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五个方面谈一谈怎样有效利用课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63-001
从高一教材分析,地理学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量大、规律复杂。反映到高中地理教学上,从内容来分,高一必修1主要是学习自然地理,带有理科规律性强的特点,教学中涉及到许多数学物理知识。必修2属于人文、经济地理,这部分又带有文科特色,和政治、历史等结合紧密。
根据以上分析,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深加宽,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如何立足于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通过多年的高一地理教学的摸索,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第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谓兴趣,就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情绪倾向。通过各种方法来引导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大脑皮层兴奋中心的形成,激励学习动机。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思考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从而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了时间差。又如,在讲《气压带和风带》时,可以引入小问题,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这些氢弹是怎样飘洋过海的呢?再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时,向西横渡大西洋,经过37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第二次去,绕了一个大圈,是顺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向西横渡大西洋,却只花了20天,为什么绕了个大圈,时间却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新课改下,多媒体教学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自然地理中很多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现象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可以借助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各维度昼夜长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如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播放影像资料,所以在讲火山、泥石流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音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利用课堂活动,提高学生探讨的积极性
新课改已经再也不是“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了,而是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地理课堂教学的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充分用好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范例。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活动”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它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要让学生用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明亮的双眼去观察自然和社会,开发未知的知识宝库。让学生全体参与这些活动题,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好教师的应变作用,促进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地理知识。
第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又培养了学生兴趣和能力。我们成立了地理兴趣小组,带着同学们测量学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采集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每月开展一次地理知识问答比赛,使活动有机地与课本知识相结合。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大家收集到了很多课本外的信息,通过班会课,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形成了多篇文章。无疑,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学的兴趣,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质量
第五,用心关怀每一个学生,使师生情更加融洽
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让学生体会得到老师的用心,从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信任,并爱上你所教的学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如班上有几位女生,平时默默无闻的,不活泼,不拔尖,属于不受关注的一类。我几次找她们谈话,多给他们鼓励,慢慢地她们了找回了自信,对地理这门学科也有了很大的兴趣,所以进步也很快。只要老师能用心关心学生,学生也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师生间的感情更加融恰。
总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发展为核心,教学过程已不再是如何“教”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过程。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激活思维,有效地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能力,力争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而使“小学科”也有“大收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63-001
从高一教材分析,地理学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量大、规律复杂。反映到高中地理教学上,从内容来分,高一必修1主要是学习自然地理,带有理科规律性强的特点,教学中涉及到许多数学物理知识。必修2属于人文、经济地理,这部分又带有文科特色,和政治、历史等结合紧密。
根据以上分析,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深加宽,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如何立足于课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转变,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通过多年的高一地理教学的摸索,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第一,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谓兴趣,就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情绪倾向。通过各种方法来引导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大脑皮层兴奋中心的形成,激励学习动机。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思考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从而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了时间差。又如,在讲《气压带和风带》时,可以引入小问题,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这些氢弹是怎样飘洋过海的呢?再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时,向西横渡大西洋,经过37天,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第二次去,绕了一个大圈,是顺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向西横渡大西洋,却只花了20天,为什么绕了个大圈,时间却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新课改下,多媒体教学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自然地理中很多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现象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可以借助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各维度昼夜长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如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播放影像资料,所以在讲火山、泥石流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音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利用课堂活动,提高学生探讨的积极性
新课改已经再也不是“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了,而是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地理课堂教学的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充分用好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范例。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活动”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它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要让学生用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明亮的双眼去观察自然和社会,开发未知的知识宝库。让学生全体参与这些活动题,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好教师的应变作用,促进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地理知识。
第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又培养了学生兴趣和能力。我们成立了地理兴趣小组,带着同学们测量学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采集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每月开展一次地理知识问答比赛,使活动有机地与课本知识相结合。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大家收集到了很多课本外的信息,通过班会课,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形成了多篇文章。无疑,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学的兴趣,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质量
第五,用心关怀每一个学生,使师生情更加融洽
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让学生体会得到老师的用心,从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信任,并爱上你所教的学科。“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如班上有几位女生,平时默默无闻的,不活泼,不拔尖,属于不受关注的一类。我几次找她们谈话,多给他们鼓励,慢慢地她们了找回了自信,对地理这门学科也有了很大的兴趣,所以进步也很快。只要老师能用心关心学生,学生也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师生间的感情更加融恰。
总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发展为核心,教学过程已不再是如何“教”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过程。在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激活思维,有效地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能力,力争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从而使“小学科”也有“大收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