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逻辑是在机器大工业和稳定劳动关系的背景下,以宏观层面的劳资互助为基本原则,用以应对劳动者收入下降风险的正式制度安排,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经济的兴起改变了微观层面的用工模式,对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带来了挑战,但仍然内洽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逻辑,从而可以遵循参数改革的思路,通过明确缴费责任主体、创新缴费基数确定方式、实施分项参保策略、完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措施将平台经济从业者纳入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 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逻辑是在机器大工业和稳定劳动关系的背景下,以宏观层面的劳资互助为基本原则,用以应对劳动者收入下降风险的正式制度安排,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经济的兴起改变了微观层面的用工模式,对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带来了挑战,但仍然内洽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逻辑,从而可以遵循参数改革的思路,通过明确缴费责任主体、创新缴费基数确定方式、实施分项参保策略、完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等措施将平台经济从业者纳入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
其他文献
王船山对中国古代家国情怀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船山家国情怀集中体现在深度探寻家国内在精神的契合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连带互补性,不仅论述了“家”对“国”的初始意义和拱立价值,而且阐发了“国”对“家”的整合意义和保障价值,从而使得“家”成为“国”的建构基元,“国”成为“家”的价值核心,凸显出二者命运与共的内在机理,以及“微而润如乳,宏而浩于穹”的伦理神韵和价值感召力.
建设数字国家已成为全球共识,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已成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农民的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数字乡村建设的底色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成效.通过全面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和农民数字素养普遍偏低的深层原因,深入阐释农民数字素养的价值内涵、生成逻辑和内在要求,进而提出农民数字素养提升的综合性实践路径,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搭建乡村治理数字化智慧平台,持续双向赋能以加速乡村经济文化产业迭代升级,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见证了汉朝与匈奴由战争转向和平的重要际遇.在此之后的70余年里,汉匈关系相对“和洽”,各得其所,促进了双边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民生发展.历史学家汤因比从宏观历史角度对此事件评价甚高,认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践行天下观的成功范例,继而提出解决世界问题的天下主义学说.汤因比将天下主义归因于“同情感”,也就是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从历史现实情况和中国传统思想角度来看,当时汉匈两国之间的天下主义模式是不平衡的,天下主义背后的根本动因也不是“同情感”,而是基于儒家贵和意识的和谐说.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惠及范围最广、涉及资金量最大的住房保障项目,旨在提高城镇劳动者获得基本住房所需的支付能力,关乎整个住房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运行20多年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住房筹资和住房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住房体制的成功转型,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如制度惠及范围有待扩展、缴存比率差距过大、收入再分配负向效应、制度运行效率低下.从共同富裕的要求出发,稳步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制度职责定位,实现从重点解决“有住房”到重点支持“有房住”和从“保障与改善并举”到
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人性能力与人性情感的区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的区分是李泽厚伦理学的基本要点;三个区分紧密联系着道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即道德的社会根源与道德的社会作用或效力;在现实具体的道德行为或道德作用过程中,作为道德心理形式的人性能力与具体的道德规范、善恶观念是无法分开的,外在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若想真正扎根、“在场”于人们的心灵,得到人们的“敬重”,从而有效地“牵引”其道德理性意志,并激起人们那种作为主体间关系的人性情感,从而在社会中运行生效,则必须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相应地调整转型,就此而言
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8-2021年发表的1163篇表现性评价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了我国表现性评价研究的热点及问题.近20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表现性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演进历程研究、概念研究、设计研究和应用研究四个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研究者对表现性评价实施中的现实问题关注不够,对表现性评价标准研究不足,忽视质性研究方法在表现性评价中的价值等问题.促进表现性评价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应该通过以下途径:组建复合型研究团队,加强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合作研究;推进表现性
哲学史书写是思想史探讨的对象,冯友兰中前期哲学史代表作《中国哲学史》与《新原道》即是绝佳的例证.在哲学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上,《中国哲学史》把哲学史视为民族历史的“心”和“魂”,哲学史书写是一种“知心”和“招魂”行动.《新原道》进一步明确中国哲学的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确立了哲学史内部的“中心—边缘”关系.在情节模式上,《中国哲学史》存在着显性的“子学时代—经学时代—新子学时代”三环节,以及隐性的儒家单线道统结构.《新原道》则将后者翻为正面,建构了以儒家为主线的“社会道统”论,其发展的终点是作为“新统”
中古英国编年史对《大宪章》和约翰王进行了多重历史书写,这些历史书写奠定了不同时期《大宪章》叙事和评价的基础.19世纪末斯塔布斯依据奥尔本斯编年史,认为约翰是彻底的暴君,强调《大宪章》的宪法性质.20世纪中叶霍尔特对政府档案进行了系统研究,采信《克洛兰编年史》的历史书写,强调约翰政府坚持亨利二世国家建设的政策,进而坚持《大宪章》的封建性质.近来卡朋特对原始手稿、政府档案和编年史进行了综合研究,依据贝蒂讷的无名氏的编年史和《科吉歇尔编年史》的历史书写,强调约翰性格的不足,重新主张《大宪章》的法治价值.总体上,
当今数字信息时代,个人信息易于受侵害.2021年制定并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法第47条在制度层面引入了删除权,为解决大数据时代数字记忆与个人信息之间的冲突提供了重要路径.在该法制定过程中,有关学者研究过与删除权密切相关的被遗忘权,并且就被遗忘权与删除权的关系进行过讨论,概括为相同说、相异说、包含说和竞合说.然而,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被遗忘权的价值特征可以弥补删除权之不足.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完善过程中应当以“相异说”为基础,明确删除权与被遗忘权之间的边界,待删除权实施平稳后,引
社会工作者的离职是社会工作人才专业队伍建设的重要议题,引入组织文化视角,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者离职的中观机制,并形成与宏观制度设计产生连结的治理策略.根据“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 2019)”数据,将目前的社会工作机构组织文化分成三个类型:认同文化、竞争文化与自主文化,以此为基础研究组织文化并辨识其与社会工作者离职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三类组织文化都对社会工作者离职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组织文化的作用不能削弱工资给离职带来的负向影响;担任管理岗位的社会工作者对竞争文化更为敏感而不易离开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