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特殊年代,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坚定的信心,诠释了奋斗者的态度。对于这首诗,语文教师多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讲解,这确实是符合诗歌解读规律的。但笔者认为,解读这首诗歌,应该从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上入手。
解读意象,让意象“说话”。意象是诗歌的主体,诗人的情感往往由意象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找出诗中意象:薄壁、雪、太阳、石砾、嚣鸣、喊杀声、指关节、罅隙、血滴、雄鹰、雪豹、蜘蛛。接着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性质或状态。然后,笔者将各小组不同的答案归结起来,并进一步完善:薄壁是半山腰上的岩壁、雪是峨日朵山峰上的、太阳即将西沉、石砾是登山者攀登时踹下来的、嚣鸣和喊杀声是形容石砾落下山的声音、指关节正在用力、罅隙和血滴说明攀登之艰难,雄鹰是高飞的禽类,雪豹是速度的象征,蜘蛛是卑微的生命。
有了这样的铺垫,笔者指导学生将这些意象按照不同的性质分类。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将薄壁、雪分成一类,太阳单独成类,石砾、嚣鸣、喊杀声分为一类,指关节、罅隙、血滴分为一类,雄鹰、雪豹、蜘蛛分为一类。分类完成后,笔者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别的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意义,再让各小组长进行整合:薄壁、雪这类意象说明攀登环境恶劣;太阳欲落未落,但西沉之勢不可逆转;石砾、嚣鸣、喊杀声这一类听觉意象表现出攀登的壮美;指关节、罅隙、血滴这些意象形象表现了登山者的生命体验;在最后一类意象中,雄鹰象征着高度,雪豹象征了速度、蜘蛛则象征卑微的生命。弄清了这些,笔者再引导学生解读诗歌,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李玥立即举手回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攀登顶峰的坚定信念!”学生刘佳则回答“本诗借助艰苦的攀登,表现了作者顽强的意志”,张群则这样回答:“作者借卑微的生命也能攀登上高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这些回答远不是“知人论世”所能达到的。
探究手法,让手法“明示”。在教学《峨日朵雪峰之侧》时,笔者在学生基本把握意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学生很快找出本诗所运用的三个主要表现手法:拟人、比喻、对比。并分别对应诗句:拟人——太阳彷徨许久并决然西沉;比喻——连绵的群山像海一样,石砾滑落的声音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指关节像铆钉一样坚硬;对比——雄鹰、雪豹与蜘蛛的对比。高中生对比喻和拟人相当熟悉,笔者稍加点拨,学生即明确了诗中的拟人手法写出了太阳西沉的果绝,比喻的运用使攀登者攀登的艰辛更为形象。笔者相机引导“作者写太阳果绝与攀登者艰辛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在笔者指导下,学生最终明确:写太阳果绝是为了表现攀登者要坚定信心,写攀登者艰辛则是为了说明攀登要付出代价和牺牲。
对于对比手法,笔者要求学生想象:作者在攀登雪峰时,若有一只雄鹰在山顶盘旋,或者有一只雪豹在和作者竞爬,作者会想到什么?因为有前面意象的分析,学生很快作答:“如果有一只雄鹰在山顶盘旋,作者会想到高度和远大的目标;如果有一只雪豹在和作者竞爬,作者会想到攀登的速度。”笔者趁热打铁:“如果作者只能和一只蜘蛛竞爬,作者会想到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最终明确: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说明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由此领悟: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
解读意象,让意象“说话”。意象是诗歌的主体,诗人的情感往往由意象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找出诗中意象:薄壁、雪、太阳、石砾、嚣鸣、喊杀声、指关节、罅隙、血滴、雄鹰、雪豹、蜘蛛。接着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性质或状态。然后,笔者将各小组不同的答案归结起来,并进一步完善:薄壁是半山腰上的岩壁、雪是峨日朵山峰上的、太阳即将西沉、石砾是登山者攀登时踹下来的、嚣鸣和喊杀声是形容石砾落下山的声音、指关节正在用力、罅隙和血滴说明攀登之艰难,雄鹰是高飞的禽类,雪豹是速度的象征,蜘蛛是卑微的生命。
有了这样的铺垫,笔者指导学生将这些意象按照不同的性质分类。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将薄壁、雪分成一类,太阳单独成类,石砾、嚣鸣、喊杀声分为一类,指关节、罅隙、血滴分为一类,雄鹰、雪豹、蜘蛛分为一类。分类完成后,笔者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别的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意义,再让各小组长进行整合:薄壁、雪这类意象说明攀登环境恶劣;太阳欲落未落,但西沉之勢不可逆转;石砾、嚣鸣、喊杀声这一类听觉意象表现出攀登的壮美;指关节、罅隙、血滴这些意象形象表现了登山者的生命体验;在最后一类意象中,雄鹰象征着高度,雪豹象征了速度、蜘蛛则象征卑微的生命。弄清了这些,笔者再引导学生解读诗歌,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李玥立即举手回答:“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攀登顶峰的坚定信念!”学生刘佳则回答“本诗借助艰苦的攀登,表现了作者顽强的意志”,张群则这样回答:“作者借卑微的生命也能攀登上高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这些回答远不是“知人论世”所能达到的。
探究手法,让手法“明示”。在教学《峨日朵雪峰之侧》时,笔者在学生基本把握意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学生很快找出本诗所运用的三个主要表现手法:拟人、比喻、对比。并分别对应诗句:拟人——太阳彷徨许久并决然西沉;比喻——连绵的群山像海一样,石砾滑落的声音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指关节像铆钉一样坚硬;对比——雄鹰、雪豹与蜘蛛的对比。高中生对比喻和拟人相当熟悉,笔者稍加点拨,学生即明确了诗中的拟人手法写出了太阳西沉的果绝,比喻的运用使攀登者攀登的艰辛更为形象。笔者相机引导“作者写太阳果绝与攀登者艰辛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在笔者指导下,学生最终明确:写太阳果绝是为了表现攀登者要坚定信心,写攀登者艰辛则是为了说明攀登要付出代价和牺牲。
对于对比手法,笔者要求学生想象:作者在攀登雪峰时,若有一只雄鹰在山顶盘旋,或者有一只雪豹在和作者竞爬,作者会想到什么?因为有前面意象的分析,学生很快作答:“如果有一只雄鹰在山顶盘旋,作者会想到高度和远大的目标;如果有一只雪豹在和作者竞爬,作者会想到攀登的速度。”笔者趁热打铁:“如果作者只能和一只蜘蛛竞爬,作者会想到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最终明确: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说明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由此领悟:在大自然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个体生命在“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中学)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