基本的训练项目便可以提高自身道德意识修养,但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家庭背景都很好,一路顺利长大,未曾经历过在严酷环境下的挫折教育。当这批学生在面对军训时,就很容易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因此高校在军训过程中必须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在军训项目上增加德育课程和心理教育课程,打通教官、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与学生沟通途径,多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时刻关注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三)建立军训长效机制
军训锻炼了同学们的体质意志,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这些品质是大学阶段所需要的,更是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所必须的。因此高校应尽可能建立军训长效机制,使军训中焕发出来的精神面貌和作风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发扬下去,把军训成果转化为优良的学风、校风,促使学生取得更大得荣誉和成绩。高校可以尝试建立分时段军训,将军训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利用军事理论课跨度较长的特点,通过上好军事理论课持续巩固军训成果;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军事化管理,如宿舍内每天进行军被内务的评比、早西点晚西点训练、构建学生精英连尖刀班等。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新中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军训作为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必须充分发挥其载体功能,有目的的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使大学生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大学四年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6.
[2]鲁杰,孟悌清.大学生军训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8-80.
关键词:大学生;军训;德育
军训是大学生入学以后接受的一次特殊教育。在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既是德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军训在军事集体中进行,使每个成员在个性差异下交往、融合,个体在精神上大大丰富起来,在智能上更快地成熟,也能更快获得其本身所缺乏的那些品质。
一、大学生军训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的国防意识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主人与栋梁,大学生在校参加军事训练以及对军事理论课的有效学习的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使其懂得战争离我们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遥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一旦失去必要的国防意识,就会给自己的安全与发展带来全面危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就会垮掉,甚至招致败军亡国的命运。
(二)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想能够长久的发展,就都应有忧患意识。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是可以培养自身对国家与民族忧患意识的,这同样也是与培养国防意识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可以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自觉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刻苦学习、开拓进取。
(三)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军事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文化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例如,熟悉常规轻武器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方法,野外生存技能以及必要的野外救援救护知识等。学习这些基本军事技能,提高自身军事素质,让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们适应新时期现代化战争的要求。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在战时有足够的自我防卫能力与生存能力,更能发挥出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四)提高大学生参军热情,提高兵源质量
随着国际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战争已进入了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特别是我们可以从近年来世界上几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中不难发现,一些高精尖武器往往会对一场战争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战争的根本决定因素还是人,特别是那些有着既有广泛又有专业基础知识的高端人才。而高校大学生就是未来高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是国家后备人才的储备力量。他们既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今后兵员的主要来源。
二、大学生军训中出现的问题
(一)军训项目陈旧
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安全性,高校军训的项目基本上以具有短期效应的队列考核、歌咏比赛、内务评比等活动为主,从而导致学生在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大学生对军训基本以配合为主,难以达到积极参与大程度,致使军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大力度不够
军训是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军训中往往以列队训练为主,其他时间很少,也没有完整的方案计划,只能利用晚上的零星时间,在游戏和休息的间隙进行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难以保证系统性和有效性。
(三)尚未建立保持军训效果的长效机制
目前,高校军训的基本模式是新生入校后集中分批短期训练,训练时间、内容、方式相对集中。但是这种集中教育在军训任务完成后很快就会消失。学生在军训结束后往往不消几天就会逐渐恢复到军训之前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在强化训练的基础上,以“短期效果”为桥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军训成果。
三、提升大学生军训成效的对策
为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军训质量,应根据传统军事训练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而科学的改革,构建出符合国情、校情的军训模式。
(一)创新教学模式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新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在个性和思维方式方面,都和以前大不一样。在具体工作中不能照搬照旧,而是需要探求新的方式方法。在训练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如适当增加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打靶、参观军事科技展览、野外生存训练、军体拳、旗语、信号语等内容,同时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可以适当增加维护社会治安技能的训练,如消防、自我防卫、反邪教、反传销等。在训练方式上可以利用手机、网络、多媒体、仿真模拟等技术手段,提升训练等有效性。
(二)提高德育质量
军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德育,因此保证德育质量是军训的本质要求。过去在国家大背景下,大学生军训只通过基本的训练项目便可以提高自身道德意识修养,但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家庭背景都很好,一路顺利长大,未曾经历过在严酷环境下的挫折教育。当这批学生在面对军训时,就很容易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因此高校在军训过程中必须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在军训项目上增加德育课程和心理教育课程,打通教官、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与学生沟通途径,多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时刻关注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三)建立军训长效机制
军训锻炼了同学们的体质意志,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这些品质是大学阶段所需要的,更是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所必须的。因此高校应尽可能建立军训长效机制,使军训中焕发出来的精神面貌和作风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发扬下去,把军训成果转化为优良的学风、校风,促使学生取得更大得荣誉和成绩。高校可以尝试建立分时段军训,将军训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利用军事理论课跨度较长的特点,通过上好军事理论课持续巩固军训成果;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军事化管理,如宿舍内每天进行军被内务的评比、早西点晚西点训练、构建学生精英连尖刀班等。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新中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军训作为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必须充分发挥其载体功能,有目的的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使大学生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为大学四年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6.
[2]鲁杰,孟悌清.大学生军训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