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湖南传统建筑是湖湘文化的“大容器”,其建筑木雕是建筑最常见的装饰艺术形式,丰富而多姿。本文对对湖南建筑的主要木质构件、木雕工艺及其艺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弘扬湖湘文化,为现代设计提供支持。
【关键词】建筑木雕;构件;艺术
湖南建筑由于以木料作基本建材,并且强调构架的组合方式,使得每一个最细微的建筑部件都可作独立的装饰对象。建筑木雕是建筑装饰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在建筑的装饰上,一般遵从这样的原则:除了对部件本身的修饰之外,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在结构的框架部位与连接部位,集中在内外空间的沟通部件或沟通部位,集中在惹人注目之处或带有一定观念的特殊要求的造型部件。建筑木雕多用于梁柱、斗拱、飞檐、栏杆、门楣、隔扇和门窗等处,其表现形式有浮雕、圆雕、透空雕,题材内容十分丰富。
一、梁架雕刻
梁架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中的骨架形式,包括梁柱、梁、檀、枋、椽及附属构件等。单体建筑中的结构方式一般是先在垂直立柱上设置梁枋,圈制出“间架”,在主梁之上通过爪柱筑起层层短梁来支撑檀条,檀条贯通“间架”的两端,从梁架顶部以次降至檐枋,最后檀条之上设椽,这样就完成了整栋房屋的构架。中国建筑以木为主的梁架不仅具有结构功能特点,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传统建筑中的梁柱,常常采用“砌上露明”的方法,将其暴露于外,这使雕刻和彩绘装饰得以实现,或“素面朝天”,显露本色之美;或“雕梁画栋”,为建筑锦上添花;或两者兼而有之,使建筑更具有艺术性。
(一)梁
梁是建筑中架设于立柱之上的横跨构件,它承受着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是上架木构件中最关键的部分。清代把与房屋正面垂直方向的称为“梁”,平行方向的称为“枋”,但不是绝对,一般通称为“梁枋”。梁的长度取决于木材的长短与所承受的力度,同时它也决定着建筑物开间的进深。梁的截面多为矩形,也有圆形和方形等,湖南湘南民居多以矩木为梁。梁在传统建筑中是个大的门类,根据其位置、功能、形制等,可以分为七架梁、五架梁、骑门梁、月梁等30余种。
(二)檀
檀是架设于两副梁枋之上承载椽子的圆木,也称“檀条”、“檀子”、“木行”。有些地方,把檀也统称为“梁”。一座建筑有很多根檀条,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又分为脊檀、金檀、檐檀等。建筑中脊部的檀条称为“脊檀”,在传统房屋施工中,安装脊檀是大木结构的最后工序,标明着房屋结构即将完成,因此湖南很多地方都有“上梁”的传统:挑选黄道吉日、给脊檀披挂红绸、书写年月纹符、燃放鞭炮、分撒糖果、唱上梁歌等。
(三)天花与藻井
天花与藻井在建筑室内的顶部,属于建筑顶棚一类的位置,不仅有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同时也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天花,又称“仰尘”、“承尘”,“平棋”,“平暗”,位于立柱之上,梁枋之下。有的天花将梁枋全部掩盖,有的则露出主要梁枋。
(四)梁架附属构件
梁架还有一些附属构件,如柁墩、爪柱、角背、梁托、穿、花牙子等。柁墩是两层梁枋之间用来垫托的构件。当两层梁枋距离较远时,柁墩增高变为短柱,即爪柱或童柱。角背是爪柱的辅助件,位于爪柱两侧用来增强爪柱的稳定性。在建筑檐廊或室内梁枋与柱子交接处,有时安装类似雀替、形状呈四分之一圆的小型托件,称为“梁托”。
(五)柱
柱是传统建筑构架中最主要的构件之一,它几乎垂直承受着上部所有的重量,因此柱子很少做雕饰。
二、檐下雕刻
湖南传统建筑中檐下构件部分的雕刻最为突出,尤其斗拱、额枋以及雀替、撑拱等构件,不仅在建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也是展示建筑雕刻艺术魅力的主要部分。
(一)斗拱
斗拱是传统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它是体现建筑风格的形式因素,是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一种建筑构件。斗拱处于柱顶、额枋、屋顶之间,是立柱与梁架之间的关节。由于斗拱具有承挑外部屋檐荷载的作用,才使得外檐外伸更远。可见,斗拱是在物理力学基础上对木材承载力的有限创造。同时,斗拱在檐下能够形成一层斗拱群,这种纵横构件组成的空间网架结构层,对建筑的防震也起着重要作用。斗拱不仅限于檐下,它可以分散梁架过于集中的重载,同时也解决了室内空间狭小的问题。为了分散梁、枋节点处的剪力,利用斗拱还可以缩短梁、枋的跨度,以加强立柱与梁、枋、檀等构件的结合。
(二)枋
枋是湖南传统建筑中辅助稳定柱与梁的联系构件,有某种承重的作用,同时也是雕刻的重要部位。额枋(檐枋)是用于建筑物檐柱柱头间的横向联系构件。额枋多为一根,称“阑额”,到后来在其下部增设一根较细的枋,因此又有大额枋和小额枋之分,并在两枋之间设置额垫板。额枋部位的雕刻工艺十分精彩,采用浮雕、镂空雕、线雕等多种手法。题材也颇为广泛,历史人物、戏文故事、祥禽瑞兽、卷草花卉、祥瑞宝器等应有尽有。
(三)雀替
雀替,又名角替,是湖南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搭处用于承托梁、枋的建筑构件。据推测,雀替由拱形替木演变而来,最初是从柱内伸出,承托额枋,有减少额枋的跨度、增大额枋榫子所受剪力及拉接额枋的作用。一般呈对称形式,像展开的双翼附于柱的两侧。
(四)撑拱
撑拱是位于檐柱外侧,斜向支撑挑檐檀、枋的檐下木构件,又名“托座”。因形似牛腿,故湖南民间也称“牛腿”。最初撑拱仅仅是一根斜木杆,后来稍加雕饰,明代被斜木块所代替,雕刻也渐渐精细繁杂,并且也增加了挑木及斗拱等,形式越来越复杂,逐步成为建筑雕饰中的主要部位。撑拱部位多采用半圆雕、镂空雕、浮雕等。题材包括人物动物、祥禽瑞兽、卷草花卉、祥瑞宝器等常见内容。
三、门窗雕刻
“门”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具有实用的功能,另外还包含了深厚强烈的精神理念。汉语中的“门面”一词侧面体现了中国人对门的重视。在建筑中,门不仅是作为出入的重要通道,而且也是显示户主门第高低、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传统婚俗的“门当户对”,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展现。从整体建筑群落说,门起到了建筑功能划分的作用。不同的门有不同的作用和称谓。 (一)门楼
门楼是具有独特功能的传统建筑,坐落于主体建筑的正前方,最初的作用是为了防止雨水溅湿大门,后来逐渐成为展示门宅的标志建筑。门楼的不同造型和装饰,反映了不同区域建筑的特点。如垂花门,是北方四合院式宅院建筑最丰富华丽的表现。垂花门在府第、宅群建筑中一般作为二门,位于建筑群的中轴线上。通过垂花门可以把院子分为内宅和外宅,起到了分割空间的作用。垂花门的装饰大都华丽壮观,雕刻、绘画都精工细作。大户人家的门一般高大宏伟、雕饰复杂,而小型居室的门则是小巧精致。
(二)隔扇
隔扇是南方建筑中常用的一种门窗样式,根据位置、用途不同分为隔扇门与隔扇窗,以及隔断、纱隔等。在传统建筑中,门窗的样式因地域、气候等因素而有所差别。北方因气候寒冷,为了室内保暖,故门窗的使用数量和面积都相对较小;而南方因气候潮湿多雨,所以在建筑中大量采用集墙、门、窗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隔扇,既便于采光,又便于通风。隔扇,古时又有格子门、阖扇等不同称谓,现在南方有的也直接称长窗。隔扇的形制基本上是用较长的木料做出四方形外框,外框内部分成三个部分,上部为隔心,下部为裙板,隔心与裙板之间为绦环板。外框是隔扇的外部框架,隔扇心是安装于外框上部的仔屉,又称花心、棂心、格心等,是隔扇的主要部分,起着通风采光的作用。一般花心都是密集的格条,艺人们根据格条的排列组合可以组织雕饰出不同形式的纹样。裙板是位于隔扇下部面积较大的挡板,在较高规格的建筑中一般也进行雕刻装饰。绦环板,宋代称“腰花板”,是安装于隔扇心与裙板之间的位置,起着连接过渡的作用。在建筑中,绦环板高度与人的视线接近,因此是雕刻装饰的重点位置。隔扇有不同的规格,根据抹头的数量多少,有四抹隔扇五抹隔扇、六抹隔扇等规格。小型的寺院、祠堂多用四抹隔扇;普通人家的住宅采用一二抹隔扇。明清时期,隔扇上部的隔扇心与下部裙板、绦环板的比例一般为4:6,这样的规定能够统一各类隔扇的风格。隔扇上的雕刻装饰题材多种多样,以人物、动物、花卉、宝器等为主,形象也涉及树木、山石、房舍、用器等,采用各种浮雕、线雕、镂空雕等工艺,画面布局、形象一般都很讲究,雕刻也非常精细。
(三)窗
支摘窗是南北方民居建筑常见的一种窗型,由边框与格心组成,通常分为两部分,上为支窗,下为摘窗,支窗由下往上开启,用摘钩支撑;摘窗平时固定,需要时可将窗取下。支摘窗一般都是内外两层,外层为棂条窗,糊纸或安装玻璃以保持室内温度,内层做纱屉,摘除外层可通风。
(四)隔断
隔断也称“纱格”、“碧纱厨”,与隔扇形制相同,作为室内空间半通透的分隔装置,它起着划分居室功能区域的作用,同时也是室内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湖南民间传统建筑雕刻紧密结合了建筑构架原则和各构件的造型,巧妙布局与雕琢,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结构方式和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工匠艺人赋予了建筑材料以灵动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可以仰视和回望的身影。建筑雕刻作为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的物化形式,在那些满目灰尘和斧劈凿痕遮掩的背后,隐射出的依然是湖南人传统建筑营构观念、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审美趣味和风俗观念的熠熠光辉,同时也是塑造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格调的模型。因而,探究古代建筑雕刻,可以从多方面着手,生活方式、土木营造、民间风俗、造型艺术、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等。然而,就建筑雕刻而言,这些观念思想除了依附于建筑结构,最主要的还是依靠雕刻艺术表现出来,确切地说,是从建筑雕刻图像反映出来的。
作者简介:李尧嶷,男,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
【关键词】建筑木雕;构件;艺术
湖南建筑由于以木料作基本建材,并且强调构架的组合方式,使得每一个最细微的建筑部件都可作独立的装饰对象。建筑木雕是建筑装饰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在建筑的装饰上,一般遵从这样的原则:除了对部件本身的修饰之外,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在结构的框架部位与连接部位,集中在内外空间的沟通部件或沟通部位,集中在惹人注目之处或带有一定观念的特殊要求的造型部件。建筑木雕多用于梁柱、斗拱、飞檐、栏杆、门楣、隔扇和门窗等处,其表现形式有浮雕、圆雕、透空雕,题材内容十分丰富。
一、梁架雕刻
梁架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中的骨架形式,包括梁柱、梁、檀、枋、椽及附属构件等。单体建筑中的结构方式一般是先在垂直立柱上设置梁枋,圈制出“间架”,在主梁之上通过爪柱筑起层层短梁来支撑檀条,檀条贯通“间架”的两端,从梁架顶部以次降至檐枋,最后檀条之上设椽,这样就完成了整栋房屋的构架。中国建筑以木为主的梁架不仅具有结构功能特点,而且也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传统建筑中的梁柱,常常采用“砌上露明”的方法,将其暴露于外,这使雕刻和彩绘装饰得以实现,或“素面朝天”,显露本色之美;或“雕梁画栋”,为建筑锦上添花;或两者兼而有之,使建筑更具有艺术性。
(一)梁
梁是建筑中架设于立柱之上的横跨构件,它承受着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是上架木构件中最关键的部分。清代把与房屋正面垂直方向的称为“梁”,平行方向的称为“枋”,但不是绝对,一般通称为“梁枋”。梁的长度取决于木材的长短与所承受的力度,同时它也决定着建筑物开间的进深。梁的截面多为矩形,也有圆形和方形等,湖南湘南民居多以矩木为梁。梁在传统建筑中是个大的门类,根据其位置、功能、形制等,可以分为七架梁、五架梁、骑门梁、月梁等30余种。
(二)檀
檀是架设于两副梁枋之上承载椽子的圆木,也称“檀条”、“檀子”、“木行”。有些地方,把檀也统称为“梁”。一座建筑有很多根檀条,根据所处的位置不同,又分为脊檀、金檀、檐檀等。建筑中脊部的檀条称为“脊檀”,在传统房屋施工中,安装脊檀是大木结构的最后工序,标明着房屋结构即将完成,因此湖南很多地方都有“上梁”的传统:挑选黄道吉日、给脊檀披挂红绸、书写年月纹符、燃放鞭炮、分撒糖果、唱上梁歌等。
(三)天花与藻井
天花与藻井在建筑室内的顶部,属于建筑顶棚一类的位置,不仅有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同时也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天花,又称“仰尘”、“承尘”,“平棋”,“平暗”,位于立柱之上,梁枋之下。有的天花将梁枋全部掩盖,有的则露出主要梁枋。
(四)梁架附属构件
梁架还有一些附属构件,如柁墩、爪柱、角背、梁托、穿、花牙子等。柁墩是两层梁枋之间用来垫托的构件。当两层梁枋距离较远时,柁墩增高变为短柱,即爪柱或童柱。角背是爪柱的辅助件,位于爪柱两侧用来增强爪柱的稳定性。在建筑檐廊或室内梁枋与柱子交接处,有时安装类似雀替、形状呈四分之一圆的小型托件,称为“梁托”。
(五)柱
柱是传统建筑构架中最主要的构件之一,它几乎垂直承受着上部所有的重量,因此柱子很少做雕饰。
二、檐下雕刻
湖南传统建筑中檐下构件部分的雕刻最为突出,尤其斗拱、额枋以及雀替、撑拱等构件,不仅在建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也是展示建筑雕刻艺术魅力的主要部分。
(一)斗拱
斗拱是传统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它是体现建筑风格的形式因素,是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一种建筑构件。斗拱处于柱顶、额枋、屋顶之间,是立柱与梁架之间的关节。由于斗拱具有承挑外部屋檐荷载的作用,才使得外檐外伸更远。可见,斗拱是在物理力学基础上对木材承载力的有限创造。同时,斗拱在檐下能够形成一层斗拱群,这种纵横构件组成的空间网架结构层,对建筑的防震也起着重要作用。斗拱不仅限于檐下,它可以分散梁架过于集中的重载,同时也解决了室内空间狭小的问题。为了分散梁、枋节点处的剪力,利用斗拱还可以缩短梁、枋的跨度,以加强立柱与梁、枋、檀等构件的结合。
(二)枋
枋是湖南传统建筑中辅助稳定柱与梁的联系构件,有某种承重的作用,同时也是雕刻的重要部位。额枋(檐枋)是用于建筑物檐柱柱头间的横向联系构件。额枋多为一根,称“阑额”,到后来在其下部增设一根较细的枋,因此又有大额枋和小额枋之分,并在两枋之间设置额垫板。额枋部位的雕刻工艺十分精彩,采用浮雕、镂空雕、线雕等多种手法。题材也颇为广泛,历史人物、戏文故事、祥禽瑞兽、卷草花卉、祥瑞宝器等应有尽有。
(三)雀替
雀替,又名角替,是湖南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搭处用于承托梁、枋的建筑构件。据推测,雀替由拱形替木演变而来,最初是从柱内伸出,承托额枋,有减少额枋的跨度、增大额枋榫子所受剪力及拉接额枋的作用。一般呈对称形式,像展开的双翼附于柱的两侧。
(四)撑拱
撑拱是位于檐柱外侧,斜向支撑挑檐檀、枋的檐下木构件,又名“托座”。因形似牛腿,故湖南民间也称“牛腿”。最初撑拱仅仅是一根斜木杆,后来稍加雕饰,明代被斜木块所代替,雕刻也渐渐精细繁杂,并且也增加了挑木及斗拱等,形式越来越复杂,逐步成为建筑雕饰中的主要部位。撑拱部位多采用半圆雕、镂空雕、浮雕等。题材包括人物动物、祥禽瑞兽、卷草花卉、祥瑞宝器等常见内容。
三、门窗雕刻
“门”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具有实用的功能,另外还包含了深厚强烈的精神理念。汉语中的“门面”一词侧面体现了中国人对门的重视。在建筑中,门不仅是作为出入的重要通道,而且也是显示户主门第高低、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传统婚俗的“门当户对”,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展现。从整体建筑群落说,门起到了建筑功能划分的作用。不同的门有不同的作用和称谓。 (一)门楼
门楼是具有独特功能的传统建筑,坐落于主体建筑的正前方,最初的作用是为了防止雨水溅湿大门,后来逐渐成为展示门宅的标志建筑。门楼的不同造型和装饰,反映了不同区域建筑的特点。如垂花门,是北方四合院式宅院建筑最丰富华丽的表现。垂花门在府第、宅群建筑中一般作为二门,位于建筑群的中轴线上。通过垂花门可以把院子分为内宅和外宅,起到了分割空间的作用。垂花门的装饰大都华丽壮观,雕刻、绘画都精工细作。大户人家的门一般高大宏伟、雕饰复杂,而小型居室的门则是小巧精致。
(二)隔扇
隔扇是南方建筑中常用的一种门窗样式,根据位置、用途不同分为隔扇门与隔扇窗,以及隔断、纱隔等。在传统建筑中,门窗的样式因地域、气候等因素而有所差别。北方因气候寒冷,为了室内保暖,故门窗的使用数量和面积都相对较小;而南方因气候潮湿多雨,所以在建筑中大量采用集墙、门、窗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隔扇,既便于采光,又便于通风。隔扇,古时又有格子门、阖扇等不同称谓,现在南方有的也直接称长窗。隔扇的形制基本上是用较长的木料做出四方形外框,外框内部分成三个部分,上部为隔心,下部为裙板,隔心与裙板之间为绦环板。外框是隔扇的外部框架,隔扇心是安装于外框上部的仔屉,又称花心、棂心、格心等,是隔扇的主要部分,起着通风采光的作用。一般花心都是密集的格条,艺人们根据格条的排列组合可以组织雕饰出不同形式的纹样。裙板是位于隔扇下部面积较大的挡板,在较高规格的建筑中一般也进行雕刻装饰。绦环板,宋代称“腰花板”,是安装于隔扇心与裙板之间的位置,起着连接过渡的作用。在建筑中,绦环板高度与人的视线接近,因此是雕刻装饰的重点位置。隔扇有不同的规格,根据抹头的数量多少,有四抹隔扇五抹隔扇、六抹隔扇等规格。小型的寺院、祠堂多用四抹隔扇;普通人家的住宅采用一二抹隔扇。明清时期,隔扇上部的隔扇心与下部裙板、绦环板的比例一般为4:6,这样的规定能够统一各类隔扇的风格。隔扇上的雕刻装饰题材多种多样,以人物、动物、花卉、宝器等为主,形象也涉及树木、山石、房舍、用器等,采用各种浮雕、线雕、镂空雕等工艺,画面布局、形象一般都很讲究,雕刻也非常精细。
(三)窗
支摘窗是南北方民居建筑常见的一种窗型,由边框与格心组成,通常分为两部分,上为支窗,下为摘窗,支窗由下往上开启,用摘钩支撑;摘窗平时固定,需要时可将窗取下。支摘窗一般都是内外两层,外层为棂条窗,糊纸或安装玻璃以保持室内温度,内层做纱屉,摘除外层可通风。
(四)隔断
隔断也称“纱格”、“碧纱厨”,与隔扇形制相同,作为室内空间半通透的分隔装置,它起着划分居室功能区域的作用,同时也是室内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
湖南民间传统建筑雕刻紧密结合了建筑构架原则和各构件的造型,巧妙布局与雕琢,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结构方式和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工匠艺人赋予了建筑材料以灵动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可以仰视和回望的身影。建筑雕刻作为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心理的物化形式,在那些满目灰尘和斧劈凿痕遮掩的背后,隐射出的依然是湖南人传统建筑营构观念、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审美趣味和风俗观念的熠熠光辉,同时也是塑造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格调的模型。因而,探究古代建筑雕刻,可以从多方面着手,生活方式、土木营造、民间风俗、造型艺术、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等。然而,就建筑雕刻而言,这些观念思想除了依附于建筑结构,最主要的还是依靠雕刻艺术表现出来,确切地说,是从建筑雕刻图像反映出来的。
作者简介:李尧嶷,男,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