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侏罗系延9油藏中期开发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化工贸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ye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靖安侏罗系塞247、塞248区块延9油藏的开发形势予以分析,深入掌握了油藏开发现状,认清平面注采矛盾。通过注采比与含水上升的关系,提出塞247、塞248区块合理的注采比;利用Dupu it临界产量公式,结合井组开发现状分析,提出塞247、塞248区块延9油藏目前开发的合理采液强度范围;通过对不同注水强度下剖面吸水形态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确定出合理的注水强度范围,为下步油藏开发提供有力指导。
  关键词:地层压力 平面差异化 注水强度 采液强度 注采比
  一、区域地质概况
  1.地质概况
  塞247、塞248区块属于靖安油田侏罗系油藏,该区域构造位置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段。晚三叠世末期,印支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部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形成起伏不平,残丘与河谷交错分布的古地貌特征,从而导致油气向上逸散,进入侏罗系地层形成侏罗系油藏。本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属于甘陕古河与蒙陕古河中间的指状残丘,在此背景上,沉积了侏罗系延安组的一套河流—沼泽相地层。
  区域构造为一向西倾斜的大型平缓单斜,地层倾角0.5o左右,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形成多组轴向呈近东西向的鼻状隆起,侏罗系油藏就分布在这些鼻状隆起构造的较高部位,整体构造形态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构造特征。
  2.储层概况
  塞247、塞248区块延9油藏砂层厚度10-40m,由于延9期与延10期古河的继承性,砂体油源沟通好。油藏埋深1350m~1530m,原始压力为10.89 MPa,油层温度39.9℃。油藏在形成时因受到差异压实、砂体展布和构造的共同作用,上倾方向由于相变或物性变差形成岩性遮挡,下倾方向受构造控制,油藏类型属构造~岩性油藏。
  二、油藏特征及开发规律
  1.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1.1 平面非均质性
  1.1.1砂体有效厚度较大,但分布不均匀。
  1.1.2孔隙度16%-18%,以二、三、四级为主,孔渗性好。
  1.1.3油藏流动单元平面展布以A类、B类为主,物性相对较好,但非均质性强。
  1.2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
  塞247、塞248延9油藏大部分砂体渗透率都属于中等偏弱的非均质性,少部分出现强非均质特征。其非均质性以复杂复合韵律和相对均质韵律为主,占韵律特性总量的56.5%,简单正韵律与复合正韵律一共占25%左右,其余为简单反韵律和复合反韵律共占18.5%。
  2.压力变化规律
  在油藏开发初期,由于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层能量不断下降,通过不断的井网完善以及平面注水调整,部分低压油藏的地层压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油藏整体压力呈上升趋势(2008年5.6MPa↑7.6MPa),目前压力保持水平69. 8%,但由于油藏平面物性差异以及井网完善程度不同,平面上能量分布不均现象突出。
  3.平面注采现状及开发规律
  3.1 受油藏物性差异影响,平面采液强度差异大。部分区域采液强度过小,无法发挥油藏生产能力;部分区域采液强度过大,容易造成含水上升。
  3.2受油层厚度以及地质配注的需求的影响,平面注水强度差异大,导致部分注水井剖面注水强度过大,剖面吸水形态快速变差。
  3.3 平面注采不均匀,井组注采比差异大,导致区域能量分布不均。
  3.4受平面注采矛盾的影响,油井含水快速上升,影响油藏采收率。
  随着油藏采出程度的增加,油藏含水上升,存水率下降,表明油藏水驱油效率降低,注水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尤其自采出程度大于7.8%以后,油藏的含水的快速上升明显影响了油藏的开发,导致最终采收率的降低。
  4.微生物调驱的运用及见效规律
  4.1 微生物调驱实验的理论依据
  4.1.1选择3%调剖生物及营养液注入地层,主要作用为改善油藏剖面吸水,提高注水压力和水驱波及范围。(营养液组成:淀粉、蔗糖、氯化铵等)
  4.1.2注入2%驱油微生物及生物酶,改善平面水驱,达到提高采油效率的效果
  4.2 开展的工作量及效果
  塞247、塞248延9油藏分别实施微生物调驱实验3个井组,措施1-2个月后,井组明显出现见效的现象,目前日增油15.4t/d,累计增油达4200t。
  4.3 调驱实验的适应性分析
  4.3.1从增油角度分析:目前微生物驱油效果较好,适应塞247、塞248油藏开发。
  4.3.2从注水剖面变化的角度分析:可对比三口井平均剖面吸水厚度由措施前6.7米的上升至措施后的11.6米,吸水剖面明显好转。
  4.3.3从油藏平面注采的角度来分析:措施后3口高含水油井含水下降,5口低液量油井液量增加,平面采液趋于均衡,微生物调驱措施适应于塞247、塞248油藏目前的开发。
  三、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1.合理地层压力的确定
  在油田生产中地层压力过低,则地层能量不足,开采油量达不到要求;地层压力过高,不但会由于注入水超量而导致经济浪费,而且会导致油层的破坏,合理的地层压力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将引入“低渗透油气田合理地层压力计算公式”:
  其中:pR为合理地层压力,pi为注水井最大井底压力, Pwf为生产井最小井底流压, N为地质储量,V0为采油速度,ni为注水井数, IPR为注采比,I为吸水指数,B0为原有体积系数,Bw为地层水体积系数,ρw、ρo分别为水、油密度,fw为原油含水率,M为生产井与注水井的井数比,Kro为油相相对渗透率,JL为采液指数。
  以塞247、塞248区块延9油藏目前的开发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出目前合理的地层压力为9.8Mpa,然而目前塞247、塞248平均地层压力仅7.6Mpa,地层压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2.合理采液强度范围的确定
  2.1 Dupu it 临界产量公式的引入
  从油藏工程角度出发, 临界产量应是指能使水锥稳定在最大高度而不至于使油井见水的最大产液量。用Dupu it 临界产量公式:
  式中:q-临界产量, K-渗透率,
  ρw、ρo- 分别为水油密度,
  Lo-原油粘度,
  Bo-原油体积系数,
  re-油井泄油半径,
  rw-井筒半径,
  b-射孔厚度,
  ho-油层厚度。
  通过对塞247、塞248区块油井的临界采液强度进行统计计算,结合油层厚度于射开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
  临界产量受油层厚度以及油层射开程度影响较为明显,在后期油藏开发中可适当调整油层射开程度,以此来改善油藏的临界产量。
  2.2 确定合理采液强度
  以塞247、塞248区块油井生产现状为基础,结合临界采液强度与油层厚度对应关系,可以将油层厚度分为三个范围,在同一范围内,将不同油层厚度油井的采液强度与含水上升关系做以对比。通过拟合曲线,结合目前油藏开发现状得出结论:
  3.合理注水强度范围的确定
  从油藏注水强度、吸水强度、油井含水三方面分析,对于孔渗性油藏,注水强度大小不会直接导致油井的含水上升,但吸水强度过大会造成地层强注,使油藏剖面差异化加剧,降低驱油效果,影响注水开发水平。结合吸水剖面的剖面吸水形态分析,塞247、塞248区块合理注水强度应该小于4.2m3/(d*m)较为合理。
  4.合理注采比范围的确定
  从2008年开始统计计算、绘制注采比与含水上升率关系曲线,并作多项式曲线拟合。
  通过散点数据曲线拟合,得出248区块拟合曲线公式y = 101.85x2 - 215.91x + 117.81,塞247区块拟合曲线公式y = 61.30x2 - 92.76x + 38.17,以含水上升率为标准,塞247、塞248区块延9油藏最佳注采比应在0.9至1.0之间。
  然而目前区块压力保持水平仅69.8%,地层能量不足。根据物质平衡理论,分析认为塞247、塞248油藏整体注采比应该介于1.0-1.1之间。
  5.剖面治理、平面调整有效治理措施的确定
  塞247、塞248延9油藏目前水驱前缘已经突破油井,油井正处于含水快速上升期,剖面治理和平面调整是当前区块关注的要点。
  常规的暂堵酸化、选择性酸化措施虽然能有效地改善剖面吸水状况,但由于油藏内水驱通道已形成,剖面水驱现状不能得到有效地改善,最终导致剖面见效时间短,治理频率高,然而目前所开展的微生物调驱实验能够在改善剖面吸水状况的同时有效改善平面水驱,扩大水驱油开发效率,提升油藏管理水平。在后期的剖面、平面治理中,微生物调驱实验完全可以大范围开展。
  四、结论与认识
  1.塞247、塞248区块延9油藏在目前开发形势下合理的地层压力为9.8Mpa,然而目前平均地层压力仅7.6Mpa,地层压力还有待提高。
  2.塞247、塞248区块延9油藏合理的采液强度范围和其油层动用有效厚度直接相关。当动用有效厚度小于8米时,合理采液强度介于1.0-1.5m3/(m*d);当动用有效厚度介于8-13米时,合理采液强度介于1.0-1.3m3/(m*d);当动用有效厚度介于8-13米时,合理采液强度介于0.9-1.1m3/(m*d)。
  3.为了防止剖面吸水状况快速变差,塞247、塞248区块延9油藏合理的注水强度范围应该小于4.2m3/(d*m)。
  4.为了有效改善平面注采矛盾,塞247、塞248区块延9油藏合理的注采比应该为1.0-1.1,不同井组根据实际动态应当做相应调整。
  5.微生物调驱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剖面吸水状况以及平面水驱,适应于塞247、塞248区块延9油藏目前的开发现状,可纳入技术政策的研究范围。
  参考文献
  [1]冯立勇 《靖安油田侏罗系油藏2005年开发方案》 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2005年1月.
  [2] 佘继完,黎国芬,赵鹏等 《塞248区注水开发效果分析》 长庆采油三厂油田开发技术研讨会材料汇编 2007年3月.
  [3] 王明海 杨军 黄爽英等 《低渗透油田合理压力保持水平研究》 西南石油学报 2000年4月.
  作者简介:张俊程,1980年6月出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现为中石油长庆油田助理工程师。
其他文献
一、油田井下作业技术发展现状  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对井下作业技术的新要求归纳为6点:一提升常规作业技术水平;二加快特殊井作业技术;三积极研究边际油气藏低成本开发配套技术;四完善大修侧钻技术;五整合压裂酸化技术;六试油测试要满足特殊油气藏和特殊工艺井的要求。以上井下作业技术涵盖贯穿了修井设备、修井工艺、修井工具和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多技术多学科的交叉应用,相互掣肘却相辅相成。  1.设备发展  目前
期刊
摘 要:氰化物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化工、电镀、冶金等行业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原料,而氰化物是一种剧毒物质,一般人只要一次误服0.1克氰化钠或氰化钾就会中毒死亡,这种急性中毒可以在几分钟之内猝死,但随着工业的发展,氰化物的消耗量也随着大量的增加,在生产和使用氰化物的同时便产生了大量的含氰化物的废水。国标中规定氰化尾液排放标准为0.5mg/L[1]。因此,大量的氰化尾液外排,对人类是一种巨大
期刊
摘 要:我们在高温泡沫驱油技术的作用原理之上进行了深度的考证,由此建立一种高温泡沫驱油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充分缓和了弥散和对流的两种情况。对于这种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的整个过程,模型采用的求解方式是适应隐式。利用这个模型结合参数的输入可以计算出驱油的效果数据。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泡沫浓度的不断增加,原油的产量可以稳步的上升,通过计算得到最佳的注入浓度为0.6wt%。  关键词:高温泡沫驱油技术
期刊
摘 要: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甲磺酸伊马替尼中有机溶剂残留量。方法:采用Agilent DB-624毛细管柱(30m×0.53mm,3.0?m);氮气为载气;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300℃;柱温为50℃。顶空进样,平衡温度为90℃,平衡时间为30min;以二甲亚砜为溶剂。结果:在本文色谱条件下,分离度良好,检测浓度在所考察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0~0.99
期刊
摘 要:全国许多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如何应对居高不下的自然递减,成为开发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选取大港油田六个采油单位的生产情况为研究对象,从数据对比分析的角度依次对采出程度、含水、含水上升率、采油速度、产量分布结构等因素进行分析,推导出油田开发高含水期自然递减的主控因素为含水,即保持油田综合含水在较低的水平是控制自然递减工作的关键。本文切入点新颖,大道至简,对高含水期油田的开发决策具有
期刊
摘 要: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盐酸西替利嗪口腔崩解片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2)(4.6×250mm,5?m)色谱柱,以乙腈―水(20:80)(用磷酸调节pH值至1.8)为流动相A,乙腈―水(35:65)(用磷酸调节pH值至1.8)为流动相B;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30nm;柱温为30℃。结果:该色谱条件下,盐酸西替利嗪与各杂质完全分离,
期刊
摘 要:本文对伊宁县过去十年的煤炭产量增长和煤价上涨,煤炭资源整合进行分析,探讨伊宁县煤炭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出伊宁县煤炭产业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煤炭产业 资源整合  一、伊宁县煤炭资源概况  伊宁县煤炭资源丰富,目前现已探明煤炭C+D级储量31.9亿吨,可采储量73.4亿吨,远景储量300亿吨。此外,在喀赞奇的帕提布拉克沟以东至曲鲁海沟,曾有采煤历史,在投
期刊
摘 要:膜污染制约着膜滤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膜污染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超滤膜污染机理,影响膜污染的因素,包括膜材料、进水性质、间歇出水等,并着重从预处理和膜清洗来介绍膜污染的控制措施。随着用户对水质要求的提高,开发和研究一系列以膜为组合工艺的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超滤膜 膜污染 污染机理  一、前言  膜滤技术在水处理工艺中应用得到飞速发展,它能有效地分离去除水中的微生物、细菌、
期刊
摘 要:在我国近年来的石油开采中,化学复合技术应用广泛,通过在应用过程中,对其进行的基础研究及试验,化学复合技术有了长足发展。由于我国油田主要采用的开采方法为热力采油法,一方面,添加表面活性剂等各种化学助剂改善能够加强蒸汽吞吐的效果,另一方面,采用催化剂等还可以是石油在地下产生变化,从而发生改质,降低开采难度。  关键词:化学复合采油技术 化学复合驱技术 井下改质技术 发展趋势  一、化学复合采油
期刊
摘 要:笔者参与建设的国外场站工程项目,场站的消防系统、给排水、污油水系统均采用国内应用相对较少GRVE管材。管材在工程中应用面较大,管径种类较多。本文根据现场的施工实践简述了GRVE管线在施工中的重点难点,分析总结了这种非金属管材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技术,根据现场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GRVE 施工要求 总结分析  一、概述  笔者参与建设的国外场站工程采用了在国内应用相对较少的GRVE(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