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计算教学同样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计算课不但要上得生动,还要上得扎实,一堂计算课上完了,要使学生明算理,懂算法,会计算。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
计算是由于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计算知识虽然抽象,但如果能在生活情境中来学习,对于熟悉生活情境的学生来说根本不会存在理解的问题,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诠释运算的意义和顺序。因此,计算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获得感知、体验。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在“认识乘法”这课中,呈现了一幅农舍场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知生活中存在“几加几”的特殊实际现象;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每张桌子有2台电脑,4张桌子有几台电脑”实际场景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明白算“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而且用乘法简便。在这样的现实情景中体会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了数感。将有利于学生推导和理解乘法口决,也为以后探索乘法计算打下了基础。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新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二、加强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定义、公理、定理、定律(或规律)、性质等概念和命题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解决“怎样算”的问题,是一种运算的规定。在计算教学中,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同等重要的两大任务。因此,计算课教学中把抽象的算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以理解,学会运用,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生将终生受益。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23朵花,每组摆5朵,可以摆几组?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余数,比较抽象,讲解起来恐怕会很难明白。如果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可以摆4组,还多3朵。而多出的3朵,不能再按要求摆出一组了。因此,引导学生书写23÷5的竖式时,商是4余数是3。通过摆小花的操作,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余数的由来都有了清楚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较好的了解了算理,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三、创设故事化情境,加强算法的理解
有些计算看起来简单,但要理解它的方法还是比较抽象的。这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化情境,可以让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非常容易地让学生理解算法。例如三年级上册在學习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前,要让学生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到0,就创设了故事化的情境:一天,三只小猫去钓鱼,钓了老半天,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第一只小猫的篓是空的,第二只、第三只小猫的篓也是空的,它们都没有钓到鱼。通过引导学生得到,每只小猫钓的鱼都可以用0表示,即是:0+0+0=0,从而得到:0×3=0,由此推广到:每只小猫钓到0条鱼,5只小猫、10只小猫……钓到的鱼是:0×5=0、0×10=0……。从这个故事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抽象的算法:0乘任何数都得0。故事情境使学生学得扎实,方法理解清楚,而且学起来主动、积极,自然是掌握得牢固。
四、结合生活情境,体会运算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是小学计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而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的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如果只是为了计算,教师可以简单的告诉学生,让学生形成机械的反应,看到题目按先乘除后加减的方法做就行了。但是教材却给学生创设了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生活素材来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教学结合了在一起。例如:数学第九册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先创设文具店买文具的情境:小军和小晴一起买文具,(1)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在学生理解题目后,让学生先解答,在解答时分析清楚数理: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必须先求出买3本笔记本要用多少元:3×5。因此,在综合算式:3×5+20中,也必须先计算3×5的积。而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具体地体会到:在有乘法和加法的算式里,要先计算乘法后计算加法。同样,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也要先算出买2盒水彩画要多少元,因此,在综合算式:50-18×2中,也要先算买2盒水彩画要多少元,即先算:18×2。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运算顺序是来源于生活需要,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运算顺序。
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使是最机械的计算教学,也要让学生从生活的背景出发,充分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引导下,更好地掌握运算规律,有效地掌握计算方法,不断提高计算的技巧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
计算是由于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计算知识虽然抽象,但如果能在生活情境中来学习,对于熟悉生活情境的学生来说根本不会存在理解的问题,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诠释运算的意义和顺序。因此,计算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获得感知、体验。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在“认识乘法”这课中,呈现了一幅农舍场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相应的信息,感知生活中存在“几加几”的特殊实际现象;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每张桌子有2台电脑,4张桌子有几台电脑”实际场景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结合实际问题明白算“几个几一共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而且用乘法简便。在这样的现实情景中体会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现实中初步建立了数感。将有利于学生推导和理解乘法口决,也为以后探索乘法计算打下了基础。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新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二、加强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算理是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定义、公理、定理、定律(或规律)、性质等概念和命题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解决“怎样算”的问题,是一种运算的规定。在计算教学中,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同等重要的两大任务。因此,计算课教学中把抽象的算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以理解,学会运用,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生将终生受益。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23朵花,每组摆5朵,可以摆几组?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余数,比较抽象,讲解起来恐怕会很难明白。如果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可以摆4组,还多3朵。而多出的3朵,不能再按要求摆出一组了。因此,引导学生书写23÷5的竖式时,商是4余数是3。通过摆小花的操作,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余数的由来都有了清楚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较好的了解了算理,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三、创设故事化情境,加强算法的理解
有些计算看起来简单,但要理解它的方法还是比较抽象的。这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化情境,可以让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非常容易地让学生理解算法。例如三年级上册在學习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前,要让学生理解0乘任何数都得到0,就创设了故事化的情境:一天,三只小猫去钓鱼,钓了老半天,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第一只小猫的篓是空的,第二只、第三只小猫的篓也是空的,它们都没有钓到鱼。通过引导学生得到,每只小猫钓的鱼都可以用0表示,即是:0+0+0=0,从而得到:0×3=0,由此推广到:每只小猫钓到0条鱼,5只小猫、10只小猫……钓到的鱼是:0×5=0、0×10=0……。从这个故事情境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抽象的算法:0乘任何数都得0。故事情境使学生学得扎实,方法理解清楚,而且学起来主动、积极,自然是掌握得牢固。
四、结合生活情境,体会运算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是小学计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而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的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如果只是为了计算,教师可以简单的告诉学生,让学生形成机械的反应,看到题目按先乘除后加减的方法做就行了。但是教材却给学生创设了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生活素材来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教学结合了在一起。例如:数学第九册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先创设文具店买文具的情境:小军和小晴一起买文具,(1)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在学生理解题目后,让学生先解答,在解答时分析清楚数理: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必须先求出买3本笔记本要用多少元:3×5。因此,在综合算式:3×5+20中,也必须先计算3×5的积。而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具体地体会到:在有乘法和加法的算式里,要先计算乘法后计算加法。同样,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也要先算出买2盒水彩画要多少元,因此,在综合算式:50-18×2中,也要先算买2盒水彩画要多少元,即先算:18×2。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运算顺序是来源于生活需要,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运算顺序。
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使是最机械的计算教学,也要让学生从生活的背景出发,充分体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引导下,更好地掌握运算规律,有效地掌握计算方法,不断提高计算的技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