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必大家都会有拥抱大自然、亲近小动物的愿望,但你知道我们人类该怎样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么?
有人以为像提笼架鸟那般圈养动物便是爱,可是除却满足个人的占有欲外,却是对动物的囚禁与关押!
爱它,不一定要拥有它,爱它就更应该尊重它的生活习性,让它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有吃、有喝、有自然行为、有隐蔽场所,甚至有捕猎对象和天敌的环境里。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跟人类一样,也需要有一个“家”——而他们的家便是那些保护地、国家公园和荒野地,人类和动物各安其家,才能最终和谐相伴。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书中,卡逊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环境荷尔蒙也可称为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影响人体和动物体内正常激素水平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环境激素的摄取,会引发人类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调节失常,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我有几次与黄鼬的偶遇,有种像中了大奖一样的惊喜。黄鼬即黄鼠狼,性情谨慎,行动诡秘。一次在南海子公园栈道,一只叼着条死鱼的黄鼬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当然它也感觉到我们相遇太过突兀,急忙钻到栈道底下去了;再一次,我在鹿苑湿地长廊下见到一只黄鼬跑向芦苇丛,当时还后悔未做好拍摄准备,没一会儿,它竟然嘴叼一个黑色小雏鸟(估计是骨顶鸡)回来了,因为我在拍鸟,便及时录下了这些珍贵场面,堪称经典。黄鼬是城市中的常客,有两次我都在家中楼下垃圾站附近见到,但都是较早或很晚的时间。还有一次我在南方讲课,中午校园静谧,我独自转悠着拍鸟,竟也遇见一只黄鼬。黄鼬在城市中生存的环境需求比较复杂,要有便于逃逸和隐蔽的废墟或灌丛,还要有觅食条件,如有小动物、有垃圾堆的地方。
如果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动物简直异彩纷呈,像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蝙蝠、古老的爬行动物壁虎、家鸭的祖先绿头鸭,还有大大小小、昼伏夜出的老鼠……昆虫种类更是不计其数,野生动物就跟我们人类一样,也是这个城市的常住客。但它们只能在生态环境适宜的条件下生存:即有栖息地和隐蔽处、有水和食物的来源,且无过度的污染,否则,树砍了,水污了,空气脏了,动物自然流离失所,销声匿迹,那不就成了美国环保发起人蕾切尔·卡逊所描述的《寂静的春天》中的状态了吗?人类在那种生态环境之中的生存也将是险象环生的。人也是一种动物,我们跟它们是远亲,生活在一个生物圈的人类同样会遭到环境荷尔蒙中毒的厄运,只有守护住荒野地,我们才能与动物互为伴侣、互惠共生。
不久前,我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加油!科学课”栏目,编导策划了一个校园动物保护方案,其中一个实践活动是“为小鸟挂巢箱”,我提出异议——不要自以为是给鸟做窝,要想真正在校园提供便于野生动物栖息之所,就做一处“荒野”——一个小小的自然地,用围栏围起来,有自然的土壤和水体,乔灌草多样,枯枝烂叶切莫清理,杜绝一切人为干扰,我们的作为就是观察记录,不久就会发生生命的奇迹,有草、有树、有虫、有鸟、甚至有兽的出没。
我有一个理想,就是把我工作的麋鹿苑建成一个不圈养动物的动物园——即不去关养动物,而是养护生态。“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有了接近自然的荒野生境,自然会有鸟兽的莅临。果然,这些年,小型鸣禽越来越多,大型的也曾有白枕鹤、白琵鹭、灰头麦鸡降临,2019年9月,天上飞来个“林妹妹”——一只灰鹤,到现在还在呢。
古人对荒野的诗意描述,可诠释为鹤鹿同春的美好意境。如今在现实中也可以遇见。在我工作的麋鹿苑中也生活着几只鹤,偶尔也能拍到鹤鹿同春的美图。在中国东部黄海之滨的盐城与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兽类有麋鹿和牙獐,鸟类更是数不胜数,尤其是作为世界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这里自然就成了“鹤鹿同春”的真正展现地。
去年末,我曾赴盐城保护区讲座,抽空到保护区看鹤,为数不多的丹顶鹤令人揪心,为何?这里的丹顶鹤越冬数量逐年下降,有分析说是丹顶鹤的迁徙分东西两条线,近年东线即日韩数量增多,西线这边就见少了,如果纯属自然因素,也能理解,但我见到的一幕却令人顿生疑窦。当时恰为鹤类从北向南迁来越冬的季节,天空一行行的鹤阵,煞为壮观,忽见远方田埂处一个骑摩托的人在轰赶降落的鹤,我追问原因,当地人说,是怕鹤吃地里的秧苗便催赶鹤,难道这才是鹤阵在空盘旋久久不落的原因?那就太悲催了!解决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生态补偿亟待落地。
这里,陕西朱鹮保护区的“鹮田一分”经验就可资借鉴。该项目将有机水稻种植与朱鹮保护相结合,通过修复农田,作为朱鹮的觅食区域,在每亩稻田中特别为朱鹮留出一分田“荒野地”,作为觅食区,觅食区内严格禁止任何生产活动,长年保证蓄水,并要定期投放泥鳅、鱼、虾等,以修复水田的生物多样性,确保朱鹮在野外有充足的食物。由于严格按照有机水稻的要求种植,严禁使用农药化肥,湿地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将明显增加。稳定的食物来源,将有利于提高朱鹮的繁殖率和存活率。“鹮田一分”意义重大,不但让朱鹮得以安居,而且由于生长环境没有污染,水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这里也成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改善和修复朱鹮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朱鹮种群数量和农户收入增加的双赢目标。当然这与朱鹮不吃秧苗有关,鹮鹤有别,但野地里的动物性食物该是鹤类的首选,如果鹤有足够的泥鳅吃,何必再去啃苗。人对动物,要留有余地。
何为荒野?荒野是生态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指未受人为干扰和较少人工改造的自然“本底”,荒野(wilderness)一词有野生物种不受人类管制和约束的含义。荒野是一种充满多样性、原生性、开放性、和谐性、偶然性、异质性、自愈性、趣味性的野趣横生的自然系统。
我在拍摄野生鸟兽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形,当有人接近,它们立刻作鸟兽散,鸟展翅而飞,兽夺路而逃,难道是鸟类怕人这种“兽类”吗?可事实上却不是都怕,它们不怕四脚之兽,却只怕人类的打扰和自以为是的“人定胜天”。
我之所以能够无数次荒野艷遇,成功拍摄到那些珍贵的鸟兽美片,就是因为动物没把我当人看,当成枯木,当成大自然的一个天然存在。有一次我在郊野遇见一只野鸡,正准备举起相机拍摄,余光里竟发现一只野兔向野鸡方向走来,于是我凝神伫立,大气都不敢出,等这鸟兽二仙进入我的镜头才按下快门,终于得到一帧“金风玉露一相逢”的鸟兽和谐美片。
“人定胜天”,古代哲学家的本意是人若入定,无往而不胜,即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然而现实生活中,在“大有作为”的工业化思维下,人类进军荒野,扫平荒芜,填平湿地,使自然地愈益减少。生态单调的最大标志就是物种的单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形不成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生态造成了严重伤害。
在南海子公园,我目睹了从清除违建,留白增绿,施工建园,以及保洁绿化的作业过程。而作为观鸟者的我,却饱受了一场悲喜转换的生态变迁剧:初期拆违与非法垃圾场的清除,使脏乱差局面得到改善,这是好事!随之形成空旷的公园用地——大面积的荒野,我称之为“围荒期”,那几年杂草丛生,人迹罕至,鸟兽出没,生命繁荣,最典型的是,我拍到多种猛禽,还有罕见的水雉、天鹅纷至沓来。这一切随着“施工期”推土机的轰鸣戛然而止——建园完成,大片的草坪、整齐的人工林,虽然不如围荒阶段那么具备生物多样性,也比原来的脏乱差强得多。可惜,由于勤劳的保洁及绿化工人刮地皮式的劳作,使得这里的野兽、野鸟,惶惶不可终日,就连落叶、杂草都被清理一空,芦苇也革除殆尽,我想看的鸟,连栖息地和筑巢、隐蔽的条件都没有,真的成了红楼梦中的那句话“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念坛等湿地公园同样存在这类问题。因此,湿地公园必须强调生物多样性指标,不能以卫生的名义,铲除荒野,驱赶鸟兽,取代和曲解生态文明的本意。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无论是保护荒野还是自然地,未必都要大动干戈,画地为牢,自然地可大可小,因地制宜。留存小荒野,也能办大事。在自然保护措施中,有一种保护形式叫保护小区,中国江苏婺源为保护鸳鸯、白腿小隼、中华秋沙鸭、特别是蓝冠噪鹛,就设置了一系列的保护小区,卓有成效。
评价一处生态环境的好坏,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便是生物多样性,简而言之,就是野兽野草、花鸟虫鱼的多寡说了算——寂静的春天,整齐的草坪,单调的纯林,谈不上生态质量的良好。我曾在印度见过一处城市中的湿地,虽半亩方塘,却生机盎然,因为湿地周围是花墙,人进不去,但可以凭窗观赏,由于挡住了人为干扰,水草茂盛,鱼翔浅底,鸟儿飞翔,距离远近适当,极其适合拍照,达到人鸟两相宜的境界。类似的小湿地、小土丘、小灌丛、小荒野,可以营造于每个公园、每个学校、每个街道、每个大院、每个社区……这也将是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有利方法。
保护动物,关键在于栖息地的保护。从国际视野看,建立栖息地,是公认的人与动物言归于好的途径。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横空出世,成为美国人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国家公园的建立是对野生动物最妥善、最有效的保护。我也曾考察尼泊尔奇特旺国家公园,藏身于那里的鸟兽,大到犀牛,小到小枭,你可尽情去拍摄,但绝不能捕捉,自然为你展现的野性之美,时时处处令人惊叹。
当前,中国的十大国家公园(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北京长城、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普达措)正处于如火如荼的试点阶段。这些国家公园里或有波澜壮阔之自然盛景,或有令人称奇之珍禽异兽,且幅员辽阔。有了栖息地,有了保护区,有了国家公园,有了荒野地,才能真正实现生命共同体的宁静和谐、和平共生。
(责任编辑 /徐沐妍 美术编辑 /张志浩)
有人以为像提笼架鸟那般圈养动物便是爱,可是除却满足个人的占有欲外,却是对动物的囚禁与关押!
爱它,不一定要拥有它,爱它就更应该尊重它的生活习性,让它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有吃、有喝、有自然行为、有隐蔽场所,甚至有捕猎对象和天敌的环境里。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跟人类一样,也需要有一个“家”——而他们的家便是那些保护地、国家公园和荒野地,人类和动物各安其家,才能最终和谐相伴。
延伸閱读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书中,卡逊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环境荷尔蒙也可称为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影响人体和动物体内正常激素水平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环境激素的摄取,会引发人类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正常激素调节失常,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巧遇黄鼬
——城市里的美丽邂逅
我有几次与黄鼬的偶遇,有种像中了大奖一样的惊喜。黄鼬即黄鼠狼,性情谨慎,行动诡秘。一次在南海子公园栈道,一只叼着条死鱼的黄鼬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当然它也感觉到我们相遇太过突兀,急忙钻到栈道底下去了;再一次,我在鹿苑湿地长廊下见到一只黄鼬跑向芦苇丛,当时还后悔未做好拍摄准备,没一会儿,它竟然嘴叼一个黑色小雏鸟(估计是骨顶鸡)回来了,因为我在拍鸟,便及时录下了这些珍贵场面,堪称经典。黄鼬是城市中的常客,有两次我都在家中楼下垃圾站附近见到,但都是较早或很晚的时间。还有一次我在南方讲课,中午校园静谧,我独自转悠着拍鸟,竟也遇见一只黄鼬。黄鼬在城市中生存的环境需求比较复杂,要有便于逃逸和隐蔽的废墟或灌丛,还要有觅食条件,如有小动物、有垃圾堆的地方。
如果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动物简直异彩纷呈,像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蝙蝠、古老的爬行动物壁虎、家鸭的祖先绿头鸭,还有大大小小、昼伏夜出的老鼠……昆虫种类更是不计其数,野生动物就跟我们人类一样,也是这个城市的常住客。但它们只能在生态环境适宜的条件下生存:即有栖息地和隐蔽处、有水和食物的来源,且无过度的污染,否则,树砍了,水污了,空气脏了,动物自然流离失所,销声匿迹,那不就成了美国环保发起人蕾切尔·卡逊所描述的《寂静的春天》中的状态了吗?人类在那种生态环境之中的生存也将是险象环生的。人也是一种动物,我们跟它们是远亲,生活在一个生物圈的人类同样会遭到环境荷尔蒙中毒的厄运,只有守护住荒野地,我们才能与动物互为伴侣、互惠共生。
金窝、银窝,不如大自然的窝
不久前,我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加油!科学课”栏目,编导策划了一个校园动物保护方案,其中一个实践活动是“为小鸟挂巢箱”,我提出异议——不要自以为是给鸟做窝,要想真正在校园提供便于野生动物栖息之所,就做一处“荒野”——一个小小的自然地,用围栏围起来,有自然的土壤和水体,乔灌草多样,枯枝烂叶切莫清理,杜绝一切人为干扰,我们的作为就是观察记录,不久就会发生生命的奇迹,有草、有树、有虫、有鸟、甚至有兽的出没。
我有一个理想,就是把我工作的麋鹿苑建成一个不圈养动物的动物园——即不去关养动物,而是养护生态。“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有了接近自然的荒野生境,自然会有鸟兽的莅临。果然,这些年,小型鸣禽越来越多,大型的也曾有白枕鹤、白琵鹭、灰头麦鸡降临,2019年9月,天上飞来个“林妹妹”——一只灰鹤,到现在还在呢。
留住荒野
才会有鹤鹿同春
古人对荒野的诗意描述,可诠释为鹤鹿同春的美好意境。如今在现实中也可以遇见。在我工作的麋鹿苑中也生活着几只鹤,偶尔也能拍到鹤鹿同春的美图。在中国东部黄海之滨的盐城与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兽类有麋鹿和牙獐,鸟类更是数不胜数,尤其是作为世界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这里自然就成了“鹤鹿同春”的真正展现地。
去年末,我曾赴盐城保护区讲座,抽空到保护区看鹤,为数不多的丹顶鹤令人揪心,为何?这里的丹顶鹤越冬数量逐年下降,有分析说是丹顶鹤的迁徙分东西两条线,近年东线即日韩数量增多,西线这边就见少了,如果纯属自然因素,也能理解,但我见到的一幕却令人顿生疑窦。当时恰为鹤类从北向南迁来越冬的季节,天空一行行的鹤阵,煞为壮观,忽见远方田埂处一个骑摩托的人在轰赶降落的鹤,我追问原因,当地人说,是怕鹤吃地里的秧苗便催赶鹤,难道这才是鹤阵在空盘旋久久不落的原因?那就太悲催了!解决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生态补偿亟待落地。
这里,陕西朱鹮保护区的“鹮田一分”经验就可资借鉴。该项目将有机水稻种植与朱鹮保护相结合,通过修复农田,作为朱鹮的觅食区域,在每亩稻田中特别为朱鹮留出一分田“荒野地”,作为觅食区,觅食区内严格禁止任何生产活动,长年保证蓄水,并要定期投放泥鳅、鱼、虾等,以修复水田的生物多样性,确保朱鹮在野外有充足的食物。由于严格按照有机水稻的要求种植,严禁使用农药化肥,湿地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将明显增加。稳定的食物来源,将有利于提高朱鹮的繁殖率和存活率。“鹮田一分”意义重大,不但让朱鹮得以安居,而且由于生长环境没有污染,水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这里也成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改善和修复朱鹮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朱鹮种群数量和农户收入增加的双赢目标。当然这与朱鹮不吃秧苗有关,鹮鹤有别,但野地里的动物性食物该是鹤类的首选,如果鹤有足够的泥鳅吃,何必再去啃苗。人对动物,要留有余地。
延伸阅读
何为荒野?荒野是生态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指未受人为干扰和较少人工改造的自然“本底”,荒野(wilderness)一词有野生物种不受人类管制和约束的含义。荒野是一种充满多样性、原生性、开放性、和谐性、偶然性、异质性、自愈性、趣味性的野趣横生的自然系统。
人对荒野,该何作为?
我在拍摄野生鸟兽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形,当有人接近,它们立刻作鸟兽散,鸟展翅而飞,兽夺路而逃,难道是鸟类怕人这种“兽类”吗?可事实上却不是都怕,它们不怕四脚之兽,却只怕人类的打扰和自以为是的“人定胜天”。
我之所以能够无数次荒野艷遇,成功拍摄到那些珍贵的鸟兽美片,就是因为动物没把我当人看,当成枯木,当成大自然的一个天然存在。有一次我在郊野遇见一只野鸡,正准备举起相机拍摄,余光里竟发现一只野兔向野鸡方向走来,于是我凝神伫立,大气都不敢出,等这鸟兽二仙进入我的镜头才按下快门,终于得到一帧“金风玉露一相逢”的鸟兽和谐美片。
“人定胜天”,古代哲学家的本意是人若入定,无往而不胜,即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然而现实生活中,在“大有作为”的工业化思维下,人类进军荒野,扫平荒芜,填平湿地,使自然地愈益减少。生态单调的最大标志就是物种的单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形不成食物链和食物网,对生态造成了严重伤害。
在南海子公园,我目睹了从清除违建,留白增绿,施工建园,以及保洁绿化的作业过程。而作为观鸟者的我,却饱受了一场悲喜转换的生态变迁剧:初期拆违与非法垃圾场的清除,使脏乱差局面得到改善,这是好事!随之形成空旷的公园用地——大面积的荒野,我称之为“围荒期”,那几年杂草丛生,人迹罕至,鸟兽出没,生命繁荣,最典型的是,我拍到多种猛禽,还有罕见的水雉、天鹅纷至沓来。这一切随着“施工期”推土机的轰鸣戛然而止——建园完成,大片的草坪、整齐的人工林,虽然不如围荒阶段那么具备生物多样性,也比原来的脏乱差强得多。可惜,由于勤劳的保洁及绿化工人刮地皮式的劳作,使得这里的野兽、野鸟,惶惶不可终日,就连落叶、杂草都被清理一空,芦苇也革除殆尽,我想看的鸟,连栖息地和筑巢、隐蔽的条件都没有,真的成了红楼梦中的那句话“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念坛等湿地公园同样存在这类问题。因此,湿地公园必须强调生物多样性指标,不能以卫生的名义,铲除荒野,驱赶鸟兽,取代和曲解生态文明的本意。
小小自然地
大大国际范儿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无论是保护荒野还是自然地,未必都要大动干戈,画地为牢,自然地可大可小,因地制宜。留存小荒野,也能办大事。在自然保护措施中,有一种保护形式叫保护小区,中国江苏婺源为保护鸳鸯、白腿小隼、中华秋沙鸭、特别是蓝冠噪鹛,就设置了一系列的保护小区,卓有成效。
评价一处生态环境的好坏,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便是生物多样性,简而言之,就是野兽野草、花鸟虫鱼的多寡说了算——寂静的春天,整齐的草坪,单调的纯林,谈不上生态质量的良好。我曾在印度见过一处城市中的湿地,虽半亩方塘,却生机盎然,因为湿地周围是花墙,人进不去,但可以凭窗观赏,由于挡住了人为干扰,水草茂盛,鱼翔浅底,鸟儿飞翔,距离远近适当,极其适合拍照,达到人鸟两相宜的境界。类似的小湿地、小土丘、小灌丛、小荒野,可以营造于每个公园、每个学校、每个街道、每个大院、每个社区……这也将是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有利方法。
保护动物,关键在于栖息地的保护。从国际视野看,建立栖息地,是公认的人与动物言归于好的途径。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横空出世,成为美国人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国家公园的建立是对野生动物最妥善、最有效的保护。我也曾考察尼泊尔奇特旺国家公园,藏身于那里的鸟兽,大到犀牛,小到小枭,你可尽情去拍摄,但绝不能捕捉,自然为你展现的野性之美,时时处处令人惊叹。
当前,中国的十大国家公园(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北京长城、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普达措)正处于如火如荼的试点阶段。这些国家公园里或有波澜壮阔之自然盛景,或有令人称奇之珍禽异兽,且幅员辽阔。有了栖息地,有了保护区,有了国家公园,有了荒野地,才能真正实现生命共同体的宁静和谐、和平共生。
(责任编辑 /徐沐妍 美术编辑 /张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