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巧设问题情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开启学生学习数学的智慧大门。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那么如何巧设问题情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呢?下面谈一点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认识:
1问题情境现实性——生活中感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时,(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情境)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情境)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也导致不公平。(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后想到圆,出示每三幅图的情境,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一样)。(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有点特殊,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吗?从而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这样采用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入,激起学生强烈的释疑欲望,让学生体会到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目的。
2问题情境游戏性——玩耍中感悟
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儿童参与的有力动机。将教学环节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或活动的篇章,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三角形分类》的练习设计
在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的概念后设计了:
猜一猜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A信封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B信封装有一个钝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C信封装有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各一个,且有一个锐角大小相等,重叠在一起后把这个锐角露出来。)
(1)出示A信封:“谁能判断出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判断是直角三角形,拆开验证是对的。学生欣喜。
(2)出示B信封,待学生说出是钝角三角形后同样也拆开验证判断正确,学生再次欣喜。
(3)出示C信封,问题没说完,学生们就非常自信地异口同声地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我不紧不慢地打开信封,从里面抽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学生表现出非常惊奇的表情。“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马上有同学举手了,说:“哦,因为直角三角形中也有锐角的!”其他学生马上应和着,“是的,而且有两个。”问题似乎解决了。这时,最爱动脑筋的A同学马上又说:“不对,那也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因为每种三角形都有锐角。”同学们都纷纷点头表示赞许,教师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另两个三角形验证了其说法。
3问题情境探索性——探究中建构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和求知的欲望,让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题,逐层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到问题带给他们的快乐,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通过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 “再创造”过程。引发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经历“再创造”过程中,主动从事数学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数学知识。
如:《图形中的规律》
(1)用小棒摆三角形,可以这样摆,电脑出示摆法一: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谁能解决?2×3=6
生2:摆100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谁能解决?100×3=300
……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解决?
生3: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100个三角形就是100个3根,只要用三角形的个数×3就等于小棒的根数,所以是100×3
师:哦,原来同学们是发现了这样摆三角形时小棒的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2、看来这种摆法对同学们来说难度太低了,三角形还可以这样摆:(课件出示摆法二)观察,你又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摆100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师:谁能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看来已经不能像刚才这样简单地解决了。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新的关系呢?咱们就把它们作为我们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吧!。
這样问题情境使学生领略到了认知的冲突性与挑战性,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他们始终沉浸在思考、探索的快乐中。
4问题情境开放性——交流中启迪
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探索与交流提供了大量可以选择的信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惟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例:工程问题的练习课,出示:“小红与小明共同出一块黑板报,小红独出要10小时完成,小明独出要8小时完成。”根据条件与平常出黑板报的检验,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它,让学生讨论,学生思维很活跃,提出了许多问题:A、求完成时间:两个合作几小时完成?先由小红独出再由两人合作几小时完成?先由小明先出再由小红出要几小时完成?先由两人同时出再由小红或小明独出要几小时完成?等……;B、求完成几分之几需要的时间?C、求完成的工作总量?D、求剩下的工作总量?对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开放性问题情境,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交流中,他们得到相互启发,丰富了自己的认识。
“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成功的一半”,精心巧设问题情境,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要有难度,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要注意时机,问题情境设置的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之成为师生互动、生成的基础和纽带,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使数学课堂因为问题情境的巧设而更精彩。
1问题情境现实性——生活中感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时,(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情境)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情境)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也导致不公平。(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后想到圆,出示每三幅图的情境,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一样)。(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有点特殊,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吗?从而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这样采用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入,激起学生强烈的释疑欲望,让学生体会到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目的。
2问题情境游戏性——玩耍中感悟
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儿童参与的有力动机。将教学环节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或活动的篇章,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三角形分类》的练习设计
在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的概念后设计了:
猜一猜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A信封装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B信封装有一个钝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C信封装有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各一个,且有一个锐角大小相等,重叠在一起后把这个锐角露出来。)
(1)出示A信封:“谁能判断出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判断是直角三角形,拆开验证是对的。学生欣喜。
(2)出示B信封,待学生说出是钝角三角形后同样也拆开验证判断正确,学生再次欣喜。
(3)出示C信封,问题没说完,学生们就非常自信地异口同声地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我不紧不慢地打开信封,从里面抽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学生表现出非常惊奇的表情。“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马上有同学举手了,说:“哦,因为直角三角形中也有锐角的!”其他学生马上应和着,“是的,而且有两个。”问题似乎解决了。这时,最爱动脑筋的A同学马上又说:“不对,那也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因为每种三角形都有锐角。”同学们都纷纷点头表示赞许,教师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另两个三角形验证了其说法。
3问题情境探索性——探究中建构
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和求知的欲望,让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题,逐层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到问题带给他们的快乐,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通过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 “再创造”过程。引发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经历“再创造”过程中,主动从事数学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数学知识。
如:《图形中的规律》
(1)用小棒摆三角形,可以这样摆,电脑出示摆法一: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谁能解决?2×3=6
生2:摆100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谁能解决?100×3=300
……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解决?
生3: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100个三角形就是100个3根,只要用三角形的个数×3就等于小棒的根数,所以是100×3
师:哦,原来同学们是发现了这样摆三角形时小棒的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2、看来这种摆法对同学们来说难度太低了,三角形还可以这样摆:(课件出示摆法二)观察,你又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摆100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师:谁能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看来已经不能像刚才这样简单地解决了。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新的关系呢?咱们就把它们作为我们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吧!。
這样问题情境使学生领略到了认知的冲突性与挑战性,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他们始终沉浸在思考、探索的快乐中。
4问题情境开放性——交流中启迪
开放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探索与交流提供了大量可以选择的信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惟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例:工程问题的练习课,出示:“小红与小明共同出一块黑板报,小红独出要10小时完成,小明独出要8小时完成。”根据条件与平常出黑板报的检验,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它,让学生讨论,学生思维很活跃,提出了许多问题:A、求完成时间:两个合作几小时完成?先由小红独出再由两人合作几小时完成?先由小明先出再由小红出要几小时完成?先由两人同时出再由小红或小明独出要几小时完成?等……;B、求完成几分之几需要的时间?C、求完成的工作总量?D、求剩下的工作总量?对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开放性问题情境,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交流中,他们得到相互启发,丰富了自己的认识。
“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成功的一半”,精心巧设问题情境,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要有难度,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要注意时机,问题情境设置的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之成为师生互动、生成的基础和纽带,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使数学课堂因为问题情境的巧设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