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师生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介入,能促使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更好地进行互动交流,促成学生的学习能力系统提高,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著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课堂形态的多元开放,我们欣喜地看到英语课堂上出现了师生平等参与、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课堂教学中提问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的视域更为宽广、个性更为张扬、思维更为活跃、知识更为丰厚,课堂由此彰显生命的律动。但是,笔者在英语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一问一答”式的单一课堂提问还是普遍存在。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
一、渲染情境,让问题成为学习始前的热身操
新课导入前,教师往往会留点时间给学生做“热身活动”,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沉浸在英语语境中。一般教师常常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问题也往往以机械性的日常生活问题为主,如:Who’s on duty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这样的问题只能使学生消极地、被动地听答,日子久了,新鲜感没了,学生的责任感没了,效果也就没了。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创设各种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了《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后,为巩固一般过去时的运用,在上Unit 9以前,展示了一幅自己外出旅游时的远景照片。照片一展示出来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趁机提问:Can you guess who the woman is in the picture? And do you know where she was at that moment? 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猜测。当教师告诉他们这是教师本人去某地旅游时拍的照片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When did you go there? Who did you go with? How did you go there? Which interesting places did you visit? What present did you buy for your family members? Which hotel did you stay? What did you buy to eat?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的提问热情如此之高,令教师应接不暇。给学生提问权,让他们有充分的空间去猜测,这种复习型的热身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被强烈地调动了起来,为接下去新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时刻为学生创设机会,比如说利用记者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打开思维的空间,大胆地发问,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陶行知先生有首诗这样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因此,如果教师转换角度,拓宽提问平台,消除学生的被动心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丰富问答形式,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答的快乐中,做到真正“热身”,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诱思导学,让问题成为学习路上的铺路石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为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充分地发挥,心理潜能更好地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地形成,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新知的兴趣和参与探索的积极性,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激活学生的整个认知系统,使其进入主动探索新知识的阶段,最后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注意知识点的自然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层面,而是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There be ... doing ...句型时,就可以用旧知识来过渡导入。结合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展示图片,设计以下看图问答。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 I can see a boy.
T: Where is the boy?
S: He is under the tree.
T: What is the boy doing?
S: He is reading.
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以下句子填空:__________a boy__________under the tree. 学生会很顺利地完成句子:There is a boy reading under the tree.接着教师用不同的图片再让学生进行类似句式的操练。通过这一操练,学生对句型There be ... doing ... 肯定掌握得非常牢固了。这样由旧知识的复习诱导很自然地过渡到新授内容的学习,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排除学生理解新语言的障碍,为新语言的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学习更为顺利,同时突出了知识的整体性。
三、点燃思维,让问题成为学习途中的指航灯
有位外国教授这样评价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提问,或者不会提问。在哈佛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多,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所以,教师要恰当提问,注重艺术性,要击中思维的燃点,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要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促使学生有话要说。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曾听过一堂初三的课外阅读课,阅读所用材料是题为“Shake off your trouble”的文章。文章叙述了不慎掉落枯井的驴如何成功自救。教师先在上课前带领学生唱了一首励志的英文歌曲渲染气氛,然后告诉学生:“Today we’ll read a story about a donkey.”同时向学生展示以下图片(见图1),并指着图片说:The donkey fell into a dry well. 借助图片,教师采取打开思路式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donkey? 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生的认知系统开始运转,学习热情被激发了起来,以境激情,形成问题,几乎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What’s wrong with the donkey? Why did he fall into the well? How did he come out? Who saved him? Did he come out of the well at last? ... 气氛相当热烈。然后教师让学生试着一一问答。学生问了很多问题,每个问题又产生了许多种不同的答案,但教师并不作评价,只是笑着说“Maybe ...”,这更激起了他们想赶紧阅读文章的冲动。在学生最热切期盼结果的时候,教师隆重呈现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吸取信息,验证自己的推测,掌握新的知识,丰富经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降低了阅读难度。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了文本的内容,也自然地解决了问题。在这里教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之间问答互动的开展,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主人。
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各种问题,真正体现提问的艺术,巧妙地为学生创造交际的机会,激活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提问,由疑而思,追根寻底,释疑求真,将潜能最大地释放,把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渲染情境,让问题成为学习始前的热身操
新课导入前,教师往往会留点时间给学生做“热身活动”,以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沉浸在英语语境中。一般教师常常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问题也往往以机械性的日常生活问题为主,如:Who’s on duty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这样的问题只能使学生消极地、被动地听答,日子久了,新鲜感没了,学生的责任感没了,效果也就没了。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创设各种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了《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后,为巩固一般过去时的运用,在上Unit 9以前,展示了一幅自己外出旅游时的远景照片。照片一展示出来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趁机提问:Can you guess who the woman is in the picture? And do you know where she was at that moment? 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猜测。当教师告诉他们这是教师本人去某地旅游时拍的照片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When did you go there? Who did you go with? How did you go there? Which interesting places did you visit? What present did you buy for your family members? Which hotel did you stay? What did you buy to eat? 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的提问热情如此之高,令教师应接不暇。给学生提问权,让他们有充分的空间去猜测,这种复习型的热身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被强烈地调动了起来,为接下去新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时刻为学生创设机会,比如说利用记者采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打开思维的空间,大胆地发问,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陶行知先生有首诗这样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因此,如果教师转换角度,拓宽提问平台,消除学生的被动心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丰富问答形式,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答的快乐中,做到真正“热身”,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诱思导学,让问题成为学习路上的铺路石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为使学生的主体性更充分地发挥,心理潜能更好地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地形成,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新知的兴趣和参与探索的积极性,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激活学生的整个认知系统,使其进入主动探索新知识的阶段,最后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注意知识点的自然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层面,而是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There be ... doing ...句型时,就可以用旧知识来过渡导入。结合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展示图片,设计以下看图问答。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 I can see a boy.
T: Where is the boy?
S: He is under the tree.
T: What is the boy doing?
S: He is reading.
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以下句子填空:__________a boy__________under the tree. 学生会很顺利地完成句子:There is a boy reading under the tree.接着教师用不同的图片再让学生进行类似句式的操练。通过这一操练,学生对句型There be ... doing ... 肯定掌握得非常牢固了。这样由旧知识的复习诱导很自然地过渡到新授内容的学习,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有利于排除学生理解新语言的障碍,为新语言的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学习更为顺利,同时突出了知识的整体性。
三、点燃思维,让问题成为学习途中的指航灯
有位外国教授这样评价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提问,或者不会提问。在哈佛大学的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多,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所以,教师要恰当提问,注重艺术性,要击中思维的燃点,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要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促使学生有话要说。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曾听过一堂初三的课外阅读课,阅读所用材料是题为“Shake off your trouble”的文章。文章叙述了不慎掉落枯井的驴如何成功自救。教师先在上课前带领学生唱了一首励志的英文歌曲渲染气氛,然后告诉学生:“Today we’ll read a story about a donkey.”同时向学生展示以下图片(见图1),并指着图片说:The donkey fell into a dry well. 借助图片,教师采取打开思路式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donkey? 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生的认知系统开始运转,学习热情被激发了起来,以境激情,形成问题,几乎全班学生都举起了手:What’s wrong with the donkey? Why did he fall into the well? How did he come out? Who saved him? Did he come out of the well at last? ... 气氛相当热烈。然后教师让学生试着一一问答。学生问了很多问题,每个问题又产生了许多种不同的答案,但教师并不作评价,只是笑着说“Maybe ...”,这更激起了他们想赶紧阅读文章的冲动。在学生最热切期盼结果的时候,教师隆重呈现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吸取信息,验证自己的推测,掌握新的知识,丰富经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降低了阅读难度。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了文本的内容,也自然地解决了问题。在这里教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之间问答互动的开展,学生俨然成了课堂的主人。
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各种问题,真正体现提问的艺术,巧妙地为学生创造交际的机会,激活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提问,由疑而思,追根寻底,释疑求真,将潜能最大地释放,把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