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电气信息类学生课外实践管理体制进行教学改革,提出按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完全开放的模式进行课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结合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以科技竞赛为契机,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 创新实践 人才培养 竞赛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620039-01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课外实践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各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
我校针对大三、大四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调研回收的调查表显示,50.6%的学生期望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动手实践,但65.4%的学生认为我校的人才评价体系偏重理论知识,57.8%的学生认为课内投入动手实践时间不够,68.4%的学生认为课外投入动手时间不够。
经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院在学生课外实践管理体制上存在某些问题:
(一)学生激励:学生评估与激励制度存在缺陷,不能充分肯定学生在实践方面的投入和能力,在眼前现实利益(成绩、评优、保研)与远期社会需要(实践、创新、能力)的矛盾中,大部分学生被导向前者。
(二)教师激励:教师考核评估与激励制度存在缺陷,对比搞科研、写论文、做工程,投入相同时间,教学工作考核分数本来就极少,而实践教学工作比理论教学要投入多出一倍以上精力,考核分数却无区别,教师不愿投入实践教学。
(三)实践资源:实验室资源有限,难以应付大规模、长时间实践创新训练,大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都没有机会进行实践创新训练。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对电气信息类学生课外实践管理体制进行教学改革,并组建实践创新管理基地/平台。其宗旨就是为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专业学术水平,注重专业竞赛和专业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具备更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二、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课外实践管理体制的改革
基于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情况,我们在电气信息类学生课外实践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主要思路如下:
(一)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定量评价体系與档案制度。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定量评价体系与档案制度,以此完善激励制度,便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实践活动,设立实践积分来量化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情况(课外作品、竞赛获奖、论著专利、课内优秀作品),以此鼓励学生在课内外时间从事适当的实践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意识。该积分将每学期进行统计,并记录在学生学籍档案中。
(二)建设一支创新实践型的教师队伍。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实践型的师资队伍,他们应当具备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责任心和勇气。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与自己争论,提出不同的见解。能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建立开放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他们还应在创新实践中,无论内容或形式上,都体现出反映时代特色的新技术和新趋势。
(三)完善创新实践教师激励制度。通过学校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通过完善教师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投入实践创新教学。例如,提高对创新实践类课程课酬及工作量计算系数;对指导学生做出创新实践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与工作认定;对创新实践教学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在职称评聘时给予额外名额予以激励等等。
三、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构建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实践平台
(一)组建学生创新实践管理基地。成立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负责本科生实践创新的指导、组织与服务工作,通过创新实践基地,扩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空间。
实践创新基地培养人才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不断孵化创新人才、创新作品、创新思想等创新教育成果为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他们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
(二)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基地将人才培养分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电子设计竞赛两种模式,并将这两种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但不同的模式又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管理方法。
1.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模式。学校每学年都制定相应的科技万里活动计划,通过搭建科技竞赛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分层次分年级开展各种电子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时刻贯彻“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结合本科生科研训练,采用团队项目、个人项目、学生自拟课题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基础、强化实践、提高素质。
实践表明,在基地参加过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普遍比没有参加的学生有所增强。
2.电子设计竞赛管理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以参加竞赛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基地在竞赛培训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竞赛类活动管理模式,即学生参加的积极性高,受益面广,在此基础上建立优秀学生的选拔和培养制度。
组建创新实践基地以来,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在竞赛培训中取得的成果非常显著。06年获“挑战杯”全国银奖,浙江省一、二等奖多项;07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浙江省一、二等奖多项。
(三)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校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特点和学生技能特长,为每队或每组学生配备一个相对固定的科研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把所带学生团队吸纳到自己开展的科研项目研究中,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培养起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研究的水平和层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大众化。
四、结束语
通过“电气信息类专业课外实践管理体制与实践创新平台的搭建”教改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计算机硬件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自动化设备与系统的研究开发能力等,获得了明显的人才培养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参考文献:
[1]王建成、向菲. 电子信息类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3,6. 49-54.
[2]王汝言、毛期俭. 论科技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127-128.
[3]张志华、王锁萍.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1. 114-116.
作者简介:
肖质红,女,浙江万里学院电信学院创新实验室主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居智能、自动控制等。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 创新实践 人才培养 竞赛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620039-01
一、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课外实践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各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
我校针对大三、大四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调研回收的调查表显示,50.6%的学生期望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动手实践,但65.4%的学生认为我校的人才评价体系偏重理论知识,57.8%的学生认为课内投入动手实践时间不够,68.4%的学生认为课外投入动手时间不够。
经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院在学生课外实践管理体制上存在某些问题:
(一)学生激励:学生评估与激励制度存在缺陷,不能充分肯定学生在实践方面的投入和能力,在眼前现实利益(成绩、评优、保研)与远期社会需要(实践、创新、能力)的矛盾中,大部分学生被导向前者。
(二)教师激励:教师考核评估与激励制度存在缺陷,对比搞科研、写论文、做工程,投入相同时间,教学工作考核分数本来就极少,而实践教学工作比理论教学要投入多出一倍以上精力,考核分数却无区别,教师不愿投入实践教学。
(三)实践资源:实验室资源有限,难以应付大规模、长时间实践创新训练,大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都没有机会进行实践创新训练。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对电气信息类学生课外实践管理体制进行教学改革,并组建实践创新管理基地/平台。其宗旨就是为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专业学术水平,注重专业竞赛和专业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具备更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二、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课外实践管理体制的改革
基于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情况,我们在电气信息类学生课外实践管理体制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主要思路如下:
(一)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定量评价体系與档案制度。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定量评价体系与档案制度,以此完善激励制度,便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实践活动,设立实践积分来量化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情况(课外作品、竞赛获奖、论著专利、课内优秀作品),以此鼓励学生在课内外时间从事适当的实践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意识。该积分将每学期进行统计,并记录在学生学籍档案中。
(二)建设一支创新实践型的教师队伍。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实践型的师资队伍,他们应当具备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责任心和勇气。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与自己争论,提出不同的见解。能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建立开放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他们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他们还应在创新实践中,无论内容或形式上,都体现出反映时代特色的新技术和新趋势。
(三)完善创新实践教师激励制度。通过学校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实践教学,通过完善教师激励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投入实践创新教学。例如,提高对创新实践类课程课酬及工作量计算系数;对指导学生做出创新实践突出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与工作认定;对创新实践教学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在职称评聘时给予额外名额予以激励等等。
三、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构建电气信息类创新人才实践平台
(一)组建学生创新实践管理基地。成立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负责本科生实践创新的指导、组织与服务工作,通过创新实践基地,扩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空间。
实践创新基地培养人才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以不断孵化创新人才、创新作品、创新思想等创新教育成果为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他们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
(二)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基地将人才培养分为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电子设计竞赛两种模式,并将这两种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但不同的模式又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管理方法。
1.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模式。学校每学年都制定相应的科技万里活动计划,通过搭建科技竞赛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分层次分年级开展各种电子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训练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时刻贯彻“受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结合本科生科研训练,采用团队项目、个人项目、学生自拟课题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基础、强化实践、提高素质。
实践表明,在基地参加过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普遍比没有参加的学生有所增强。
2.电子设计竞赛管理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以参加竞赛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基地在竞赛培训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竞赛类活动管理模式,即学生参加的积极性高,受益面广,在此基础上建立优秀学生的选拔和培养制度。
组建创新实践基地以来,我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在竞赛培训中取得的成果非常显著。06年获“挑战杯”全国银奖,浙江省一、二等奖多项;07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浙江省一、二等奖多项。
(三)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校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特点和学生技能特长,为每队或每组学生配备一个相对固定的科研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把所带学生团队吸纳到自己开展的科研项目研究中,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培养起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研究的水平和层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大众化。
四、结束语
通过“电气信息类专业课外实践管理体制与实践创新平台的搭建”教改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电子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计算机硬件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自动化设备与系统的研究开发能力等,获得了明显的人才培养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参考文献:
[1]王建成、向菲. 电子信息类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3,6. 49-54.
[2]王汝言、毛期俭. 论科技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127-128.
[3]张志华、王锁萍.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平台[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1. 114-116.
作者简介:
肖质红,女,浙江万里学院电信学院创新实验室主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居智能、自动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