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教师是园丁,学生就是花朵,一年四季培育鲜花盛开是园丁最大的欣慰;如果说教师是蜡烛,学生就是烛光,有了烛光的蜡烛才能焕发出生命光彩;如果说教师是琴,学生就是瑟,只有琴瑟和谐,才能奏响最和谐的乐章。在课堂中,只有琴瑟和谐,才能让课堂充满快乐!
然而,现今的语文教学虽经改革,但仍摆脱不了高耗低效的状态。因此,只有全面认识课堂,才能变革课堂;只有变革课堂,课堂才能还原本真,呈现出其作为教育最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和谐体”的重要意义。
一、课堂应充满师生情与智的交融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在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内化”的知识,增长“货真价实”的能力,养成“真真切切”的情感。以一个教学片断为例。
案例一:
师:(缓缓介绍)汴州也叫汴梁,北宋的都城是当时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学生在聆听中渐渐入神)
师:“暖风熏得游人醉”,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样子……
生:我仿佛看到奸相秦桧等人,他们都喝醉了。
师: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那不绝于耳的琵琶伴奏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那个懦弱无能、不思进取的皇帝在和大臣们碰杯的声音。
师:当你们看到、听到这些,有何感受?
生:我觉得总有一天,他们所有的人都要灭亡……
教师抓住一个“醉”字,让学生融情想象、激情表达,拉近了古今时空间的距离。实际上,抓住了“醉”字,也就抓住了全课的“课眼”,并能引领学生直入“诗魂”。试想,学生置身此情此境,又怎能不触目惊心、感同身受?
二、课堂应激荡着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我们再来回顾斯霞老师的一个经典教学片断。
案例二:
师:哪位同学能用“饱满”一词造句?
生:菜籽结得多饱满。
生:豆粒长得多饱满。
教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微一挺,头微微扬起,面带笑容,两眼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来看一看,同学们上课精神是不是饱满?
(于是全班学生个个昂首挺胸,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地听教师讲课。)
“饱满”一词有两个义项:一表示颗粒丰满,二表示精神充足,学生正确地运用了第一个义项造句以后,教师着力引导学生理解“饱满”的第二个义项,教师知道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只是一时难以跳出第一义项的束缚,思维暂时无法打开。于是斯老师及时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生活表象,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积极性也迅速高涨起来。这样,就使得书本世界与生活之间的隔阂消除了,学生自然学起来轻松愉悦、扎实有效。
三、课堂应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乐土
在公开教学中,我们常常可看到走过场的做课现象,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一文中描述的那样:“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哪有时间和空间与作者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产生共鸣、获得语感呢?我们只有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细细地感悟和体会,静静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以下是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西门豹》一课的场景。
案例三:
在学习课文时,支老师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读,而是先让学生自由读,仔细读后提出以下问题:(1)读课文后,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有没有使你觉得奇怪?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课堂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支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就是引导学生真正地阅读和感悟,真正通过抽象文字获取意义,进而达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获得语感。
四、课堂应成为教师展露教学才艺的舞台
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课堂上情感丰富自然、平易近人的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显大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应该是教师充分展现自身教育科学智慧和教学经验的舞台。
案例四: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小结说:“周瑜以迫害诸葛亮开始,而以‘一声长叹’告终,这里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有的学生说:“周瑜和诸葛亮联手对付曹操,应该团结才对,怎么能‘窝里斗’呢?”有的学生说:“周瑜这样对付诸葛亮,这全是妒嫉惹的祸。”这时,有一位学生说:“我读过《三国演义》,周瑜临死前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教师便趁热打铁,来了一段随机启发:“三国故事同学们很熟悉。有一位相声演员说三国故事时,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周瑜的母亲又姓什么呢?告诉大家,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因为我们都知道周瑜临死时长叹过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这不是说姓‘纪’生的周瑜,‘何’生的是诸葛亮吗?”教师穿插的小故事,把全班同学都逗乐了。
这是运用实践智慧,随机生发激趣的成功一例。教师在学生交流体会时,引入了相声段子中的一个笑料,颇为幽默地点化出周瑜的嫉妒,既强化了课文主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应当是“闲笔不闲”了。
课堂是变幻多彩、内蕴极深的,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只要能明晰教学思路、明辨教学方向、具有教学智慧,就会劳而有功,达到乐教、善教、爱教的诲人不倦的境界;学生也才能在教师正确的引导启发之下达到乐学、善学、爱学的境界;师生才能真正融进那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使之奏出和谐之音,做到“琴瑟和谐,其乐融融”。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古渎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
然而,现今的语文教学虽经改革,但仍摆脱不了高耗低效的状态。因此,只有全面认识课堂,才能变革课堂;只有变革课堂,课堂才能还原本真,呈现出其作为教育最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和谐体”的重要意义。
一、课堂应充满师生情与智的交融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在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内化”的知识,增长“货真价实”的能力,养成“真真切切”的情感。以一个教学片断为例。
案例一:
师:(缓缓介绍)汴州也叫汴梁,北宋的都城是当时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学生在聆听中渐渐入神)
师:“暖风熏得游人醉”,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样子……
生:我仿佛看到奸相秦桧等人,他们都喝醉了。
师: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那不绝于耳的琵琶伴奏声。
生:我仿佛听到了那个懦弱无能、不思进取的皇帝在和大臣们碰杯的声音。
师:当你们看到、听到这些,有何感受?
生:我觉得总有一天,他们所有的人都要灭亡……
教师抓住一个“醉”字,让学生融情想象、激情表达,拉近了古今时空间的距离。实际上,抓住了“醉”字,也就抓住了全课的“课眼”,并能引领学生直入“诗魂”。试想,学生置身此情此境,又怎能不触目惊心、感同身受?
二、课堂应激荡着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我们再来回顾斯霞老师的一个经典教学片断。
案例二:
师:哪位同学能用“饱满”一词造句?
生:菜籽结得多饱满。
生:豆粒长得多饱满。
教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胸略微一挺,头微微扬起,面带笑容,两眼有神,问道:“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么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来看一看,同学们上课精神是不是饱满?
(于是全班学生个个昂首挺胸,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地听教师讲课。)
“饱满”一词有两个义项:一表示颗粒丰满,二表示精神充足,学生正确地运用了第一个义项造句以后,教师着力引导学生理解“饱满”的第二个义项,教师知道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只是一时难以跳出第一义项的束缚,思维暂时无法打开。于是斯老师及时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生活表象,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积极性也迅速高涨起来。这样,就使得书本世界与生活之间的隔阂消除了,学生自然学起来轻松愉悦、扎实有效。
三、课堂应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乐土
在公开教学中,我们常常可看到走过场的做课现象,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一文中描述的那样:“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哪有时间和空间与作者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产生共鸣、获得语感呢?我们只有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细细地感悟和体会,静静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以下是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西门豹》一课的场景。
案例三:
在学习课文时,支老师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读,而是先让学生自由读,仔细读后提出以下问题:(1)读课文后,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有没有使你觉得奇怪?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课堂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支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就是引导学生真正地阅读和感悟,真正通过抽象文字获取意义,进而达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获得语感。
四、课堂应成为教师展露教学才艺的舞台
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课堂上情感丰富自然、平易近人的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显大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应该是教师充分展现自身教育科学智慧和教学经验的舞台。
案例四: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小结说:“周瑜以迫害诸葛亮开始,而以‘一声长叹’告终,这里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有的学生说:“周瑜和诸葛亮联手对付曹操,应该团结才对,怎么能‘窝里斗’呢?”有的学生说:“周瑜这样对付诸葛亮,这全是妒嫉惹的祸。”这时,有一位学生说:“我读过《三国演义》,周瑜临死前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教师便趁热打铁,来了一段随机启发:“三国故事同学们很熟悉。有一位相声演员说三国故事时,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周瑜的母亲又姓什么呢?告诉大家,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因为我们都知道周瑜临死时长叹过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这不是说姓‘纪’生的周瑜,‘何’生的是诸葛亮吗?”教师穿插的小故事,把全班同学都逗乐了。
这是运用实践智慧,随机生发激趣的成功一例。教师在学生交流体会时,引入了相声段子中的一个笑料,颇为幽默地点化出周瑜的嫉妒,既强化了课文主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应当是“闲笔不闲”了。
课堂是变幻多彩、内蕴极深的,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只要能明晰教学思路、明辨教学方向、具有教学智慧,就会劳而有功,达到乐教、善教、爱教的诲人不倦的境界;学生也才能在教师正确的引导启发之下达到乐学、善学、爱学的境界;师生才能真正融进那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使之奏出和谐之音,做到“琴瑟和谐,其乐融融”。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古渎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