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学习方式上得以改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非智力因素;模式;问题
现下历史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指针,就应主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方面加以探索。
一、更新理念、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应对还是以消极的方式逃避,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要让学生自己想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创新。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历史的思维就是是非判断的思维,忆往思今的思考,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不能以史为鉴,或多走弯路,或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有学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的原因,他说:隋炀帝由于心胸狭窄、不容贤才加速了隋朝灭亡。唐太宗则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吸取隋亡教训,并重视人才,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创新是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甚至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本来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很不够。所以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地接受,有目的的吸收。通过启发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当前教学实际为依据,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倡“问题教学法”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对学生主体性关注不够。我们要在教学中多用“问题教学法”,学生在预习史实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再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过去性是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凡是历史都是过去已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重演,因而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在中学的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经做出了结论。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识记的基础上,通过前后联系,横纵比较,演绎,归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从各个方案、各种途径去寻求答案,从而产生自己新的观念、设想和理论。实行“问题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问题,有的放矢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使课堂教育更有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时,可以从政策起源,根本原因,目的,作用(积极,消极)等四方面理清思路。一定程度上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同时缓解教学内容过多、课时偏紧的压力;随着时代的进步,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就像先前所举帝王个人品质对国家兴废的作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历史课堂更生动有效。
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变更传统历史教学,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迂回失败,成功兴奋,更有利于他们感受和体验问题的实质,教师从传播知识转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供学习的建议,教会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认知历史的途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和谐融洽,课堂效率在此基础上大为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从被迫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以史为鉴,明人之智,学习历史的意义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束鹏芳.中学历史教学评价[N].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8.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汇文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非智力因素;模式;问题
现下历史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指针,就应主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方面加以探索。
一、更新理念、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应对还是以消极的方式逃避,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要让学生自己想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创新。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历史的思维就是是非判断的思维,忆往思今的思考,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不能以史为鉴,或多走弯路,或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有学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的原因,他说:隋炀帝由于心胸狭窄、不容贤才加速了隋朝灭亡。唐太宗则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吸取隋亡教训,并重视人才,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创新是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甚至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本来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很不够。所以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主动地接受,有目的的吸收。通过启发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以当前教学实际为依据,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倡“问题教学法”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对学生主体性关注不够。我们要在教学中多用“问题教学法”,学生在预习史实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将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再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或师生的共同探讨或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达到释疑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过去性是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凡是历史都是过去已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重演,因而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在中学的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经做出了结论。这就要求学生要在识记的基础上,通过前后联系,横纵比较,演绎,归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从各个方案、各种途径去寻求答案,从而产生自己新的观念、设想和理论。实行“问题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问题,有的放矢的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使课堂教育更有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时,可以从政策起源,根本原因,目的,作用(积极,消极)等四方面理清思路。一定程度上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同时缓解教学内容过多、课时偏紧的压力;随着时代的进步,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环境,就像先前所举帝王个人品质对国家兴废的作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教学带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历史课堂更生动有效。
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变更传统历史教学,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迂回失败,成功兴奋,更有利于他们感受和体验问题的实质,教师从传播知识转为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供学习的建议,教会学生面对众多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认知历史的途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和谐融洽,课堂效率在此基础上大为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从被迫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以史为鉴,明人之智,学习历史的意义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束鹏芳.中学历史教学评价[N].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8.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汇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