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幼儿园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评价”往往只属于教师,而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教师独断、片面的评价也影响了幼儿的自主评价,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参与评价活动,如何通过日常的评价活动培养幼儿民主、独立、公正的评判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教师单方面评价的现状和幼儿所表现态度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解决的策略,探讨如何促进教师和幼儿互动式的评价。
关键词:评价;互动;自主;民主
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杠杆作用,但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的适当与否关系到教育成果的理想与否。但在我们幼儿园进行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教师独断、片面的评价也影响了幼儿的自主评价,失去了自我判断和自我认识的能力。
而新《纲要》中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由此可见,《纲要》运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建立了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对幼儿行为评价的主体由单一的教师转变为全体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参与。
那么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参与评价活动,如何通过日常的评价活动培养幼儿民主、独立、公正的评判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教师单方面评价的现状和幼儿所表现态度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解决的策略,探讨如何促进幼儿自主地参与并进行民主、独立、公正的评价。
一、当前幼儿园对幼儿日常行为评价存在的现象
案例(一):又到了周五评五角星的时间,孩子们一个个端端正正地面向老师坐着,争取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胡嘉慧小朋友吃饭吃得干净又快,而且还能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所以她能得到五角星。”“曹彬小朋友在任何活动中都很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他也能得到五角星。”“还有赵一涵……”教师一个一个报着名字,孩子们则安静地听候着“审判”。
案例(二):今天的晨间活动是跳绳,老师为孩子们记录每分钟跳绳的个数。宁宁每甩一次绳子都要停顿一下,因此一分钟下来宁宁只跳了12个。而扬扬一分钟跳了57个,于是,跳绳结束时老师就对宁宁说:“宁宁,你要加油,扬扬比你多跳好多个,回家好好练习,争取赶上扬扬。”
从以上两则案例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幼儿行为评价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幼儿园教师,并掌握了评价的权利,是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是把幼儿置于群体中,被动地接受评判,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横向比较。这种做法有利于幼儿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但这种评价缺乏个体内的差异,使教师不易看到幼儿的进步,幼儿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潜能得不到有效挖掘。
二、幼儿对教师单方面进行评判所表现的态度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五角星的评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常常拿五角星当“武器”,从而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认为表现好的可以得到五角星,表现不好的不能得到,当然,这个评判的标准也是老师自行设定的。时间长了,幼儿对教师单方面进行的评价将产生“抗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觉得无所谓
有些调皮的孩子几次都未得到五角星后,便对“五角星评比活动”失去了信心,渐而产生了逆反心理,觉得评不评得上都无所谓,反正五角星可以去文具店买一大张,想贴哪就贴哪。
2.认为老师偏心
有的孩子则认为老师偏心,常常把五角星给自己喜欢的小朋友,五角星只属于老师眼中的好孩子。而平时比较调皮的孩子总是与五角星无缘。
3.认为老师欺骗人
有些老师经常在孩子的行为表现上运用五角星评价,过于频繁的使用使幼儿渐渐地对五角星失去兴趣,觉得老师是欺骗人的,能不能得到五角星都一样。
4.误导幼儿的自我认识
教师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幼儿失去自我的认识,认为老师评价我是个好孩子就是好孩子,评价我没有进步就是没有进步。
三、分析形成这些态度的
原因
1.教师不了解评价的真正目的,运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很多教师对幼儿进行评价总是朝着一个预定的目标进行,然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能力,都拥有相对于自己或是相对于他人的智力强项。因此,运用了横向比较的方法,是教师忽视了幼儿个性差异的特点,扼杀了崭露头角的幼苗。
2.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不够客观公正
有时由于教师观察不够细致,在对全班幼儿进行评价时没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导致所做出的评价不公平。教师这种不公平的评价会降低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感,使教师的评价效果不能正常发挥。同时,还会使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孩子降低以后做事的积极性,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方式,阻碍其社会性的发展。因此,运用评价时要注重客观性和公正性。
3.过于频繁地运用物质奖励
当教师频繁使用物质奖励作为肯定性评价手段的时候,会给幼儿今后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容易让孩子养成为得到物质奖励而做事的习惯。从奖励的效果来看,物质奖励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奖励能让孩子永远地心满意足。如果成人哪一次忽略了对孩子的奖励,孩子们觉得没有像以往一样得到成人的肯定和关注,就会产生惰性或不满,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回报,从而影响他们日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甚至容易产生斤斤计较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不利于幼儿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四、教师和幼儿互动式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1.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适度
对幼儿的行为教师应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以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形成。否则,在幼儿心目中成人只是一种威慑的执法者,也会逐渐使幼儿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行动服从,心存对抗,或唯唯诺诺,不懂究竟,单纯依赖外界管束的品质,同时也会影响幼儿对身边人事物的评价。
2.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对一贯表现好的幼儿不必常常表扬,应该鼓励的是那些经过努力而有所进步的孩子。教师常常采用“比赛”的方式来鼓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谁吃饭吃得快,谁起床起得早,谁排队动作快等。但我们往往只看到它功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它的副作用,实际上这种副作用远远大于它的价值。我们在表扬那些取得胜利的孩子的同时,却忽视了没有取得胜利的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感到灰心丧气和不满。而且胜利也并非总是好事,胜利者容易产生一些不恰当的优越感。因此,我们在对孩子评价时,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3.教师要转变角色,将评判权利还给幼儿
新《纲要》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观点,让幼儿平等地参与社会性的民主评价。由于不同的孩子他的个性、能力存在差异,其情绪的波动会影响教师的评判效果。例如:我在班上设计了一个“周五民主评比”活动,把每周五以教师为中心、为主持人、评判人的单一活动改为让所有的孩子共同参与的“民主选举”社会性模拟活动,把成人模式放入孩子们的游戏活动中。请孩子们来一起公选出他们认为在本周内各方面表现最佳的孩子来当主持人,而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主持好本次活动,并担当分发五角星的任务。其他孩子则担当“小公民”的角色,以民主、公正为前提,结合实际认真地反思一周的表现情况,说说各自在一周中的优点、缺点、进步的方面及还有待改正的不足之处。而我仅以一名“小公民”的身份参与活动,并且告诉孩子们我也想评五角星,让他们也来评评我在一周中的优缺点,如此一来,活动氛围一下子被调动了,内容也变丰富了。而且孩子们的胆子变大了,不但能客观公正地指出同伴间的进步与不足,学会认真地剖析自己,也和老师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幼关系。
4.及时纠正幼儿片面的评价行为
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比较片面。因此,在提倡把评判权利还给幼儿的同时,我们教师也不能完全对其放任自流。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引导和帮助,例如:刚在班上实行“周五民主评比”活动时,由于幼儿初次接触,他们很生疏,主持人和“小公民”都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而且相互之间也不能很好地配合。所以,在前几次的活动中我讲解得较细,引导得较多。之后,我便以一名“小公民”的身份参与评比。
5.运用多种评价形式
新《纲要》中指出:“评价内容与方式要由单一变多元。”单一方式的表扬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的心理,从而对表扬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肯定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有当众的或个别的,有口头的或书面的,还有点头、微笑、抚摸等体态语言或其他物质奖励等。物质奖励应经常有所变化,不能总是五角星、小贴纸等。对每个幼儿的物质奖励也应有所不同,可以依据每个幼儿最迫切的需要来选择。如:有的幼儿非常乐意帮老师和同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就可以奖励他(她)当一天值日生或小老师;有的幼儿很喜欢看下棋,就可以考虑奖励一盘老师亲手制作的棋等。
6.将评价活动渗透在各项活动中
在孩子们对评价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引导他们来更进一步地扩展活动,使评价更深入一步地开展。例如:孩子们对每天一轮的值日生活动比较感兴趣,但当值日生是要有要求的,而且要经过大家的推选。因此,这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幼儿自我意识的提高,也进一步发挥了“小公民”的职权。而且,在一些角色游戏活动中,我也让幼儿进行民主推选,来决定角色的分配。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也使幼儿更加懂得了碰到问题如何解决,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
评价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的所在,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怎样有效地评价,怎样把评价内化为幼儿的自我认识,形成一种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并提出的一些策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中心幼儿园)
关键词:评价;互动;自主;民主
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杠杆作用,但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的适当与否关系到教育成果的理想与否。但在我们幼儿园进行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教师独断、片面的评价也影响了幼儿的自主评价,失去了自我判断和自我认识的能力。
而新《纲要》中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由此可见,《纲要》运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建立了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对幼儿行为评价的主体由单一的教师转变为全体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参与。
那么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参与评价活动,如何通过日常的评价活动培养幼儿民主、独立、公正的评判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教师单方面评价的现状和幼儿所表现态度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解决的策略,探讨如何促进幼儿自主地参与并进行民主、独立、公正的评价。
一、当前幼儿园对幼儿日常行为评价存在的现象
案例(一):又到了周五评五角星的时间,孩子们一个个端端正正地面向老师坐着,争取在最后的关键时刻给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胡嘉慧小朋友吃饭吃得干净又快,而且还能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所以她能得到五角星。”“曹彬小朋友在任何活动中都很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举手发言,他也能得到五角星。”“还有赵一涵……”教师一个一个报着名字,孩子们则安静地听候着“审判”。
案例(二):今天的晨间活动是跳绳,老师为孩子们记录每分钟跳绳的个数。宁宁每甩一次绳子都要停顿一下,因此一分钟下来宁宁只跳了12个。而扬扬一分钟跳了57个,于是,跳绳结束时老师就对宁宁说:“宁宁,你要加油,扬扬比你多跳好多个,回家好好练习,争取赶上扬扬。”
从以上两则案例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幼儿行为评价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幼儿园教师,并掌握了评价的权利,是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是把幼儿置于群体中,被动地接受评判,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横向比较。这种做法有利于幼儿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但这种评价缺乏个体内的差异,使教师不易看到幼儿的进步,幼儿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潜能得不到有效挖掘。
二、幼儿对教师单方面进行评判所表现的态度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五角星的评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常常拿五角星当“武器”,从而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认为表现好的可以得到五角星,表现不好的不能得到,当然,这个评判的标准也是老师自行设定的。时间长了,幼儿对教师单方面进行的评价将产生“抗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觉得无所谓
有些调皮的孩子几次都未得到五角星后,便对“五角星评比活动”失去了信心,渐而产生了逆反心理,觉得评不评得上都无所谓,反正五角星可以去文具店买一大张,想贴哪就贴哪。
2.认为老师偏心
有的孩子则认为老师偏心,常常把五角星给自己喜欢的小朋友,五角星只属于老师眼中的好孩子。而平时比较调皮的孩子总是与五角星无缘。
3.认为老师欺骗人
有些老师经常在孩子的行为表现上运用五角星评价,过于频繁的使用使幼儿渐渐地对五角星失去兴趣,觉得老师是欺骗人的,能不能得到五角星都一样。
4.误导幼儿的自我认识
教师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幼儿失去自我的认识,认为老师评价我是个好孩子就是好孩子,评价我没有进步就是没有进步。
三、分析形成这些态度的
原因
1.教师不了解评价的真正目的,运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很多教师对幼儿进行评价总是朝着一个预定的目标进行,然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能力,都拥有相对于自己或是相对于他人的智力强项。因此,运用了横向比较的方法,是教师忽视了幼儿个性差异的特点,扼杀了崭露头角的幼苗。
2.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不够客观公正
有时由于教师观察不够细致,在对全班幼儿进行评价时没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导致所做出的评价不公平。教师这种不公平的评价会降低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感,使教师的评价效果不能正常发挥。同时,还会使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孩子降低以后做事的积极性,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方式,阻碍其社会性的发展。因此,运用评价时要注重客观性和公正性。
3.过于频繁地运用物质奖励
当教师频繁使用物质奖励作为肯定性评价手段的时候,会给幼儿今后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容易让孩子养成为得到物质奖励而做事的习惯。从奖励的效果来看,物质奖励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奖励能让孩子永远地心满意足。如果成人哪一次忽略了对孩子的奖励,孩子们觉得没有像以往一样得到成人的肯定和关注,就会产生惰性或不满,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回报,从而影响他们日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甚至容易产生斤斤计较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不利于幼儿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四、教师和幼儿互动式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1.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适度
对幼儿的行为教师应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以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形成。否则,在幼儿心目中成人只是一种威慑的执法者,也会逐渐使幼儿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行动服从,心存对抗,或唯唯诺诺,不懂究竟,单纯依赖外界管束的品质,同时也会影响幼儿对身边人事物的评价。
2.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对一贯表现好的幼儿不必常常表扬,应该鼓励的是那些经过努力而有所进步的孩子。教师常常采用“比赛”的方式来鼓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谁吃饭吃得快,谁起床起得早,谁排队动作快等。但我们往往只看到它功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它的副作用,实际上这种副作用远远大于它的价值。我们在表扬那些取得胜利的孩子的同时,却忽视了没有取得胜利的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感到灰心丧气和不满。而且胜利也并非总是好事,胜利者容易产生一些不恰当的优越感。因此,我们在对孩子评价时,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3.教师要转变角色,将评判权利还给幼儿
新《纲要》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观点,让幼儿平等地参与社会性的民主评价。由于不同的孩子他的个性、能力存在差异,其情绪的波动会影响教师的评判效果。例如:我在班上设计了一个“周五民主评比”活动,把每周五以教师为中心、为主持人、评判人的单一活动改为让所有的孩子共同参与的“民主选举”社会性模拟活动,把成人模式放入孩子们的游戏活动中。请孩子们来一起公选出他们认为在本周内各方面表现最佳的孩子来当主持人,而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主持好本次活动,并担当分发五角星的任务。其他孩子则担当“小公民”的角色,以民主、公正为前提,结合实际认真地反思一周的表现情况,说说各自在一周中的优点、缺点、进步的方面及还有待改正的不足之处。而我仅以一名“小公民”的身份参与活动,并且告诉孩子们我也想评五角星,让他们也来评评我在一周中的优缺点,如此一来,活动氛围一下子被调动了,内容也变丰富了。而且孩子们的胆子变大了,不但能客观公正地指出同伴间的进步与不足,学会认真地剖析自己,也和老师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幼关系。
4.及时纠正幼儿片面的评价行为
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的自我评价通常比较片面。因此,在提倡把评判权利还给幼儿的同时,我们教师也不能完全对其放任自流。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引导和帮助,例如:刚在班上实行“周五民主评比”活动时,由于幼儿初次接触,他们很生疏,主持人和“小公民”都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而且相互之间也不能很好地配合。所以,在前几次的活动中我讲解得较细,引导得较多。之后,我便以一名“小公民”的身份参与评比。
5.运用多种评价形式
新《纲要》中指出:“评价内容与方式要由单一变多元。”单一方式的表扬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的心理,从而对表扬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肯定性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有当众的或个别的,有口头的或书面的,还有点头、微笑、抚摸等体态语言或其他物质奖励等。物质奖励应经常有所变化,不能总是五角星、小贴纸等。对每个幼儿的物质奖励也应有所不同,可以依据每个幼儿最迫切的需要来选择。如:有的幼儿非常乐意帮老师和同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那就可以奖励他(她)当一天值日生或小老师;有的幼儿很喜欢看下棋,就可以考虑奖励一盘老师亲手制作的棋等。
6.将评价活动渗透在各项活动中
在孩子们对评价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引导他们来更进一步地扩展活动,使评价更深入一步地开展。例如:孩子们对每天一轮的值日生活动比较感兴趣,但当值日生是要有要求的,而且要经过大家的推选。因此,这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幼儿自我意识的提高,也进一步发挥了“小公民”的职权。而且,在一些角色游戏活动中,我也让幼儿进行民主推选,来决定角色的分配。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也使幼儿更加懂得了碰到问题如何解决,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
评价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的所在,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怎样有效地评价,怎样把评价内化为幼儿的自我认识,形成一种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总结并提出的一些策略,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高月梅,张泓.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