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给大学生心灵和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极大变化。研究当代社会思想多元化对于做好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引导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有助于搞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思想 多元化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54-02
2009年第12期《求是》刊载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文章。他指出,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在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巩固的同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有所滋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时有出现,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繁重”①。
虽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②,有利于他们树立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但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社会思想多元化给大学生心灵和健康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产生动摇和转变。因此,研究社会思想多元化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提高政治鉴别力,也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完善。
1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有重要影响的几种社会思想
1.1全球化思潮
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空间正在日益超越国界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而且涉及到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全球化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但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近年来,全球化思潮在中国日益盛行,西方价值观和其他意识形态通过多种渠道,强烈冲击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1.2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以来,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近年来,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影响呈上升之势。新自由主义者把个人与集体、社会孤立甚至对立起来,全盘否定集体主义价值观,助长了一部分人的个人本位、极端个人主义取向。
1.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观点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反主流,崇尚个人自由。后现代主义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否定性和批判性的社会思潮。它宣扬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主张真理和价值的多元论,没有绝对的道德、良心和权威,也没有理想信念和终极目标,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混乱,最终导致精神的自我迷失。
1.4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它以崇尚和追求过度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③消费主义用大众流行的风尚习俗等方式,将一些特定的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使一部分人在物质上追求奢华、财富的创造上追求“一夜暴富”、感觉上喜新厌旧追求即时满足、消费上追求过度甚至无度。
2多元社会思想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
2.1理想信念动摇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社会剧烈变动,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部分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当前所实行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等一些重大问题产生怀疑,甚至改变了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评判标准。他们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领先趋之若鹜,认为社会主义改革应完全照搬西方模式,才能解决国内一系列的现实社会问题,才能真正使中国赶超发达国家。
2.2道德规范缺失
当前,在新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放弃了道德原则,抛弃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以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道德规范的缺失反映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为集体意识不强、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金钱至上、价值观念严重偏离,传统的义利观受到冲击。少数学生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信奉“先己后人、尽量兼顾”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念;有的大学生恋爱观严重失衡,恋爱动机不纯、责任心不强。这些现象无不反映出大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准则的缺失。
2.3急功近利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的入党热、考证热持续升温。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党员、持有各种证书的同学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受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功利取向。有些大学生忙于考证,逃课现象严重,成为“逃课族”;有些人为了获取各种证书,不惜作弊和造假;有些人为了入党图表现、说假话、送人情。
2.4注重物质利益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受到严重冲击。首先,大学生消费观念扭曲,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竞相攀比和模仿,攀比消费、媚俗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行为充斥着整个校园。其次,强烈的消费意识和无节制的消费行为导致大学生贪图安逸,生活学习懒惰,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遇到问题倾向于用金钱去衡量或用金钱去解决,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第三,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攀比意识会导致大学生在物欲面前失去自制力,为了获取钱财不择手段,甚至采取欺骗、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
3社会思想多元化影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原因探析
3.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
当代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市场规则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偏重于经济利益,而非社会道德准则。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求个体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个人道德水平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人们更趋向于追求经济利益,从而放松了对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生也受到了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观念影响,造成了德育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道德理想与社会风气之间的矛盾、思想认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3.2全球化趋势的负面影响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政治、文化也走向了国际。青年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一族,容易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使得大学生接触各种社会思想的途径更加便捷。以计算机技术为例,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接触过计算机和网络。在网络信息中,西方国家的信息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大学生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几率是非常高的。
3.3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着不足和误区
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与大学生的现实选择相矛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校进行德育工作时,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往往更关注社会宣传的某种思想规范和原则,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统一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却忽略了大学生个体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真实感受,造成了德育和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真实感受、看法的脱节。
4对策研究
4.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德育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要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德育教育,使这一科学体系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并自觉实践。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三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
4.2更新教育观念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摒弃灌输的观念,倡导指导性的观念。学校与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思想的个性化,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启发性的道德评价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改变以往单纯说教的单向教学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多地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参与最直接、体验最深入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非常强烈,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报校刊、电台、电视台等校园媒体的新闻宣传,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思想自由、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4.4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较少。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缺乏实践,就会导致认知上的偏差和理性思辨能力的缺失。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三下乡”、进行社会调研,不仅可以使他们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加深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而且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强化自身的认知意识与理性思辨能力,减轻乃至消除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本文为河北省高教学会2007立项课题《新上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结题成果之一)
注释:
① ②刘云山.把握正确方向 发扬优良传统 坚持改革创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求是,2009(12).
③陈昕,黄平.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DB].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shll/t20030826_0870.htm.2003-08-26.
参考文献:
[1]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永山.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5(4).
[3]邓志中.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J].黑龙江高教,2004(7).
[4]黄明靖,任江林.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刍议[J].教学研究,2006(5).
关键词:社会思想 多元化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54-02
2009年第12期《求是》刊载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文章。他指出,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在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巩固的同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有所滋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时有出现,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繁重”①。
虽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②,有利于他们树立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但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社会思想多元化给大学生心灵和健康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产生动摇和转变。因此,研究社会思想多元化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提高政治鉴别力,也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完善。
1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有重要影响的几种社会思想
1.1全球化思潮
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空间正在日益超越国界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而且涉及到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全球化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但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近年来,全球化思潮在中国日益盛行,西方价值观和其他意识形态通过多种渠道,强烈冲击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1.2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萧条以来,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近年来,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影响呈上升之势。新自由主义者把个人与集体、社会孤立甚至对立起来,全盘否定集体主义价值观,助长了一部分人的个人本位、极端个人主义取向。
1.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观点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反主流,崇尚个人自由。后现代主义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是从本质上来讲,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否定性和批判性的社会思潮。它宣扬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主张真理和价值的多元论,没有绝对的道德、良心和权威,也没有理想信念和终极目标,使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混乱,最终导致精神的自我迷失。
1.4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它以崇尚和追求过度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③消费主义用大众流行的风尚习俗等方式,将一些特定的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使一部分人在物质上追求奢华、财富的创造上追求“一夜暴富”、感觉上喜新厌旧追求即时满足、消费上追求过度甚至无度。
2多元社会思想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负面影响
2.1理想信念动摇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社会剧烈变动,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部分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当前所实行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等一些重大问题产生怀疑,甚至改变了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评判标准。他们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领先趋之若鹜,认为社会主义改革应完全照搬西方模式,才能解决国内一系列的现实社会问题,才能真正使中国赶超发达国家。
2.2道德规范缺失
当前,在新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放弃了道德原则,抛弃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以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道德规范的缺失反映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为集体意识不强、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金钱至上、价值观念严重偏离,传统的义利观受到冲击。少数学生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信奉“先己后人、尽量兼顾”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念;有的大学生恋爱观严重失衡,恋爱动机不纯、责任心不强。这些现象无不反映出大学生道德行为和道德准则的缺失。
2.3急功近利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的入党热、考证热持续升温。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党员、持有各种证书的同学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受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功利取向。有些大学生忙于考证,逃课现象严重,成为“逃课族”;有些人为了获取各种证书,不惜作弊和造假;有些人为了入党图表现、说假话、送人情。
2.4注重物质利益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受到严重冲击。首先,大学生消费观念扭曲,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竞相攀比和模仿,攀比消费、媚俗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行为充斥着整个校园。其次,强烈的消费意识和无节制的消费行为导致大学生贪图安逸,生活学习懒惰,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遇到问题倾向于用金钱去衡量或用金钱去解决,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第三,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攀比意识会导致大学生在物欲面前失去自制力,为了获取钱财不择手段,甚至采取欺骗、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
3社会思想多元化影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原因探析
3.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
当代中国仍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市场规则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偏重于经济利益,而非社会道德准则。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求个体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个人道德水平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就使得人们更趋向于追求经济利益,从而放松了对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生也受到了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观念影响,造成了德育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道德理想与社会风气之间的矛盾、思想认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3.2全球化趋势的负面影响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政治、文化也走向了国际。青年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一族,容易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使得大学生接触各种社会思想的途径更加便捷。以计算机技术为例,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接触过计算机和网络。在网络信息中,西方国家的信息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大学生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几率是非常高的。
3.3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着不足和误区
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与大学生的现实选择相矛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校进行德育工作时,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往往更关注社会宣传的某种思想规范和原则,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统一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却忽略了大学生个体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真实感受,造成了德育和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真实感受、看法的脱节。
4对策研究
4.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德育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本着尊重多样、包容差异的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要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德育教育,使这一科学体系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并自觉实践。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二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三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
4.2更新教育观念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摒弃灌输的观念,倡导指导性的观念。学校与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思想的个性化,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启发性的道德评价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改变以往单纯说教的单向教学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多地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参与最直接、体验最深入的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非常强烈,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报校刊、电台、电视台等校园媒体的新闻宣传,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思想自由、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4.4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较少。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缺乏实践,就会导致认知上的偏差和理性思辨能力的缺失。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三下乡”、进行社会调研,不仅可以使他们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加深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而且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强化自身的认知意识与理性思辨能力,减轻乃至消除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本文为河北省高教学会2007立项课题《新上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结题成果之一)
注释:
① ②刘云山.把握正确方向 发扬优良传统 坚持改革创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求是,2009(12).
③陈昕,黄平.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DB].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shll/t20030826_0870.htm.2003-08-26.
参考文献:
[1]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永山.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之我见[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5(4).
[3]邓志中.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J].黑龙江高教,2004(7).
[4]黄明靖,任江林.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刍议[J].教学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