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高校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个案研究提出了以下问题:使用驱动数据分析学生获得的多样化的英语能力(包括学术素养,语用能力,通用英语能力,写作能力)。本研究论述了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在为学生提供国际社会事务中的机会和挑战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以英语为媒介;国际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88-01
一、研究目的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国际对话与交流的频繁,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的教育在更多英语非官方语言的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些国家,英语不是当地居民交流使用的官方语言,却在全球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成为实质性的具有符号权力的国际化语言以及社会资源和知识在国际舞台交互流动的载体和媒介。尽管结构主义曾经批评英语所附属的思想价值,但全球教育体系对英语的需求是巨大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培养具有实用英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作为国家战略目标。
本文通过高校英语为媒介的教学示范,深入研究国际化语言---英语的教学实践。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是指在基础和高级课程中使用英语作为教育媒介来提高学生学术英语水平和熟练程度的课程体系。以英语为媒介的教育模式目的在于扩展学生在学术学科的通用和专业知识,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学生通过运用英语专业技能在国际事务中起到主导作用。英语在这样的语境下是学术学习的工具而非学科本身,获得英语技能只是学习学科知识过程中的副产品。
二、研究背景
英语作为全球语言,承载着社会科技发展,经济资本运作和全球现代化社会的交互合作。在高等教育环境下,以英语为媒介的教育模式在很多国家是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的国际化战略。并且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地位已经成为现代英语语言使用与习得的主导。
在全球化趋势下,精通英语并非意味着非母语者要背离母语被主流语言英语所同化,而是标志着他们通过获得全球语言能力将自己的身份和国际社会连接在一起。以英语为媒介的英语教育模式能够促进二元文化的形成,为一体化社会培养全球公民。因此,对研究者来说,探究本地和全球文化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的共存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研究者应该致力于新的双语制度文化共建过程中的紧张状态、协同作用和妥协。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英语教与学有效的教育决策和实践方式,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解决方案。
三、研究内容
(一)数据源研究。尽管英语教学在高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对于高校学生语言和专业学习的体验和效果的影响还有待研究。本研究将收集多元数据对金融和经济专业以英语为媒介的教与学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语境相关认知。
数据源包括:(1)教育部和学校文件;(2)高校学生对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模式的观念和态度;(3)学生对全英教学的忧虑程度;(4)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体验和效果中的地位和作用;(5)通过学生在国家标准化测试中的英语流利水平反映出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收集的数据将作为本研究的出发点和依据。
(二)以英语为媒介的写作教学研究。本研究以写作教学实践为例,从以下方面探讨了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模式的效果:
1.更新教学模式。在问卷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低下的原因在于听说、阅读、沟通和交流能力的欠缺。因此,以英语为媒介的写作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和英语写作技巧,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创新。
2.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录制了一系列写作技巧、写作素材微课视频供学生在课下定期观看,并要求学生查阅最新的英语新闻和动态。在课堂上,教师首先以英语为媒介与学生互动检测课下习得的效果,然后学生运用写作技巧和掌握的素材用书面形式将获取的资源和信息展示出来。
(三)语用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对高校58名学生进行了语用能力的群体研究。在一个学年中,要求学生递交正式和非正式情境下的两部演讲视频各三次,教师对其进行评价。通过面谈、课堂观测、作文批改、笔记检查等方式收集的纵向数据和定性数据对学生的社会文化经历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当学生在非正式情境下的言语行为能力有所提高时,由于忽视了社会文化语言的使用,正式情境下的言语行为能力没有体现。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是直接方式的交流,并没有考虑礼貌原则。因此学生没有准确理解正式情境下言语行为形式、功能和语境的目标,进而束缚了此种言语行为能力的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英语语用能力并不是同步提高的。因而阐明了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期望以及社交方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造成这种偏倚发展结果的原因。对以英语为媒介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提供了借鉴。
(四)学术素养。课题组教师上传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微课视频到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上,通过碎片式和架构式知识的渗透,帮助缺乏英语交流背景的学生理解英语的文体特征,进而培养学生融入英语交流语境的能力。教师将教学反馈理论化,称之为“协商性共建”,即从协助学生意识到错误并在显式帮助下改正,到协助学生意识到错误并在隐式帮助下改正,再到协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无需帮助即可改正的反馈和交流模式,学生藉此加深了对学术写作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素养。本研究印证了在网络环境下将体裁教学法运用到语言读写教学进而满足非英语交流语境下学生对提高学术素养、接受全英语境要求的可能性。
四、结语
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常态的今天,本课题力求通过更多的教学范例和更精确的经验数据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数据源研究关注言语内容一体化的有效性,解答了教学目标为掌握学习内容本身时英语学习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状态。以英语为媒介的写作教学研究跟踪观测了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步提高,展现了学生语言学习进展节奏以及应对更高层次和要求课程的准备方案。语用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对于英语能力欠佳的学生通过英语授课掌握学术内容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作为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模式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大超;高校国际合作视角下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1年14期
[2]詹婧;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学生需求研究——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02期
本论文为河南省科技厅2014年度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结项论文: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1191。
作者简介:李锦,1980年生,单位:中原工学院。
关键词:以英语为媒介;国际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88-01
一、研究目的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国际对话与交流的频繁,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的教育在更多英语非官方语言的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些国家,英语不是当地居民交流使用的官方语言,却在全球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成为实质性的具有符号权力的国际化语言以及社会资源和知识在国际舞台交互流动的载体和媒介。尽管结构主义曾经批评英语所附属的思想价值,但全球教育体系对英语的需求是巨大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培养具有实用英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作为国家战略目标。
本文通过高校英语为媒介的教学示范,深入研究国际化语言---英语的教学实践。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是指在基础和高级课程中使用英语作为教育媒介来提高学生学术英语水平和熟练程度的课程体系。以英语为媒介的教育模式目的在于扩展学生在学术学科的通用和专业知识,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学生通过运用英语专业技能在国际事务中起到主导作用。英语在这样的语境下是学术学习的工具而非学科本身,获得英语技能只是学习学科知识过程中的副产品。
二、研究背景
英语作为全球语言,承载着社会科技发展,经济资本运作和全球现代化社会的交互合作。在高等教育环境下,以英语为媒介的教育模式在很多国家是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的国际化战略。并且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地位已经成为现代英语语言使用与习得的主导。
在全球化趋势下,精通英语并非意味着非母语者要背离母语被主流语言英语所同化,而是标志着他们通过获得全球语言能力将自己的身份和国际社会连接在一起。以英语为媒介的英语教育模式能够促进二元文化的形成,为一体化社会培养全球公民。因此,对研究者来说,探究本地和全球文化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的共存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研究者应该致力于新的双语制度文化共建过程中的紧张状态、协同作用和妥协。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英语教与学有效的教育决策和实践方式,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解决方案。
三、研究内容
(一)数据源研究。尽管英语教学在高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对于高校学生语言和专业学习的体验和效果的影响还有待研究。本研究将收集多元数据对金融和经济专业以英语为媒介的教与学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语境相关认知。
数据源包括:(1)教育部和学校文件;(2)高校学生对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模式的观念和态度;(3)学生对全英教学的忧虑程度;(4)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体验和效果中的地位和作用;(5)通过学生在国家标准化测试中的英语流利水平反映出此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收集的数据将作为本研究的出发点和依据。
(二)以英语为媒介的写作教学研究。本研究以写作教学实践为例,从以下方面探讨了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模式的效果:
1.更新教学模式。在问卷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低下的原因在于听说、阅读、沟通和交流能力的欠缺。因此,以英语为媒介的写作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和英语写作技巧,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创新。
2.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录制了一系列写作技巧、写作素材微课视频供学生在课下定期观看,并要求学生查阅最新的英语新闻和动态。在课堂上,教师首先以英语为媒介与学生互动检测课下习得的效果,然后学生运用写作技巧和掌握的素材用书面形式将获取的资源和信息展示出来。
(三)语用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对高校58名学生进行了语用能力的群体研究。在一个学年中,要求学生递交正式和非正式情境下的两部演讲视频各三次,教师对其进行评价。通过面谈、课堂观测、作文批改、笔记检查等方式收集的纵向数据和定性数据对学生的社会文化经历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当学生在非正式情境下的言语行为能力有所提高时,由于忽视了社会文化语言的使用,正式情境下的言语行为能力没有体现。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是直接方式的交流,并没有考虑礼貌原则。因此学生没有准确理解正式情境下言语行为形式、功能和语境的目标,进而束缚了此种言语行为能力的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英语语用能力并不是同步提高的。因而阐明了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期望以及社交方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是造成这种偏倚发展结果的原因。对以英语为媒介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提供了借鉴。
(四)学术素养。课题组教师上传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微课视频到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上,通过碎片式和架构式知识的渗透,帮助缺乏英语交流背景的学生理解英语的文体特征,进而培养学生融入英语交流语境的能力。教师将教学反馈理论化,称之为“协商性共建”,即从协助学生意识到错误并在显式帮助下改正,到协助学生意识到错误并在隐式帮助下改正,再到协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无需帮助即可改正的反馈和交流模式,学生藉此加深了对学术写作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素养。本研究印证了在网络环境下将体裁教学法运用到语言读写教学进而满足非英语交流语境下学生对提高学术素养、接受全英语境要求的可能性。
四、结语
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常态的今天,本课题力求通过更多的教学范例和更精确的经验数据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数据源研究关注言语内容一体化的有效性,解答了教学目标为掌握学习内容本身时英语学习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状态。以英语为媒介的写作教学研究跟踪观测了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步提高,展现了学生语言学习进展节奏以及应对更高层次和要求课程的准备方案。语用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对于英语能力欠佳的学生通过英语授课掌握学术内容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作为以英语为媒介的教学模式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大超;高校国际合作视角下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1年14期
[2]詹婧;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学生需求研究——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02期
本论文为河南省科技厅2014年度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结项论文: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1191。
作者简介:李锦,1980年生,单位: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