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网络体系结构分层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hi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TCP/IP协议奠定了网络通信的基石,也是“现代通信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讲授内容。在TCP/IP协议体系结构具体的分层划分以及和OSI七层模型的对应关系等若干细节上,国内外教科书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中,也容易就此导致概念模糊。结合国内外的主流网络通信教材,列举了目前的几种主流TCP/IP协议分层结构,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TCP/IP;体系结构;OSI模型;分层
  作者简介:彭赟(1973-),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刘志雄(1973-),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14年教改项目的研究结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38-02
  现代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现代通信技术,对于工科院校各专业的学生来讲,各类通信基础课程是专业必修或者重要选修课程之一。为了适应宽口径专业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培养计划中,从2006年度起,就面向本科大二年级开设了“现代通信技术”课程。
  现代通信技术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因此,在“现代通信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计算机网络通信部分由于其特殊性,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网络通信体系结构一般指网络通信协议分层以及各层的关系架构。网络通信涉及到不同的异构网络、不同厂家的设备互连,因此需要制订大量的相关通信协议,通常这些协议按其内容及作用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实际开发中,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开发的内容,从某一个协议层开始进行开发,这样就可以屏蔽低层协议,不用关注低层的软件和相关硬件之间的差别,节省大量的开发工作量,并可以进一步保证应用协议跟高层协议及软件之间的互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体系结构事实上就是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软硬件标准的重要组成及骨干部分。[1]在网络通信教学中,分层的概念也非常重要,只有深入了解网络通信分层的基本思想,才能对现代通信网络有深入的理解。
  在现代网络通信的发展早期,由于各主流设备厂家的通信协议常存在不兼容的情况,这极大阻碍了网络互联通信的发展。早在1974年,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就由IBM公司的研究人员率先提出,后来又经过众多专家及研究机构的不断补充完善,它成为当时世界上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体系结构。[2]
  网络体系结构的提出后,同一公司的产品容易互连成网。但是,不同公司的产品互连仍然存在障碍。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互连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1983年,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组织提出了OSI(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七层模型,也就是著名的ISO 7498标准。该标准中提出了一个经典模型,其基本思想是把一个通信过程抽象为7层,从上到下依次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以及物理层。各层都指定了相应的功能,除最高层和最低层外,各层都和上下层接口,为上层提供服务。值得注意的是,ISO组织的这个经典七层模型的设计初衷是提供一个概念性的模型。[2]它试图达到一个理想境界,即全世界的计算机网络都遵循这一标准。该模型概念上较为清晰,其功能及层次划分国内外基本上没有分歧,多年以来,OSI模型的提出极大促进了网络通信的发展。可以说,今天在几乎任何一本网络通信教科书上都要讲到这个模型,从某种意义上讲,该模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实际具体应用中,由于该模型过于复杂等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在后来的因特网的蓬勃发展中,TCP/IP协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事实上,TCP/IP协议的提出要早于OSI七层模型。Vinton G.Cerf和Bob Kahn在1973年苏塞科斯大学组织召开了“国际网络工作小组”提交了第一份TCP/IP协议草稿,提出Internet最初设想。之后,二人正式发表了TCP/IP协议。1983年,TCP/IP被Unix 4.2BSD系统采用。在当时,由于PC机尚未商业化和普及,Unix主机和终端占据主流地位。因此,随着Unix系统在科研中的成功使用,TCP/IP协议也渐渐成为Unix主机操作系统的标准网络协议。Internet是由ARPANET发展起来的,ARPANET发展于70年代初,它最初使用的是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协议,鉴于TCP/IP协议具有跨平台、开放、可以连接不同网络的特性,ARPANET的开发人员对TCP/IP协议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将它作为ARPANET的通信规范,规定连入ARPANET的所有计算机都必须采用TCP/IP协议。随着ARPANET逐渐发展成为Internet,TCP/IP协议就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可以说,正是由于TCP/IP协议的诞生和发展,因特网才能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鉴于TCP/IP协议族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基石,因此,在现代通信课程的教学中,研究TCP/IP协议体系结构的分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列举了国内外通信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TCP/IP体系结构层次划分方法,以及其和OSI七层模型的各种对应关系,并指出各种划分方法的优缺点。据查,目前国内文献鲜见本文类似研究。
  一、TCP/IP协议的分层探究
  OSI七层模型概念清晰,国内外教材上没有争议。但是在TCP/IP协议体系结构分层以及和OSI模型的对应关系上,国内外的教科书不尽相同。在TCP/IP协议分层上,通常使用四层模型或者五层模型。
  1.四层架构模型
  国内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一书[2]中,认为TCP/IP协议分别由应用层、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组成,是一个四层协议结构。该分层和OSI七层模型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从下到上,最下层网络接口层对应的是OSI模型中的物理层和链路层,网际层对应OSI模型的网络层,运输层对应OSI模型的运输层,应用层则对应OSI模型的上面三层(即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目前,国内的主流通信教科书中一般都采用这种划分方法,如赵洪波主编的《现代通信技术概论》中[3]也采用这一分层结构。在另一本国外知名网络通信教材《Internetworking With TCP/IP》中,[4]未考虑TCP/IP分层和ISO模型的对应关系,仅仅提及了TCP/IP协议架构是个四层协议系统,如图2所示。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之《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1]一书由张尧学院士编著,书中TCP/IP协议也是分为四层,但各层次的划分以及和ISO模型的对应关系比较新颖。书中提出,OSI模型各层次与TCP/IP协议各层次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该层次划分和图1区别较大。在图3中,TCP/IP协议的最底层称为通信子网层,它对应左边OSI模型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部分网络层。而且,图中TCP/IP的网络层不仅仅对应OSI模型的网络层,还包含OSI模型运输层的部分功能,而其运输层也对应着OSI模型的运输层和会话层的部分功能。TCP/IP协议的最高层即应用层,对应着OSI模型的应用层、表示层和部分会话层。笔者以X.25协议为例来推测该划分的依据,X.25协议一般对应的是OSI模型的低3层,即包含部分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及物理层,但在TCP/IP体系结构分层模型中,它应当划分在图3中的通信子网层。这就是为什么该书将OSI模型的部分网络层也划入TCP/IP的通信子网层。至于其他层对应关系和图1中的划分不同,估计也是基于类似的考虑。
  OSI协议 TCP/IP协议
  7 应用层 4 应用层
  6 表示层
  5 会话层
  3 运输层
  4 运输层
  2 网络层
  3 网络层
  1 通信子网层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图3 TCP/IP协议和OSI协议的对应关系[1]
  2.五层体系结构
  《Data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5]是国外使用较多的一个网络通信类教材,国内的影印本也经常作为双语教学教科书,该书由McGraw-Hill出版社出版。书中明确提出,因为TCP/IP协议的提出要早于OSI七层模型,所以TCP/IP协议不能和OSI模型精确的匹配。
  该教材将TCP/IP协议架构分为五层,分别是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前四层和OSI的模型对应,应用层这对应OSI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如图4所示:
  在另一本国外著名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教材《Data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s》[6]中,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该书中,TCP/IP体系结构和OSI模型的对应关系如图5所示。图中TCP/IP的5层模型和OSI的对应关系按功能划分,跟文献[1]中的模型(见图3)有些相似,比如TCP/IP分层架构中的网络接口层(Network access)对应的是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一部分。运输层(Transport)则对应的是OSI的运输层和会话层(Session)的一部分。
  OSI TCP/IP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Session
  Transport
  (host-to-host)
  Transport
  Internet
  Network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Physical
  图5 OSI和TCP/IP的体系结构对照[6]
  同样是五层模型,纪越峰编著的《现代通信原理》[7]中的划分又不一样。该书中层次划分如图6所示,TCP/IP体系结构从上到下分为五层,分别是物理层、网络接口层、互联网层(网络层)、传输层及应用层。
  二、结语
  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几种TCP/IP体系结构层次划分以及和OSI七层模型的几种对应关系,由于教材编写者的考虑角度不一样,这些层次划分及对应关系不尽相同。造成这些区别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2点:第一,正如文献[2]中所述,从实质上讲,TCP/IP协议只有三层,即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层),因为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实质的具体内容。第二,严格意义上讲,网络接口层只是一个接口,并不是一个层次。更重要的是,如文献[5]所述,TCP/IP协议产生于OSI七层模型之前,它们不能精确匹配。因为当年参与设计开发TCP/IP协议的先驱们首先考虑的是实用性,不可能去按照后来提出的OSI模型去考虑TCP/IP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从严格学术意义上讲,图5中的分层模型对应关系也许更精确,但是,在本科教学中,特别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教学中,笔者觉得,图2中的分层较为妥当,因为它对应关系明确,概念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如果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或者是高年级的研究生,按照图5中的模型讲述TCP/IP协议的分层架构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不论按照哪个分层模型讲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会协议分层的思想,即理解下列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分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各层有哪些协议。
  参考文献:
  [1]张尧学.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教程[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第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赵宏波.现代通信技术概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3.
  [4]Douglas E .Comer.Internetworking with TCP/IP[M].赵刚,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5]Behrouz A.Forouzan.Data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Fourth Edition)[M]. 影印版.New York:McGraw-Hill, 2007.
  [6]William Stalling.Data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Eighth Edition)[M]. 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2007.
  [7]纪越峰.现代通信技术[M].第二版.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注:刘志雄为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其他文献
2014年6月11日,华北电力大学第二届理事会人才培养委员会、科技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与会委员们对学校长期以来为能源电力行业所做出的贡献予以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国家能源电力行业重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的作用日渐突出,日益成为理事会单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会上,委员们围绕理事会今后的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
期刊
作者:王瑞永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定价:48.00元  本书在梳理培训体系设计与培训开发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对培训体系设计提出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从培训体系设计流程和具体操作事项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培训体系搭建、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培训师资体系管理、培训资源体系整合、学习管理体系建设、培训方法体系与选择、培训运营体系设计和培训体系运营8大方面的操作方
期刊
近些年来,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的广大教职工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转变教学观念,这使得培训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随着省公司对培训中心承担的培训项目和调考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发现教学改革的力度、师资力量的建设同培训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训中心亟需科学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然而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针对该问题首先澄清了对实践的理解,其次阐明了实践育人理念的含义及意义,最后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是构建高校学生党建实践育人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建;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综合运用SWOT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探究福建农林大学发展MBA教育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发现师资队伍素质与MBA教育要求存在差距及案例教学不足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其MBA教育的思路,包括鼓励与支持MBA学生创业、加大案例教学比重、提升师资水平、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社会知名度。  关键词:问卷调查法;MBA教育;SWOT分析  作者简介:官大飚(1971-),男,福建福州人,福建银
期刊
摘要:教学中精炼理论、突出重点,提高研究生基础理论水平;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技能水平;课堂讨论式教学,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高等化学反应工程;创新;分析问题  作者简介:张萍(1960-),女,湖南安化人,上海电力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辛志玲(1975-),女,山东海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期刊
摘要:以自编的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为工具,对某高校331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比较当前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就业期望情况。结果表明:贫困生在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就业的选择上高于非贫困生;在中等城市、小城市、乡村小镇、农村的选择上,贫困生多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在对单位职工人数的期望上略低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大多数都期望到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或者到工资待遇更高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限元分析方法已成为工程设计及分析的最重要分析方法之一,提高有限元应用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从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有限元软件引入有限元理论教学中、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创建创新团队和参加竞赛五个方面,开展提高学生有限元应用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  关键词:有限元;教学;创新;ANSYS软件  作者简介:罗敏(1968-),
期刊
摘要:“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是蚕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知识面广 ,内容涉及蚕桑与食品、医药、化工、饲料、环保等多个领域,对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及科技的发展,“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分析了该课程所面对的挑战,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思考,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及时总结改进,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移动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中重要的教学载体正逐渐盛行,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各领域的教育工作者们。在对“多媒体技术基础”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课题组结合移动学习,开发出适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移动学习网络课程,提高了远程教育的学习成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手机移动学习;网络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秋芬(1973
期刊