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经回国后,究竟过得怎么样?

来源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hh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说,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抵达西天以后去拿经书的时候,几个神仙竟然跟唐僧索要小费:
   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唐僧到佛祖那里告状,没想到被佛祖训斥了一顿: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神佛世界也要讨价还价,搞得唐僧满眼垂泪:
   徒弟呀,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
   这是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里面的情节。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这部神魔小说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借神佛妖怪的世界,写出了从古到今中国社会的实况。即便是现实主义小说,也很少写得像它这么入骨。
   今天要讲的,正是唐僧的原型——历史上真实的大唐玄奘(600—664年)的故事。这位凭借信仰的力量,九死一生从印度取回真经的佛学大师,返回大唐后,就要面对中国社会,尤其是政治的现实了。
   01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四日。46岁的玄奘出现在大唐帝国京城长安,眼前的场景一定让他十分恍惚:
   沿路挤满了追星的人群,每个人都想目睹这位传奇人物的容貌。
   在西京留守、宰相房玄龄的接待下,玄奘进入下榻的弘福寺。
   朝廷还在长安朱雀大街南端,把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657部佛经和150粒如来肉舍利,以及7座金、银或檀刻佛像陈列出来,供官員士人瞻仰。
   因为盛况空前,必须动用京师治安衙司维持秩序,不许参观者随便烧香散花。
   大唐用盛典欢迎偶像的回归。
   此前为取真经无畏无惧的玄奘,此刻却颇为惶惑和疑惧。
   早在一年前,他到达于阗进入大唐帝国边境后,就派人跟随商队到长安向朝廷呈上表章。用意只有一个,向朝廷解释自己当年违禁偷渡出国的原因。
   尽管十多年过去了,他仍然担心朝廷会治罪于他。
   那是贞观三年(629年),他利用朝廷允许饥民四处就食的机会,跟随寻找粮食的队伍,溜出了长安城,一路向西,费时四年,行程几万里,终于到达佛教的发源地印度。
   当时,唐朝开国不久,西突厥雄踞中亚,新疆以及阿富汗一带的小国家均仰其鼻息。唐朝政府为了国防需要,禁止人民私自出国。玄奘多次向朝廷请求出国,都未获同意,只能采取偷渡的形式。结果,一路艰险,都被他逢凶化吉。
   现在,他要回国了,仍然担心朝廷追究旧账。
   上表八个月后,他终于接到允许回国的敕令。到达沙州(今甘肃敦煌西)时,为了证实朝廷敕令的确切,他再次呈上表章报告自己的行踪,听候朝廷发落。
   唐太宗李世民这时正在洛阳,准备出师远征高句丽,接表后敕令玄奘速来相见。
   玄奘得到消息日夜赶路,希望在皇帝出征高句丽前见到他。
   02
   皇帝的召唤和长安官员的隆重接待,都未能使玄奘放下心来。去国这么多年,他对国内的政治尺度有些吃不准。
   安置完携带的经像佛典,玄奘匆匆忙忙赶赴洛阳。
   二月一日,他在洛阳皇宫仪鸾殿拜谒了唐太宗。此时距他抵达长安仅过去一周。
   此后20天中,玄奘被连续召入内殿密谈,从早到晚直至擂鼓关闭宫门。他们具体谈什么,史书并无记载。
   唐太宗为什么如此礼遇玄奘,一个曾经的违法出境者?历来说法不一。
   有一种观点认为,唐太宗此时迷上了佛教。但其实这种可能性并不大。李唐统治者尊老子为先,用“黄老之学”治国。唐太宗在位二十余年,道佛并举,但仍以道为主。史载,唐太宗曾要求“战地建寺”,为殉国战士作法事,但此举只能说明他是为了告慰安抚人心,而不能说明他本人对佛教有多少信仰。事实上,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对佛典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唐太宗急于召见远道归来的玄奘,应该与他亟欲建立东方世界霸业有关。过去几年,他相继平定高昌,占领焉耆,准备征服龟兹。此刻,又要出征高句丽。所以,他对佛学并不关心,而是让玄奘尽快整理西域各国的真实情况,好为他的“天可汗”大业服务。
   很明显,唐太宗是个惜才的皇帝。他觉得玄奘谈吐不凡,对西域各国地理、历史和国情了如指掌,便竭力劝说玄奘还俗,在朝中做官辅政。
   很不巧,他碰到的玄奘,也是个伟大人物——如果之前十几年的付出,只是为了积攒声誉,好在朝中做官,那就太把他的理想庸俗化了。
   无论当年的九死一生,还是如今表面风光的君王礼遇,玄奘都未曾改变初衷。
   他的一生,只为信仰而活。
   玄奘一再婉言拒绝了唐太宗的“好意”。
   唐太宗又要求他跟随御驾东征高句丽。玄奘以佛门弟子不得观看兵戎厮杀为由,拒绝了。
   不过,玄奘向唐太宗提了个请求,希望皇帝可以让他到少林寺翻译佛经。但这个请求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绝,皇帝不许他躲避入山。
   在这名雄才大略的天子眼里,玄奘说到底是有“前科”的人,现在虽说载誉归来,可以既往不咎,但我对你的了解和把控十分有限,而且你初到长安就万人空巷,号召力这么强,终归让人不放心。一切超越皇权掌控的举动,都不会被允许。
   玄奘与皇帝的分歧,已经暴露无遗。
   一个得道高僧,拼命想要挣脱政治影响,安安静静地翻译经书,传播教义,而政治注定要与他纠缠下去。
   03
   玄奘的译经事业,单靠他一个人是无法进行的。他终归要与政治发生关系。   在他的一再请求下,唐太宗虽然不许他入少林寺,却恩典他入居长安城中条件最好的寺院——弘福寺译经,并给予官方经济资助和其他便利条件。
   短短两个月内,玄奘就组织起规模空前的第一流“译场”,汇聚了当时帝国首屈一指的佛学才子。
   玄奘知道,没有皇帝的特许和政府的财力支持,这一切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因此做出了一些有底线的妥协。
   他请求皇帝派出五名护卫守门,说出来的理由是长安万人空巷,争相观看,他担心译经受到干扰;没说出来的理由则是,他知道唐太宗对他有疑虑,派人守门可以让唐太宗放心。
   他在翻译佛经工作开始之时,第一时间应唐太宗的要求,日以继夜写出了10万多字的《大唐西域记》,作为大唐统御西域的指南。
   他虽然反对以佛教理论比附道教,但还是在唐太宗的紧迫命令下,组织参与将道家经典——老子《道德经》翻译成梵文,并由王玄策在第二次出使中印度时带走。
  这一切,使得玄奘的译经事业有了顺利进行的保障。
   为了换取皇权的支持和恩惠,他不得不违心完成朝廷交给他的一些任务。
   唐太宗在生命最后的两三年,对佛教和玄奘的态度有了一些微妙的转变。玄奘曾将他正在翻译的《瑜伽师地论》送给皇帝详览,唐太宗看完后连称“佛教广大”,并承认自己以前对佛教的批判都是妄言。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与玄奘交好的重臣,趁机替玄奘说好话,唐太宗于是赐给玄奘一领价值百金的袈裟,以示对玄奘的重视。
   为了佛教在唐朝站稳脚跟,玄奘早先就曾向唐太宗乞经序,但遭到拒绝。这一次,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皇太子李治也受感染,写了《述圣记》。这两篇文章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佛教在唐朝传播的护身符。
   贞观廿三年(649年),唐太宗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玄奘扔下手头翻译的经卷,陪从唐太宗到终南山上的翠微宫休养。他在御榻前讲经,给了病重的皇帝很大的宽慰。
   一直到唐太宗病逝,玄奘才随着送葬灵枢返回长安。
   04
   新皇帝上位后,玄奘的命运随着政治沉浮,遭遇更加凶险。
   由于唐太宗晚年转而笃信佛教,时为皇太子的李治为了讨得父亲的好感,也与玄奘频繁互动。但像父亲早年一样,李治也是道教的拥趸,追求炼丹长生。
   继位后,唐高宗李治逐渐卸下伪装,对佛教和玄奘的态度有所转变。
   永徽六年(655年)五月,尚药奉御吕才公开质疑玄奘的佛学不权威,原因是他发现玄奘三个弟子对佛经的疏解互有矛盾,莫衷一是。吕才列举了玄奘弟子的释经中互相抵牾的40多条内容,写成一本书,在朝野间广为传播,以此打击玄奘。
  这件事对玄奘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的弟子慧立后来写信求助于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或许是在朝中高官的出面干预下,吕才方才不再大肆宣扬。
   这场学术官司最后打到皇帝跟前。唐高宗敕令,让群臣学士等人去慈恩寺,由玄奘与吕才当面定对。
   据佛教徒的记载说,结果是吕才“词屈谢而退焉”。不过,实际情况可能是不了了之,因为吕才的原作已经遗佚,现在看不到了。
   尽管事件平息下来,但吕才的出现,背后的动机并不单纯。
   当时,玄奘的地位相当于先朝国师,唐太宗在世的最后日子里,几乎都是他陪侍在侧,朝臣中也有很多高官是他的弟子。而吕才作为尚药奉御,只是替皇帝皇后亲尝药物的五品下小官,如果没有来自宫廷更高层面的授意,他会冒冒失失地向玄奘“开炮”吗?
   总之,吕才事件后,玄奘的行动已经不那么自由了。唐高宗不仅派出六臣“监视”玄奘译经,移驾东都洛阳也要玄奘随行。这些表面看是对高僧的优待,实际上却形同监禁。
   在洛阳,玄奘同唐高宗的关系,几乎重复了当年他与唐太宗的关系——互相提防,互不信任。
   玄奘再度奏请入少林修禅并译经,唐高宗很不高兴,除了拒绝,还让玄奘以后不要再说类似的话。玄奘这才知道,自己又一次冒犯了禁忌,赶紧上表谢恩,表示“不敢更请”。
   唐高宗为什么这么提防玄奘?
   这主要与当时的权力斗争有关。
   继位几年后,唐高宗欲从父亲指定的辅政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手中夺回大权,发动了打击辅政旧臣的政治运动。玄奘从太宗朝就与这些大臣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因而也被归入打击的派别。
   玄奘其实并不糊涂。他应该预估到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凶险,在各种上表中极力讨好唐高宗和武后,包括称颂帝国出现祥瑞之兆,并说服唐高宗、武后将皇子李显剃度。他这么做,仍是为了佛教的传播,以及译经事业能够得到朝廷的资助。
  然而,结果似乎不理想。
   随着辅政旧臣中硕果仅存的于志宁——那位在吕才事件中帮助玄奘的朝臣,也失势远谪,玄奘在朝中可以说已经孤立无援了。
   不久之后,玄奘上表请求到玉华寺(遗址在今陕西铜川市)译经,以自贬求自保,希望远离京师避祸。
   05
   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玄奘圆寂。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他已经预感到译经事业在有生之年不可能完成,因此勉励弟子们加紧翻译,勿辞劳苦。
   这是他毕生的心血所系。
   想当年,他只身赴印度取经,充满了拼命的精神。史学家黎东方评价说,本来,天下的大事业何一非由拼命得来?这条命如果不拿去拼,拼取比较有意义的东西,勉强留下来也无甚价值可言。因为活到一百岁还是要死的啊!
   回国后,他为争取最高统治者对佛教和译经事业的资助,不惜多方妥协,甚至“讨好”皇帝。对于他这种原则性极强的人来说,如此心理斗争,也是相当拼命的。
   为了追求一个目的,他就苦干到底,必要时还要拿性命来孤注一掷。这就是玄奘。
   玄奘去世后,御医才从长安出发赶往玉华寺。唐高宗不太待见玄奘,由此可见一斑。
   通行的说法是,唐高宗听到玄奘圆寂的消息后,罢朝三日。实际上,他只是当日罢朝,次日依旧临朝。
   更奇怪的是,玄奘下葬时,唐高宗仅表示朝廷负责丧葬费用,但并没有任何朝廷官员出席葬礼。他的塔也没有塔铭,没有公卿名士撰写碑文。这跟唐初其他高僧的死后待遇,差距很大。
   唐高宗对玄奘无疑心存很大的芥蒂,无法消解。
   玄奘起初葬于白鹿原,5年后,被起棺重葬于少陵原。
   在入土为安的文化氛围里,改葬是很忌讳的一件事。历史文献一般解释为,唐高宗时常从长安城宫中望见白鹿原上的玄奘白塔,产生伤感之情,所以要让改葬。但这一说法疑点重重,最基本的,唐高宗如果对玄奘感情这么深,就不至于改葬的时候依然没有给予任何殊礼,依然没有塔铭及其他尊荣,也依然没有朝廷官员参与。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唐高宗是要看看玄奘的遗身是否完好,借此验证他的修为。信奉道教的唐高宗,知道道士修真有尸解之功。
   结果,发棺重葬,发现玄奘肉身不坏,完好如初。
   而对于改葬这件事,據玄奘的追随者慧立记载,则是“门徒哀感,行侣悲恸”,信徒们显然是不愿意的。
   最爱君在文章开头说了,《西游记》是一部极其伟大的小说。但有一点必须提出异议,在《西游记》里,唐僧被写成为了大唐皇帝的江山永固而赴西天取经。这不仅是对玄奘的信仰和终极关怀的诋毁,更是无视玄奘归国后政治境遇的瞎编。
   可惜,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西游记》里唐僧的无能和鸡贼,而不知道历史上玄奘的勇猛与痛苦。
  (摘自网络)
其他文献
夜,寂静的夜里,孤寂向我袭来。移步窗台,驻足风口,将数不清的往事层层铺开……  此刻,被贬华州后的杜子美,心情苦闷,感世伤怀。他在《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与《瘦马行》等诗中,无不抒发着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乱朝纲的感叹与愤懑。  尽管他遭遇了极大的不幸,我们的诗圣杜子美却无时不在忧国,无刻不在忧民。如果说安史之乱是李唐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那么于杜甫,便是由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转变到纯粹现实主义
【预测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时讲到,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论语?述而》中也记载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有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有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有女排精神、工匠精神……   班级计划举行“筑梦·追梦·圆梦”主题班会,根据你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你为自己的未来选择了一份什么样的职业呢?你认为这份职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呢?你又将怎样在从业生涯中发扬这种精神呢?请结合上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进行了一项“偷车实验”。他找来两辆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完好的停在中产阶级社区;把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社区,并将其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停在杂乱社区的那辆车,当天就被偷了,而放在中產阶级社区的那辆车,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安然无恙。后来,他用锤子把放在中产阶级社区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就被偷了。  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和犯罪学家乔治借鉴了“偷车实验
美人鱼给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遐想:光洁的鱼的身子,却有着温柔善良的少女的脸庞。一天,我去海洋公园,有人在我身后惊叫起来:“啊,原来是美人鱼。”我转过头去看那动物:头小身大,体长有3米,体重约500公斤。头上平平,吻部前伸,嘴向下张开,密生髭毛,雄性门牙状如獠牙,上唇较厚,形成一个圆筒状,鼻孔则被挤到头顶上。眼睛、耳朵很小,没有耳壳,棕灰色的身体上长着稀疏的硬毛,皮肤褶皱很多。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
个体化实验  一张自拍照片仅仅是个人照片吗?是,也不是。自拍照片可以是个体形象的再现以及情感的宣泄,但是,自拍照片中也可能包含了一个人的身体、身份、所处的场域与时间,甚至其他元素。自拍照片甚至可以是一种自我参照下的人格面具。这也就意味着艺术家的自拍往往不是个体化的呈现,在他们的自拍照片中,某些概念化的元素超越了个体形象与情感的重要性。  当下技术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摄影再无技术门槛,个人
6月20日,京东携手高至影像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影像聚变战略签约仪式暨《摄影之友·时光》杂志首发式”。双方将依托各自资源,在影像内容、数据共享、品牌营销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探索影像产业的创新模式。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柳军,中国著名摄影家于云天、李少白、姜平、蒋澍等出席了签约仪式。对接双方优势资源打造全领域整合营销  “京东与高至影像的合作是京东在影像行业的一项重要动作。”京东电脑数码影音业务部总
孔子说:“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说话、做事要把握分寸。一件事,未做足够了解就随意发言是不负责任的,也容易招来指责。相反,不清楚时不乱说话,一旦知道了真相便及时道出,你会受到众人的尊敬。所谓闭嘴,不是不说话,是不说没有根据的话。学会闭嘴可以一步步壮大自己。人的经历、智慧是有限的,在自己缺乏真知灼见的时候,少说,多聽、多看、多做,默默地学习,才能培養自己出类拔萃的才干。
1.林应植,《清晨(釜山)》,1946年2.林应植,《求职》,1953年3.林应植,《老妇人和电车(釜山)》,1946年战争中的人文关怀  “韩国影汇”的第一个主题展览,是对韩国摄影的先驱人物林应植50年摄影生涯的回顾。林应植打破了20世纪初期朝鲜半岛以画意摄影为主的风格,在担任朝鲜战争战地摄影师期间,将视角转移到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平民百姓身上,逐渐形成“生活中心摄影”的风格。战后,他持续关注釜山街
《云游》,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新长篇小说。用托卡尔丘克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星群组合,而非定序排列,蕴含了真相。”是一部源于候诊室的书,作者找医生验血,候诊时突然意识到对自己的身体几乎没有认识。然后研究开始了,作者甚至为此一整年在阿姆斯特丹研究解剖学。这是一部由116个或长或短章节组成的长篇小说。围绕两个不断交织的主题——旅行和人体保存——虚构的故事、发生过的真事、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